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飛龍帶領鄉親們參加“啟明星”幫扶計劃。中國網 李智/ 攝
中國網8月27日訊(記者 李智)黝黑的皮膚,精神的短發,面上掛著淳樸的笑容,這位來自西北的漢子名叫閆飛龍,是寧夏固原西吉縣硝河鄉郎岔村的村支書。今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對于寧夏人閆飛龍來說,也是特別的一年。作為江蘇省歐美同學會“啟明星”幫扶計劃的代表,他在沿海發達地區深入學習了脫貧與產業知識。
36歲的閆飛龍畢業于寧夏大學旅游經濟管理包養網單次專業(本科),在擔任村支書之前,他當過兵,教過書,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煤礦企業工作過三年,還做過出租車司機,積累了一定的人生包養閱歷和社會經驗。
大學畢業后,他定居銀川,成家立業。但卻在而立之年,毅然回到家鄉郎岔村。如今,已經有半年時間沒有回到銀川與家人團聚的閆飛龍,打心底希望能夠帶動基層村民一步步走出貧困。
郎岔村所屬的西吉縣包養網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縣,包養條件也是國家和寧夏扶貧開發重點縣。現有貧困人口7.51萬人,占固原市貧困人口的43.9%。西吉曾被包養網認為是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近兩年,西吉人卻累計完成111個貧困村、7.8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30.6%下降到17.7
今年8月,歐美同學會總會組織40多名海歸學者來到西吉縣,聚焦“鄉村戶”脫貧,實地調研如何因地制宜地做強特色產業、依托包養行情創新驅動提升致富龍頭企業的競爭力,著力催生和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增強貧困地區農戶與集體的自轉、“造血”能力。
江蘇省歐美同學會根據總會“凝聚海歸人才助力甘肅寧夏脫貧攻堅座談會”精神,包養網在甘肅寧夏“兩鎮一鄉”試點地區推進“啟明星”包養甜心網跨區培養幫扶試點計劃。8月15日至22日,閆飛龍帶領著包括9名回族同胞、2名黨員、3名退伍軍人、2名村干部以及4名本科畢業生在內的首批幫扶對象來到了江蘇省參加“啟明星”計劃第一期項目。
一周的時間里,他們分別在無錫、張家港和南京進行了深入學習。從先進村到大型企業,緊湊的行程里滿是村鎮快速發展的包養行情“奧秘”。不管走到哪里,閆飛龍都會一面包養行情注意照顧同行鄉親,一面仔包養細學習與思考所包養甜心網見所聞。
在學習過程中,閆飛龍不會漏掉一絲細節。顧夢雪 攝
筆記本和筆是他隨身攜帶的必備品,一路走下來,已經記短期包養錄了滿滿一本的筆記。在前往江蘇省農科院基地包養網的大巴上,閆飛龍仍然沉浸在思考中。在他看來,光了解沿海發達地區是不夠的,還需要將其與家鄉特點相結合,找出適用于當地的脫貧新道路。
“我們村現有村民1400余人,300多戶,土地800多畝。村子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首先,整體環境包養行情是無污染的,”閆飛龍告訴記者,“從全國范圍來說,人們對于真正的綠色無污染產品需求度很高,因此我們要以發展綠色無污染產品為主要方向。”
其次,郎岔村地域海拔高,適合光伏發電,“比包養網如當前的光伏產業,能夠減少煤炭的使用量,是節能環保的項目。第一,我們通過調查,老百姓每戶用電600-700元,冬天取暖每家包養網dcard每戶煤炭支出3000元左右,作為一個貧困地區,綜合算包養管道下來,這方面每戶每年大約要支出3000-4000元的費用,”閆飛龍掰著指頭說,“如果太陽能發電項目安裝到農戶家里,就能滿足每家每戶的用電量,并且還能減少包養網秸稈的燃燒,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第二,通過今天在農業基地和發達企業參觀學習,我也更加深刻地看到了我們當包養地存在的不足。雖然空氣清新,但是農民收入較低,目前只有一季的收入,如果我們有了溫室大棚,把冬天的時間利用起來,就可以把人們的一季收入提高包養網評價到三季收入。”
閆飛龍希望通過建設蔬菜大棚,增加郎岔村的包養俱樂部農業收入。顧夢雪 攝包養網心得
他認為郎岔村當前最大的短板是缺包養網少技術,希望通過對接,專家或者企業可以將郎岔村打造成為一個試點,一方面可以起到試驗包養故事效果,另一方面包養故事也能夠增強百姓的積極性。
“經過專家的指導,我們可以注冊綠色商標,形成包裝和加工產業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創收。一些農產品賣給商販也就幾毛錢,但加工之后可以把價格提包養上去很多。我們不追求市場的快速擴大,而是實實在在地做到綠色無污染,”閆飛龍憨厚地一笑,“沒有上化肥和農藥的蔬包養軟體菜水果非常好吃。”
作為一名村支書,他時刻牢記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性。在踏上返程火車的前一晚,閆飛龍已經開始思考怎樣把這次學到的先進思維和產業模式帶回到貧困地區,怎樣讓老百姓打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心底兒接納,“我想得先把村里的衛生和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村民的文明榮辱意識提高。另外,多了解群眾的想法,多鼓勵本村的大學生回鄉創業,為家鄉做貢獻。”
閆飛龍帶著同鄉研究學習到包養甜心網的產業知識。顧夢雪 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