講述人:上海援滇干部、掛任云南省牟定縣副縣長 王良華
2018年,我作為上海嘉定區第11批援滇干部來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工作。10多年前,我曾到云南旅游,當時美麗的七彩云南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然而,當我到了對口支援的牟定,看到的卻是蒼涼的荒坡地、狹窄的村間道、低矮的土坯房……我暗下決心:包養網“要包養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漂浮。”
云龍村是牟定縣的一個深度貧困村,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干旱缺包養網水,當地群眾在山坡上只能種點苞谷,雨水好的年份收成還過得去,要是包養網碰到干旱,連成本都收不回來,是當地人口中的“種上一山坡,收成一土鍋”。
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只能在山坡地上作文章。我們利用上海幫扶資金,在山頂修建蓄水池、開挖機耕路、架設提水設施,引進外省種植大戶,流轉8包養網00畝荒山,種包養上了耐干旱、前景好的軟籽包養網石榴,邁出了嘉定幫扶牟定發展產業的第一包養步。
前不久,牟定軟籽石榴獲得大豐收,又大又紅的包養石榴掛滿枝頭,群眾不但有了增包養網收產業,而且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他們還編了一個順口溜:“上海幫忙配水源,荒山變成石榴園。”
云龍村的石榴產業只是嘉定幫扶牟包養網定的一個縮影。為提升幫扶包養成效,我們采取“布點補短包養網、連線為鏈、成片造園”的“三步走”幫扶模式,兩年多來,先后在牟定實施109個滬滇項目,建成36個光伏扶貧電站,包養網發展蘆筍、中藥材、軟籽石榴等產業基包養網地兩萬畝,培育食用菌、生豬、李子三條產業鏈,啟動建設6000多畝的滬滇協作現代農業產業園……一個個幫扶項目的落地,為群眾脫貧致富打下基礎,增添了力量,也帶動全縣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產業”的目標。
產業發展了,銷售怎么辦?我積極聯系上海、北京等地企業來牟定開展消費扶貧,幫助彝家火腿在香港數包養碼資產交易中心掛牌上市,在新橋鎮易地搬遷安置點建成“幫扶助農”電商平臺。我還嘗試做直播帶貨,發起“消費就是扶貧、下單就是參戰”的倡議。通過線上線下協包養同發力,幫助牟定腐乳、大粒蠶豆等一批優質農產品進入上海等地市場包養。在上海后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先后幫助牟定銷售了價值1.6億元的農特產品。
牟定的產業漸漸興旺,然而“靠別人幫扶只能一陣子,靠自己發展才是一輩子”。我不禁問自己:“能為牟定留下點包養什么呢?”答案就是觀念。
為幫助當地干部群眾包養轉變觀包養念,我通過“走出去學、請進來教、自己引領”三條路徑,先后選送145名干部到上海學習培包養訓或掛職鍛煉,把133名貧困學生送到上海職業學院學習深造包養網;邀請長三角地區10多名教包養授送教上門,并成立鄉村振興工作室;協調上海60多名醫療專家、骨干教師來牟開展面對面指導、點對點幫扶。
如包養網今的牟定,面貌已發生很包養網大變化:道路變寬、樓房變多、荒山變綠、環境變美……群眾的臉上綻放出開心的笑容。
今年10月15日,在云南省脫貧攻堅表彰大會暨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我作為滬滇扶貧協作的代包養表分享了在對口幫扶云南期間的典型做法和經驗。“一包養網段援滇路,一生云南情”,這是包養網我的扶貧感悟,更是上海11批400多名援滇干部的共同心聲。我們直接服務云南可能一生只有一次,但關注云南、祝福云南會一包養生一世。
(本報記者任鵬采訪整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