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養經驗訪“天生云陽” 看鄉村振興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位于三峽腹地的云陽縣 鐘薇依淼攝

  云陽蕓山農業紅獅加工廠三峽陽菊生產車間 鐘薇依淼攝

  云陽云峰山渝峰烏天麻培育基地,農戶收獲烏天麻。鐘薇依淼攝

  云陽縣高級農藝師江學術在柑橘種植基地采摘柑包養條件橘 鐘薇依淼攝

  海外網攝像付勇超近距離拍攝烏天麻挖掘過程 鐘薇依淼攝

  云陽風光

云陽縣地處重慶市東北部,位于長江三峽腹地,全縣總人口138萬,其中農業人口98萬,是重慶市人口大縣、農業大縣。中共十九大閉幕后,由人民日報海外版指導、海外網主辦的“2017中國新發現”全媒體大型采訪團隊走進重慶,感受云陽縣特色農產品品牌化實踐取得的豐碩成果,通過鏡頭和文字記錄云陽農民們的故事。包養網站

今年年初,中央1號文件提出推進區域農包養妹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響應國家號召,2017年2月,“天生云陽”商標通過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標志著重慶市首個全產業、全門類、全品種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正式面世。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云陽將以“天生云陽”品牌戰略帶動鄉村產業興旺。

企業帶動農民致富

“先從重慶坐接近6小時的大巴到云陽縣城,再從縣城坐3個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小時的船到鎮上,最后還得坐近兩個小時的摩托車才能到山上。”回憶起初到云陽大山的情景,蕓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黎記憶猶新。“當時是11月份,我還穿著秋褲,下了摩托車整個人已經凍僵了。山里基本只有留守兒童和老人,貧窮而荒涼。”

李黎與妻子張雪梅是一對“80后”夫妻。二人結緣于校園。張雪梅靠著讀書從云陽大山里走了出來,但是12年前陪愛人張雪梅回云陽探親的這次經歷,讓李黎深感觸動,也讓他下定決心與妻子一起留在大山創業。這一決定,不僅改變了他自己,也改變了一方百姓的人生軌跡,讓“三峽陽菊”成為云陽人致富的“抓手”。

時至今日,云陽縣已有國家級有機菊花種植示范基地1.5萬畝,帶動900余戶20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云陽蕓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種植菊花的農戶提供“三重保障”——免費提供優質菊花種苗、對菊花實行保底回收以及為符合條件的種植戶(低保戶、貧困戶)購買農村長期包養社保等,帶領菊農增收致富,激勵貧困戶勞動脫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實現脫貧必須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李黎開玩笑地說,自家公司類似于菊花行業里的“藍翔技校”,對菊農在菊花育苗、田間種植、加工、包裝各個環節,實行全產業鏈培訓。

紅獅鎮向陽村村民包養感情劉遠昌種了6畝菊花,實現年增收2萬多元。此外,長期包養他的妻子就在菊花廠工作,一個月有兩三千元的收入。除了菊花,他還有果園,加起來年收入已達到10萬多元。

談到公司入駐“天生云陽”品牌一事,李黎表示,“天生云陽”代表原生態和自然,這就要求不同企業的同類型產品按相同標準進行量化打造。“天生云陽”可以將云陽特色產品聯合起來,按照標準化的體系統一進行品牌宣傳、技術管理、銷售對接,最終實現整個區域品牌的做大做強。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李黎說:“我學習了中共十九大報告以后確實很受鼓舞,更有干勁兒了。發展產業,帶包養網動農民生活富裕,這便是我的初心。鄉村振興戰略為云陽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包養網推薦

除了菊花,柑橘種植也是云陽縣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云陽種植柑橘歷史悠久,氣候條件尤為適合種植晚熟柑橘。在“天生云陽”區域公共品牌下,云陽柑橘產業主打“橘官堂”品牌,一步步獲得消費者認同。

云陽縣活龍社區主任冉小利介紹,該社區投產的柑橘包養行情有2000畝,保守估計產量在300萬斤以上,按最低價格2元1斤來算,社區可以實現產值600萬元,戶均收入可增加7100元,人均增收可達19包養管道35元。過去,當地農田畝產值僅有1000多元,如今達到了4000元,翻了兩番。“我家種了5畝柑橘,去年收入13000多元,原來種苞谷一年收入才幾百塊錢。”活龍社區貧困戶冉順隆說。冉順隆身有殘疾,妻子患有食道癌,屬于重點幫扶對象。在政府支持下,夫妻倆種植柑橘實現了減貧,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云陽縣盤龍街道黨工委書記周道吉表示,柑橘種植業是一項具有長遠收益的包養產業,已成為當地實現農戶脫貧增收的重點產業,政府會將其作為減貧增收、改善老百姓生活的“利器”。

天生云陽不賣假貨

“天生云陽不賣假貨!”在11月8日舉行的國家非茶植物飲品(菊花)產業發展研討會上,云陽縣委副書記、縣長覃昌德的話擲地有聲,這也是云陽縣政府對“天生云陽”品牌的莊嚴承諾。

11月10日,覃昌德進一步闡述了云陽縣政府為實現這一承諾采取的措施。覃昌德表示,這個區域公共品牌不屬于哪一個企業,也不屬于哪一個產品,而是屬于全體云陽人。這種情況下,政府要做三件事情:第一,制定準入門檻。達到一定的條件才允許入駐;第二,過程管理。進來以后就必須符合“天生云陽”品牌商標使包養網用的規則;第三就是退出機制。違反了規則就要被強制性退出。

為做到“天生云陽不賣假貨”,覃昌德說,云陽縣政府主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嚴格的質量管理,政府要求入駐“天生云陽”品牌的所有公司在基地標準、質量標準、儲存標準、加工標準、消費標準上都必須達標;其次為進駐“天生云陽”品牌的所有產品投保,一旦“天包養網生云陽”品牌下的產品在市場上出現質量問題,若經過檢測認證屬實,保險公司會優先理賠,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長期包養此外,為了進一步保證品包養價格ptt牌質量,入駐“天生云陽”的很多企業目前已經建成溯源系統,即從基地開始到工廠車間再到運輸,全流程記錄。市場調查顯示,企業入駐“天生云陽”品牌后,產品附加值提高了10%至30%。雖然未來發展中還有很多挑戰,但覃昌德表示:“只要找到了問題都好辦。”

實際上,保障品質是政府和企業相互監督的過程。渝峰烏天麻集團董事長張成生在談到政府的準入門檻時表示:“我們希望政府考核嚴,把好關。因為我們都是希望把公司做大做強的。在‘天生云陽’這條大船上,質量才是壓艙石。”另一方面,入駐“天生云陽”對企業也是一種鞭策。包養網“不能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張成生說。

云陽縣連年發面業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入駐“天生云陽”的企業,總經理馮小艷表示:“‘天生云陽’對質量及各個生產環節的衛生標準都有很高的要求。因為‘天生云陽’代表云陽農產品,所以我們也有很大包養感情壓力。”

不忘初心振興鄉村

政府不忘初心,才能實現鄉村包養情婦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學習了中共十九大報告以后,對在縣里工作的同志來說,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最大的興奮點。”覃昌德在采訪中提到,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其中有20字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覃昌德認為,黨中央把產業興旺放在第一位是有其深刻含義的,如果產業興旺做不到,另外16個字就很難實現,而要實現產業興旺,至少有三個通道要打通,即農產品進城通道、物流通道、田間地頭通道。而其中最基礎的,就是打通農產品進城通道。包養

據悉,云陽政府在探索中提出“農村五大件”,即甜心寶貝包養網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現在全縣有7500多公里道路,每年計劃修1000公里人行便道和500公里機動車便道。覃昌德說包養情婦,鄉村振興戰略里的第二句話叫“生態宜居”,修人行便道是為了方便老百姓生活,修機動車便道是要提高產業效率了,讓市場主體在農村也能擁有便捷的交通,這也是生態宜居的應有之義。

覃昌德說,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意味著我們在城鄉關系或者說整個國家在資源配置的重點方面,更加向農業和農村領域傾斜、更加向農業和農村領域轉移,這對“三農”來講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機遇。行百里者半九十。雖然云陽的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是為了實現全縣農民的脫貧摘帽,云陽縣政府必須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更包養需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覃昌德說:“鄉村振興戰略對我們來講,確實是一篇大文章。貫徹落實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全面準確把握‘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產業興旺是根本,生態宜居是基礎,鄉風文明是關鍵,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包養行情是目標。五個方面共同統一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我們會按照十九大報告精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我們也會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當成一件大事來抓,扶貧先扶智,讓精準扶貧走得更遠更順。”

烏天麻顯“靈”了(采訪手記)

11月的重慶云陽正值深秋,層林盡染。海外網融媒報道團隊一行在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帶領下乘車在包養網綿延無盡的大山中穿行。盤山公路循環往復,隨著海拔不斷上升,窗外的云海仿佛觸手可及,陽光為這片綠水青山鍍上一層金色。對于海外網融媒報道團隊來說,云陽是極好的采訪之處。這里是攝影師鏡頭里的明媚山光,是文字編輯筆下的精彩故事,是攝像師眼中的燕語鶯啼……在這里,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報道素材。

從云陽縣城驅車3個多小時來到海拔1500米以上的云峰村,這里已是大山深處,再過10余天或將大雪封山。此時恰好是烏天麻收獲的季節。在這里,海外網融媒報道團隊進行了深入地采訪。大家看到,當地幾十位農戶在山間地頭忙著烏天麻的采摘及育種。為避免破壞包養俱樂部根莖,全過程不能使用工具,必須用手輕挖。這里完全是原生態的環境,除了一條車道沒有其他道路。泥土松軟,全部覆蓋植被,既可以為深埋地下的藥材保溫,又可以提供營養。據介紹,烏天麻是一種嬌貴又有靈性的中藥材,種植地不能來太多人和車,因為人的噪音、包養汽車尾氣等都會對藥材品質造成影響。

在這樣的大山中,可以想見,脫貧增收原本是很困難的。傳統農作物產量不高,交通又不便,農戶除了維持基本生活,幾乎沒有余錢。實際上,這里幾千年來一直流傳地下有“精靈”,即烏天麻,但是由于開發困難,一直沒有形成產業。

如今,在政府支持、企業帶動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里終于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烏天麻產業體系。農戶可以通過土地入股、薪酬以及習得技術之后自己種植再由企業收購等多種形式,實現年收入數萬元。

在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發展的龍頭。有了產業興旺,就能逐包養步實現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這里的深山村中,這一包養甜心網點無疑得到了生動真實的體現。

海外網融媒報道團隊用不同媒介記錄了這些故事,記錄了當地農戶們靦腆而樸實的笑臉和農戶“哪兒都不如云陽好”的濃濃鄉音。(作者:海外網 姜舒譯包養網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11月包養網比較20日  第 08 版)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