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聞人的百日一包養價格扶貧記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作者(右三)邊和村民聊天邊記錄。

  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第一,扶貧規劃如何與上級項目有效對接?

第二,因病致貧、因殘致貧是貧困戶的絕大多數,除了采取兜底扶貧,不知還有什么更好包養一個月價錢的扶貧方式?

第三,內陸精準扶貧如何引入外力加入?

包養一個月價錢■本報特約撰稿王京川

11月13日,星期五。下午,結束了一周的駐村工作,我“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提著鎮上趕場購得的農家土貨,滿載回家。

屈指算來,從8月5日下村報到至今,我在石馬的包養網駐村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100天。

傳統文化中,百天,是嬰兒出生后的重要時間節點。因為工作關系,我的采訪足跡早已遍布全市區縣,“走基層”并不新鮮。但由“記錄者”轉換為“親歷者”,由一兩天采訪“跑馬觀花”,到扎根農村兩年扶貧,這100天,這樣的身份轉化、狀態變更,對從沒在農村生活的我來說,彌足珍貴。

7月29日,快下班了,我突然接到辦公室通知:參加全市千名干部駐村幫扶動員大會,是為期兩年的全脫產駐村幫扶。具體下派地點,開會才知。

會后得知,我的駐村地點為四川省井研縣周坡鎮石馬村,一個偏遠、陌生的貧困鄉村。查閱地圖,石馬位于井研縣北部頂端,與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曹家村接壤,距離市中區75公里左右。還好,包養站長比起馬邊、峨邊等彝族小涼山高山聚居區的翻山越嶺,地處淺丘地帶的石馬村交通條件可謂“優越”。

正值盛夏,天氣酷熱。農村工作點多、線長、面廣,此時下村,難度可想而知。

8月5日,正式下村報到。

跑“馬”問貧

迅速摸清石馬村貧困“家底”,知易行難。

8月上旬至9月中旬,正值雨季。不包養俱樂部顧秋雨綿綿,地濕路滑,堅持每天8點不到就步行或騎摩托車下村走訪,一直到下午4點多才回到寢室,開始整理走訪資料,撰寫駐村日記。問住房,問人口,問收支,問愿望……

作為純農業村,石馬村民與其他貧困村面臨相似的境地:種地?勞神費力不賺錢;打工?四處奔波活難找。目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0戶、648人中,因病致貧116戶、394人;因殘致貧59戶、185人;因缺勞力致貧22戶、59人。全村共有五保戶24人,殘疾人144人(重度殘疾75人),因病、因殘、因年老體弱致貧情況比比皆是——

8月10日,晴。我們走進二組許群英家。這個小個子、皮膚黝黑、穿著細條紋短袖的中年女人站在門口,惶然無措。她家的破舊房屋里,幾乎看不到家具。她的眼球從小就因病失明,只能看到模糊的亮光;兒子在外打工,收入微薄;老公多年前被打火機爆炸損傷眼球,幾近失明,在家操持幾畝薄地,種出的糧食僅夠自用。家里以前喂過兔子,后來養殖失敗,再沒有什么經濟來源。

8月17日,大雨。走進二組62歲的陳樹清家,他有耳力殘疾和嚴重糖尿病,靠助聽器勉強能聽清我們的“吼話”。他愛人諶秀群是肢體三級殘疾,12年前因為股骨頭壞死做了移植手術,又得了敗血癥,手術花了6萬多元,借了一大筆錢,至今還有兩萬多沒有還清。他家只種了3畝多水稻、玉米,喂了6頭豬、4只羊、十來只雞,今年的行情還好,沒有虧本,全部出欄的話,能賺個一兩千元。

8月19日,陰。我們來到二組陳永平家,他是個二級肢體殘疾人,老婆李淑萍在成都的酒店打工,一個月收入1包養600元。兒子讀完初中也去成都打工,入不敷出。陳永平包養在家只種了點玉米、水稻,賣不了幾包養網個錢。前幾個月喂了幾只雞,卻被人家“順手牽雞”。包養故事陳永平說,現在村上給他落實了低保,去年每月93元,今年漲到了123元。另外,他的二級傷殘每個月有50元補助。他在后面山上種了300株柑子樹,品種不好,只能賣塊把錢一斤。

在二組劉惠容家,我居然看到一個小師妹、目前就讀樂山一中高2017級的龔曉紅。她是劉惠容的孫女,上學期期末考試,全年級1100多人,她考進了前200名,真為她高興!她還有一個15歲的妹妹龔曉琴,今年以604分考上了井研中學。她爸爸龔明華因強直性脊椎炎導致肢體殘疾,平時在鎮上開一輛摩的維生,一個月能掙千把塊;媽媽在鎮上綢廠上班,一個月收入一千多塊。目前,姐妹倆讀書一年的費用要花一兩萬。

翻過一座小山,路過一塊1965年修建的集體曬壩,我們來到了龔德全家。龔德全今年51歲,常年在江蘇建筑工地打工。他愛人李樹群今年40歲,多年前患血管瘤,不能斷藥。這兩年,她的血管瘤明顯惡化,全身浮腫。她告訴我,經常一個人在家昏倒,“腦殼昏得遭不住,龔德全打工不能走遠了,不然,我死了都沒人曉得……”

走訪中,85歲的老支書熊玉才讓人感動。老人在村里擔任了33年的支部書記,有嚴重的肺氣腫,四個女兒都出嫁了,平時一個人在家,熬一鍋稀飯吃一天。每天從清晨到下午,他都堅持坐在小桌前,用工整的小楷抄寫各類歷史、政治書籍:毛主席語錄、群眾路線、習近平講話、黨的十八大決議、黨報的各篇社論、竹園鋪大戰……鎮上和村里的領導每次來看他,都會為他帶十幾本各式各樣的空白本子,還有一把一把的筆,沒過多久就寫完了。為了節約紙張,他把紙的正面背面都寫滿了字。老人對教育事業非常關注:“現在的娃兒不曉得歷史,淡忘了歷史和革命先烈,要教育好他們。”

村里的黨員貧困戶里,還有一位老支書袁登安讓我印象深刻。老人家今年91歲了,耳聰目明,思路清晰,能正常干農活不說,每天還可以從家到鎮上走上一圈,來回十多公里。他家的土墻草房已經住了71年,墻上大小裂口四處透風,房頂的草上蓋了一層玻纖瓦,勉強不漏雨水。一張床,是這間小屋的全部長度。從床后小門走出去,是老人用竹條編織的簡易露天廁所。糞坑里,積蓄著老人種地所需的農家肥。與老人家相隔十多米,是老人小兒子一家的住所,也是一座危房。

走訪持續了一個半月。從最開始的一天只能走六七戶,到后來兵分兩路加快進度,相對集中走訪,我們最多時一天走了30多戶,累積了數萬字的走訪筆記,匯總成每戶一袋的扶貧臺賬。

邊走訪,邊復核。按上級包養要求,貧困戶家中子女有在村外買房或買車情況的,將一律剔除出貧困戶名單。走訪結果,經村兩委核對商量,剔除了16戶貧困戶,將全村建檔立卡精準包養網扶貧對象確定為184戶、567人。

讓孩子不再滿腳沾泥進課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工作組下村以來,相繼整合財政、慈善機構和相關社會資源,投入石馬教育扶貧工作。

9月1日,新學年開學。石馬小學的娃娃們來到學校,每人都包養領到了一個新書包、一套新文具、幾本新書。他們驚喜地發現,學校前原先坑洼不平、泥水飛濺的土路,僅僅大半個月不見,就變成3米寬、100多米長的嶄新高標號水泥路。新學期,再也不用滿腳沾泥走進課堂了!與水泥路一起改變的,還有經過整修的學校食堂、教室宿舍,以及一對嶄新的籃球包養站長架和乒乓球臺。過去,村小食堂是小青瓦房,因年久失修包養網,漏雨嚴重。此次改造,將小青瓦全部替換成了穩定包養堅固的琉璃瓦,房梁下新建了“望板”。食堂的內外墻面,均由包養故事過去的石灰改造成仿瓷和瓷磚結合墻面。村小的教師宿舍也全部改建屋頂、新刷墻面、油漆門窗,煥然一新。這一切,來自工作組向市財政局爭取的10萬元助學款。

8月中下旬,新學年開學在即,還有一些石馬娃娃的上學問題沒有解決。利用回樂山辦事的機會,我與市慈善總會取得了聯系,為石馬村爭取到了幾個助學金資助名額,資助總額6000元。隨后,我迅速與周坡鎮、石馬村委會進行溝通,確定了10名貧困生助學名單,他們分布在周坡中心小學、石馬小學、馬踏中學、井研特殊學校,還有一名剛剛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他們中間,有純粹的家庭貧困無力負擔學習費用,有因為父母服刑只有爺爺奶奶在家無法照顧的兒童,有智障兒童,也有父母癱瘓的困難家庭兒童,或是本身患血友病同時父母離異無人照料的兒童。8月24日,市慈善總會助學款發放儀式在石馬村委會舉行。60包養網單次00元助學金,1500元捐給了剛剛考上大學的貧困生,其余9名小學和初中及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人均受助500元。

與這十名學生同時接受捐助的,還有我走訪中發現的樂山一中貧困小師妹龔曉紅。因她不在村委會確定的困難學生名單中,我在高中同學群中為她爭取到了同學蔣煜風對她的定向包養網捐助,包養高二、高三每年資助她1200元錢,直到考上大學。

霜降過后,鄉下氣溫明顯轉涼,為貧困戶特別是貧困兒童募集過冬衣物,讓各村“第一書記”牽掛在心。經樂山市實驗小學組織募捐,全校師生為全市貧困村百姓捐贈兒童、成人秋冬衣物數千件。我一邊去實驗小學為石馬村民領取了170余件、4大包衣物,一邊在報社內部組織捐衣,先后為村民送去了300多件秋冬衣物(兒童衣物居多),很快發放到了確有需要的貧困戶手中。羽絨服、毛衣、馬甲、大衣、風衣、棉衣、長褲……這些衣物,起碼都有七八成新,厚實、暖和、美觀、實用,給貧困戶過冬帶去融融的暖意。

修通“通組”斷頭路

要致富,先修路。

眼見一條下雨天稀泥厚度超過腳背的紅土路,仿佛轉眼間,就變成了一條平整發亮的水泥路,何等快意之事!

其實,石馬村的路,在我們駐村之前已有巨變。兩年時間里,全村超過50%的泥巴路迅速建成水泥路,十個村民小組的通組路,除了五組、四組外都已修通,各組還剩下些通組斷頭路和大部分入戶路尚未貫通。

總長4.5公里的五組通組路,早在今年年初就列入石馬村的議事日程,可資金不足,遲遲未動工。幾個月前,各方整合之下,總算籌集了30萬元項目啟動資金。同時,村民自籌十多萬元,與項目資金相加,先修好了2.5公里,還剩下兩公里,等下半年籌資動工。

9月的走訪中,我明顯感到這條路上的強烈對比。走在修好的2.5米寬水泥路上,一路通達,順暢行進。然而,一走到尚未施工的土路部分,當天下雨,稀泥多得讓我幾乎找不到下腳的地方……

走訪結束不久,這條路后期項目資金籌集到位,老百姓的籌資款也全部繳齊,準備復工。因為中標施工隊工期較緊,要等上個標段修好以后,才能繼續修建。11月2日,該路復工。10天時間,這條厚度接近20厘米、2.5米寬的水泥路在竹林、山丘、田野間蜿蜒前伸,于11月12日順利完工。

再過幾個星期,石馬四組的兩公里通組路也將動工。經多方協調,籌集20萬元項目資金,加包養網上村民自籌十來萬元,已經湊夠了工程費用。等招標完成,施工隊就可進場施工。其余的道路改造,有待工作組和縣、鎮、村共同想辦法,多方籌資,繼續修建。

除了修路,還要修橋。國慶前召開的村民組長大會上,我聽說村上有兩座石板小橋因水毀影響附近村民通行,然而,今年村上的公共維修項目資金額度已經用完,如果等明年項目資金來了再修,村民還將有半年時間忍受出行不便,或者繞行他處,或者跳躍過溝。會上,我當即表態,盡快想辦法,為村民解決這一出行難題。

這筆工程款,出自我籌集的3萬元同學私人定向捐款。剛剛拿到這筆捐款時,我也心懷忐忑,生怕用得不好,辜負了同學的信任。盡管同學說了,由我根據實際需要自行決定捐款用途,可我還是將每包養留言板筆捐款的用途分事先、事中、事后包養三個節點,在同學群中公布使用計劃、用途、明細,征求大家使用方式、數額、意見,列出清單,附上單據和圖片,讓用出去的每筆捐款,都能在陽光下接受大家的監督。

駐村百天,三點困惑

缺乏農村生活經驗,無疑是我駐村扶貧的一大短板。

為此,駐村期間,我人生第一次嘗試了打谷子、曬谷子、開荒種菜,手上打起了泡、磨破了皮,對農村生活多了幾分切身的體驗,也為編制鄉村發展規劃增添了感性認識,打下了實踐基礎。

按照市委組織部“堡壘提升工程包養”工作要求,結包養合石馬村兩委工作實際,下村以來,我全程參與石馬村村民大會、村黨支部黨員大會和村兩委屆中述職村民代表大會,與村民一起參加學習群眾身邊的腐敗案例,參與指導農村黨員大評測工作,并全程參與石馬村吸收村民劉峰為中共預備黨員的討論和表決,為基層黨組織輸送年富力強、朝氣蓬勃的新鮮血液。

從9月初完成走訪,我與村兩委一班人就開始思考制定石馬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規劃方案。幾易其稿,數包養網次討論修改,一張未來4年石馬村扶貧脫貧的規劃方案逐漸顯露雛形。

在這份近萬字的扶貧規劃總體方案上,為“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麗新石馬勾勒藍圖:新建村道、整治包養網渠系、整治山坪塘、建設高標準農田、新建“石馬新村”、改造村民危房、發展蓮藕種植生態農業500畝、發展欒樹種植生態林業3000畝、發展檸檬柑橘新品種生態果業600畝、流轉土地2000畝、發展家庭農場或農民專業合作社、包養新建石馬村商貿網絡信息交易平臺、擴建石馬村箱包來料加工基地,實現全村貧困戶脫貧致富,村容村貌大變樣。

“綱”舉“目”張。圍繞扶貧規劃,相關扶貧項目、資金的爭取同步進行。

10月底、11月初,針對今年石馬村45戶貧困戶預脫貧的12萬元精準扶貧產業補助資金計劃,針對全村包養網10戶D級、C級建卡貧困戶和一般貧困戶的10萬元危房改造補助資金計劃,相繼到位。

11月12日,突聞石馬村即將列入全省財政支農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改革試點村的消息,讓我興奮不已。今年,四川探索收益扶貧新模式,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或部分支農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股份化并授予貧困戶,以增加貧困人口財產性收入。根據省財政廳《創新投資收益扶貧新模式試點方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的資產,將以“貧困優先股”的形式全部量化給貧困戶,并確保貧困戶分紅底線(可參照商業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資產(如新村的公共設施),其中劃出一部分設立“貧困戶股份”,剩余部分再量化給社員。創新投資收益扶貧新模式的意義,在于賦予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財產權,拓寬缺勞力、缺技術和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戶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

據悉,此次樂山全市僅有兩個村列入了全省財政支農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改革試點村,一個在石馬,一個在市中區。全市300萬元試點資金,將有200萬元投向石馬。無疑,對石馬的精準扶貧之路,這將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如何抓住試點機遇,結合石馬村情,探索出適合石馬發展的創新投資收益扶貧新模式?責任重大,壓力山大……

駐村百天,我也遇到了三點困惑——

第一,扶貧規劃如何與上級項目有效對接?因為不了解可能到來的扶貧項目和資金包養行情明細,我們關于全村精準扶貧的規劃很大程度是紙上談兵,是“我想干什么”,不是“我能干什么”,這些規劃能否實現,心中無底。

第二,因病致貧、因殘致貧是貧困戶的絕大多數,除了采取兜底扶貧,不知還有什么更好的扶貧方式包養網?目前能想到的就是利用土地流轉,讓土地租金成為他們的穩定收入。但目前石馬土地流轉缺乏有實力的業主進入,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和引進業主力度。財政支農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改革試點是個好機會,能否抓住并利用好機遇,是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第三,內陸精準扶貧如何引入外力加入?我開設微信公眾號也是這個目的,通過“互聯網+”把我們貧困村資源和優勢向外界宣傳,擴大影響面。雙十一剛過,像阿里巴巴“淘寶縣”“淘寶村”這樣的大手筆,直接讓貧困村的優勢資源進入互聯網平臺公開交易,還需要我們下大力氣挖掘和引進。

駐村百天,新的起點。

精準扶貧包養,快包養價格ptt“馬”加鞭!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