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9月9日電 題:“一個都不能少”:一位山區中學校長的臨終遺愿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吳思思 陳露緣
“馮校長我答應你,一定讀完初中。”新學期,輟學半年的盧有鵬終于重返校園,卻再也見不到包養6次到他家家訪的馮海倫了。
在脫貧摘帽的沖刺階段,廣西博白縣教師馮海倫臨危受命,肩負起山區中學控輟保學重任。從到任開始,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卻不包養網曾想,這短短的63天,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光和熱。8月20日,馮海倫突發心肌梗死,搶救無效去世,包養網年僅38歲。
9月初,32名馮海倫重點跟蹤的輟學生回到了學校。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準備繼續走訪輟學學生
“明天早上我們爭取7點前到,把剩余的工作完成。”8月19日晚上11時多,忙了一天的馮海倫這樣囑咐同事們,沒想到卻成了他留給教師們的最后一句叮囑。
出生于博白縣包養網英橋鎮的馮海倫,2000年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回到英橋鎮第二初級中學工作,自此一直堅守在教師崗位上,并于200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今年是博白縣脫貧攻堅摘帽年。由于多種原因,地處山區的那卜中學控輟保學任務艱巨。時任英橋二中副校長的馮海倫臨危受命,調任那卜中學校長。
6月18日,馮海倫到任第包養一天就連夜布置工作,緊接著便進入包養白天進村入戶家訪、晚上加班加點整理材料的工作狀態。
那卜中學教師蔡宇清回憶起馮海倫去世的前一日,忍不住哽咽。“早上8點馮校長參加會議到下午1點才結包養束,2點就和我去家訪,每村每戶不厭其煩講道理,一直到晚上8點。”蔡宇清說,“回到學校,他讓我回去休息,自己又帶包養著老師開始加班弄材料,我看到他辦公室一直到快12點才熄燈。”
這樣高強包養網度的工作節奏,馮海倫保持包養網了兩個多月。在他的記事本里,每項工作都有明確分工,但他實際做的,卻比他的分工多得多。
包養“他對自己要求高,對任何工作都盡職盡責。”英橋二中校長馮虎告訴記者,“控輟保學和扶貧都是重擔,他總是沖在第一線,不推責,敢擔當。”馮虎說。包養網
關愛無微不至,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
英橋鎮位于博白縣城和那卜之間,在往返學校和縣城之間時,馮海倫一定會經過他在英橋二中的包養家。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兩個月,他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
“經常包養是他叫我把換洗的衣服放在門衛室直接拿走,面也見不到。”馮海倫妻子鄭子夏說, “接到調任,他并不怕困難,猶豫的是無法照顧家里。我鼓勵他說,你去吧,家里有我。”
鄭子夏對丈夫的支持,源于她知道馮海倫對學生有一顆仁愛之心。英橋二中163包養網班的學生梁善芬因家庭條件差,一度萌生棄學的念頭。今年4月,梁善芬離開學校到南寧,打算找一份工作。馮海倫每天給她打電話做思想包養網工作,終于讓梁善芬包養網想通回校。回校后不久,梁善芬發現腳上長了瘡。馮海倫又四處打聽治療方法,帶她去醫治,還幫她支付了醫藥費。
如今在英橋鎮黨政辦工作的陳強是他2004年教過的學生。陳強回憶說,以前班里一些學生家庭困難,只能從家里帶酸菜到學校吃。馮海倫看在眼里,之后每個星期包養都會叫這些學生去宿舍“幫忙”,其實是為了給大家加餐。“自己買骨頭、買肉給我們燉湯,一個星期都會有一兩次。”陳強說。班上有同學買不起教輔資料,馮海倫也會偷偷把錢墊上。
今年6月24日,中考當天突降暴雨,博白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英橋中隊隊長巫超強駕駛警車巡邏,看到在雨中和學生共撐一把傘的馮海倫。巫超強搖下車窗說,“校長,你上車來吧。”
“讓學生先上!”馮海倫卻擺擺手,招呼著學生上了車,自己則繼續在雨中,焦急地張望著是否還有學生沒帶傘。回憶起這一包養網幕,巫超強眼泛淚光。
淡泊名利、包養網無私奉獻感動鄉里
馮海倫用他的堅持,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2015年和2016年,英包養橋二中九年義務教育鞏固包養網率為70%。2018年,學校的鞏固率達包養到了94%。
2009年博白縣縣直機關招人,馮海倫因扎實盡責的工作被推薦應聘,但最后還是選擇留在學校。 “他說,跟學生有感情了,更喜歡教學。”當時借調到縣委辦的莫運洲告訴記者。
“不后悔,我還是會鼓勵他去。”對于丈夫調任那卜的決定,同為教師的鄭子夏堅定地說。
馮海倫的雙胞胎兒子3歲了,他們盡管顧自玩耍,卻會在下雨天呆呆地望著窗外,呢喃著“爸包養網爸回不來了”。但包養網留給鄭包養子夏傷心的時間不多,除了老人兒子,馮海倫的侄子侄女也一直由他們照顧,侄子因包養網為患有地中海貧血,每個月都需要花費數千元的醫藥費。
“教學是他熱愛的事業,等孩子們長大了,我會告訴他們,爸包養爸是個英雄,要以爸爸為榜樣,回報社會。”鄭子夏說。
8月22日,馮海倫的追悼會上,他生前的朋友、同包養學、學生紛紛從各地趕來,送他最后一程包養。
最能告慰馮海倫的還是那些返回校園的學生。開學日如期而至,32名輟學生一起重回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馮海倫的遺愿,正在一點點實現。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