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養逐夢青春“燃”天山——新疆各族青年奮斗身姿素描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晚春時節,天山南北萬物競發、生機勃勃。
  綠意盎然的甜心花園喀什古城里,29歲的維吾爾族包養網小伙麥吾蘭·圖拉克熱情地接待著每一位進店的游客,幫助他們挑選最合適的民族服飾,留下最滿意的旅行照片。
  廣袤無垠的包養妹沙灣田野上,“90后”楊皓然手里熟練操控著無人機,為80畝小麥噴灑農藥,心里琢磨著自己的300多畝棉花,今年再搞點什么“新玩意”。
  帕米爾高原上的一所中學校園里,27歲的柯爾克孜短期包養族姑娘阿依納古麗·拜格包養居力把孩子們帶到小花園里,親身體驗“百般紅紫斗芳菲”,感受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
  近年來,隨著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深入貫徹落實,新疆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各行各業充滿活力。放眼天山南北,各族青年正乘風追夢、奮斗圓夢,在160多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為自己、為家鄉、為未來書寫著新的精彩。

“老服裝”的新秀場

5月的喀什古城,街景如畫,游人如織。
  走在老城的巷道里,經常能看到身著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維吾爾族包養服飾的外地游客。他們或在赭黃色的民居墻邊,或在斑駁的木頭門外,擺出優美的姿勢拍照留念。這是當下流行的旅行方式,能夠讓游客感受到沉淀在建筑和服飾里的文化韻味。
  早在2018年,麥吾蘭就開始為游客們提供這樣的服務。他的旅拍店是老城區里第一家包養為游客提供復古服飾和旅行攝影服務的商戶。“老城升級改造后,游客越來越多。這種變化給了我創業的機會包養網,也讓我能夠和更多人分享新疆的文化。”
  麥吾蘭店里提供的復古服裝和飾品,大多由他根據書籍和資料中的信息自行設計包養網,在包養故事當地經驗豐富的裁縫和匠人的幫助下制作完成。“不同時代流行的服裝有所不同。我所做的少數民族復古服裝,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但它們不僅沒有消失,還在一些新的秀臺上展現出魅力。”
  去年,包養網麥吾蘭被選為喀什市維吾爾族傳統服飾的傳承人。這是當地政府為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設立的項目,獲得包養網推薦該頭銜的人能夠根據需要得到相應的資金、設備或者展示平臺等方面的支持。
  眼下正是喀什古城的旅游旺季,麥吾蘭每天要接待六七名顧客。為此,除了請媽媽和姐姐過來幫忙,他還雇了10多名當地年輕人。他們不僅為顧客化妝拍照,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視頻、圖片來吸引顧客。
  包養故事近年來,新疆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居民帶來大量就業機會。2018年至2022年間,旅游業新增直接就業約5.41萬人,帶動間接就業約150萬人。特別是在南疆四地州,吸納帶動5萬余人在旅游領域就業包養網實現脫貧。
  現在,喀什古城里已有近200家提供旅拍服務的店鋪,不少都是今年新開業的。麥吾蘭并不擔心競爭對手的增多。他說:“不同的店帶給游客更多不同的選擇,能吸引更多游客,對喀什的居民和旅游從業者來說都是好事。包養行情
  兩個月前,麥吾蘭開了自己的第二家店——一間咖啡館。在他自己設計的店里,有塊4平方米的沙地,上面擺放著當地居民經常使用的木質搖籃、樂器和銅壺。“這些包養app老物件代表著傳統,咖啡館則是較新的事物,它們在一起就是喀什現在的樣子。”
  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千百年的時光賦予喀什古城多彩斑斕的文化元素。麥吾蘭認為,不同的藝術形式能夠展現喀什包養網站古城不同角度的美。在他的咖啡館里,會不定期地舉辦一些小型展覽,包括攝影、油畫作品和一些來自民間的靜物。
  辦展的合作伙伴中,有不少像他一樣希望在文化領域創業的年輕人。“這是好事。傳統文化和旅游發展給了我實現夢想的機會,現在我有能力免費為其他年輕人提供展示作品的平臺,我希望新疆富有魅力的多元文化能被更多人看到。”

棉田里的“新農人”

天山新雨后,田間春管忙。
  一場春雨過后,楊皓然和“徒弟”巴合旦爾·杰恩斯來到沙灣縣的一處農田,操作無人機為80畝小麥噴灑除蟲劑。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年工作的開始。眼下,新疆北部地區棉花播種正在陸續開始,楊皓然的團隊將使用無人機對數百畝棉田實施管理。
  “除了小麥,棉花也是我們的服務重點。”楊皓然說。新疆是我國棉花主產區,產能約占全國的九成。他所在的沙灣是新疆北部重要產棉區,全市種棉面積近年來保持在175萬畝左右。
  楊皓然是沙灣一家農用無人機公司的負責人。大學畢業后,他返回家鄉扎進土地,經包養網單次營著300多畝棉田。“無人機作業省時省力省水,包養網推薦效果比拖拉機好得多。”包養2018年,他發現了無人機“務農”的商機,果斷成立公司,搖身變為“開飛機”的“新農人”。
  “我從小就在棉花地里長包養大,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楊皓然說,父輩傳統的人工種植方式很辛苦。現在,農業機械化已經在沙灣市普及,無人機等新設備的使用率也在提高。
  通過近10年的持續努力,新疆棉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超90%。眼下,天山南北的棉農正借助衛星導航、大型農機等實施機械化作業,全面開展棉花播種工作。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楊皓然的“新農人”團隊也茁壯成長包養網。團隊的13人都是“90后”。“我們有漢族、回族、哈薩克族等,是一個多民族大家庭。”農忙時,他們在田間地頭到處奔波,忙得腳不沾地;農閑時,他們給當地農民做飛手培訓。楊皓然告訴記者,現在農用無人機飛手比較吃香。“一架載荷40公斤的無人機,一天可飛完1000畝地。一畝地可掙4元,有人一年掙了20多萬。”
  但沙灣飛手們的夢想并不止步于此。最近,楊皓然正著手做一個智慧農業示范項目:通過無人機光譜分析,作物長勢、土壤含水量等數據都會實時反饋給水肥設備,從而實現地塊精準管理。這也是楊皓然心心念念的現代化、智能化田間管理的方向之一。
  近幾年,楊皓然團隊為數百名當地農戶開展了農業植保無人機操作培訓,培訓費用全部由當地政府支付。“這包養種方式能夠幫助更多的農戶掌握新技術、使用新設備,使他們都能跟得上現代農業的發展,增收致富。”
  雨后的田野,綠色向天邊蔓延。數月后,這里將迎來金色的麥浪、白色的海洋。

高原上的新希望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望了望窗外晴好的天氣,阿依納古麗笑瞇瞇地對講臺下充滿期待的學生說:“今天,咱們到樓下小花園上課!”孩子們興奮地炸開了鍋,嘰嘰喳喳排隊下樓,迎接這場春天里的語文課。
  阿依納古麗是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加馬鐵熱克鄉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工作不滿3年的她,憑著飽滿的工作熱情、優秀的教學質量,得到全校師生廣泛認可。
  阿依納古麗常發揮自己作為青年教師的優勢,用別出心裁的點子打磨教學工作。這次,她帶學生到戶外上課,正是想趁著春光,教授包養學生古詩《晚春》,讓他們身臨其境沉浸感受詩詞意境之美。
  阿依納古麗的家鄉阿克陶縣位于帕米爾高原,全縣90%以上處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區,自然環境艱苦,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她卻在離家5000公里外的浙江省溫州市度過了高中時光,后來進入首都師范大學就讀。
  “如果不是國家設立了內高班,我可能很難有機會到新疆之外的地方去,到首都上大學更是不敢想。”她說。在她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包養網比較母親一人養育她們兄妹仨,家里的經濟條件并不好。
  從2000年開始,我國陸續在東部經濟發達城市開設“包養內地新疆高中班”,讓數以萬計新疆農牧區和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并為他們減免學費、提供食宿交通等生活費用。截至目前,這項工作仍在繼續,獲益的新疆學生已經超過10萬人。
  在回到家鄉任教前的近10年時間里,阿依納古麗去過許多其他省份的城市和村莊,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歷包養金額史。這樣的經歷使她在教學時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們的興趣。例如,在講解魯迅作品時,她會把自己在魯迅故居的留影給學生展示,并講述自己在那里吃到的食物、看到的景象,讓學生能夠有更具體的感受。
 包養行情 15歲的吐汗尼木·亞森是阿依納古麗班上的學生。她告訴記者:“我們都很喜歡阿依納古麗老師。她給我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她讓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包養網車馬費能寫出自己的精彩故事。”
  加馬鐵熱克鄉中學校長艾尼·卡德爾介紹,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全校教師隊伍的80%以上。這些年輕人工作積極、富有活力,教學方法新穎有效,對學生們很負責任。
  上完語文課,阿依納古麗帶學生去食堂吃午飯。“學生們吃午飯是免包養價格費的,有財政撥款,每天不重樣。家長也都很支持教育,我們工作起來更有勁兒。”阿依納古麗說。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邊遠、經濟落后地區政包養情婦策和資金傾斜力度,相繼啟動實施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教育扶助等教育惠民工程。
  “也不是沒想過留在大城市,但是一想到家鄉的孩子更需要我,就堅定了回來的決心。我希望用知識影響更多孩子,回報國家的培養。”當被問及為何返回家鄉投身教育,這位柯爾克孜族姑娘靦腆地笑了。
  “事實證明,我做的事很有價值。”阿依納古麗說,“我希望并且相信,我的學生們將來能有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一技之長,去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追尋自己的夢想。”
  (本報記者鄧玉山、李響、馬鍇、王科文、茍立鋒、郭燕、丁磊)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