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
訂單農業的“新鮮奔赴”
大棚里,綠油油的菠菜被一雙布滿繭子的手輕輕摘下。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桐城鎮邱村村民郭愛仙弓著腰,將帶著泥土的蔬菜碼進筐里。今年2月,她所在的口福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為聞喜營養餐食材供應商聞喜縣樂苗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苗公司”)的直采基地,這里的蔬菜將出現在聞喜52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餐桌上。
天邊剛泛起魚肚白,望著陸續送到倉庫的蔬菜,口福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謝曉奇展示起手機屏幕上的訂單——今日需配送上海青、菠菜、白菜等2000多斤。“以前種菜像‘押寶’,現在公司要啥農戶就種啥,不愁賣!”謝曉奇笑著說,“而且在訂單農業的形式下,從播種、施肥到病蟲害防治等各環節都有一套標包養準,農產品質量也提升了。”
“農戶凌晨四五點開始采摘,我們9點前必須送到公司。”合作社工作人員賈馬義發動貨車時,陽光已透過薄霧大方灑下。與此同時,包括聞喜當地4家合作社在內的30多家供應商也正從四面八方將60多種食材送到樂苗公司的倉庫外。在那里,倉庫管理員董英杰等人正手持驗收單,目光如炬。
上午9點:
質檢關口的“安全奔赴”
“生菜要求無黃葉、無破葉、無裂痕、無腐爛、無病蟲害等傷害;新鮮瘦肉必須去油、無瘀血、彈性好、無傷斑等。”在董英杰的身后,一批批剛送來的食材正在接受嚴格檢測——分揀員按細致的感官標準進行初篩,隨后,食安專員姚曉金等人將樣本送入檢測室。
在近兩個小時的檢測中,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的殘留將無所遁形,72小時留樣柜則會為每批食材“留底為證包養”。“所有食材都要留樣,萬一出現問題包養網可以追溯。”姚曉金說,此前,一批從農貿市場采購的茄子因吡蟲啉超標,在這里被攔截,上報后,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將商家的這批貨進行了銷毀。
董英杰介紹,若同一供應商的單品出現3次質量問題,該品類將被取消供貨資格。“運行三個月,還沒出現過這種情況。從批發市場采購就像‘開盲盒’,而從本地合作社直采食材,從育苗到采收全程可控,食材新鮮度和農殘達標率包養大幅提高。”樂苗公司采購專員張毅說。
下午1點:
生產車間的“嚴謹奔赴”
脫外衣、洗手、穿潔凈服、手消毒、從鞋靴消毒池走過、通過風淋室……完成一系列流程后,李鐵峰等人依次進入凈菜加工車間。在樂苗公司,生產部每天下午1點上班,處理的食材對應次日訂單。
在蔬菜車間前處理崗上,李鐵峰負責對蔬菜去頭、去尾、摘黃葉。隨后,26歲的趙夢澤將這些經過3次浸泡、1次氣泡清洗后的蔬菜搬上流水線。這個活兒對力氣要求高,所以主要由男工承擔。經包養網過甩干、切割的蔬菜來到分裝臺前,在那里,秦阿麗負責分裝稱重。大家常夸她的手“夠準”,這不但能提高分裝效率還能降低食材損壞率。另一邊的肉類車間里,負責凈肉加工的朱獻忠將鮮肉清洗、切片、切絲。紅色筐裝生肉、白色筐裝凈肉,避免交叉污染。車間溫度始終維持在13℃以下,所有周轉筐每日清洗、消毒、晾曬。在非生產日,生產主管翟輝輝還會仔細檢查每一臺機器的衛生情況。
從加工車間出來的每一包凈菜,包裝上都帶有二維碼溯源標簽,掃碼即能顯示重量、加工時間和建議使用時間。“這都是要給學生吃的食物,馬虎不得包養網!我們都是定人定崗,一旦出現問題,方便及時追責。”翟輝包養網輝說。
次日凌晨2點:
冷鏈運輸的“準時奔赴”
凌晨2點,樂苗公司的倉庫外,司機們陸續到崗,給車輛“打冷”,保證車廂達到適合運輸生鮮產品的溫度環境。凌晨3點,完成裝貨后,10包養輛冷鏈車依次啟動引擎,確保中午11點前將食材送達全縣所有學校。
其中,司機張聰聰駕駛的冷鏈車將沿著最遠的線路,途經7所學校,一路駛向石門鄉——在那里,有一個離縣城40公里的教學點。“從配送成本上來說,肯定不劃算,但縣財政出資補貼配送費后,我們做到了統一加工、統一配送、統一食譜‘一個都不能少’。”聞喜縣教育體育局后勤監管股負責人楊輝說。
在7個小時左右的配送過程中,監控探頭注視著司機們的每一個動作——禁止抽煙、全程工裝、到校打卡。“我們要保證食品在車上不出問題,包養同時,定位系統也會實時顯示司機的行駛路線,保證按時到達路線上的每一個學校。”張毅說。
次日早上7點:
學校食堂的“溫暖奔赴”
早上7點,司機孫賓賓將食材配送到聞喜東鎮春元小學。“凈菜土豆塊67.2斤、西芹段38.4斤、雞肉塊76.8斤……”后勤主任張勝武打開手機小程序,這是他之前按照營養師制定的食譜為今日午餐下單的食材。他說:“有了統一供應商后,現在我不需要每天一早跑批發市場包養網比價、采購,食材成本下降的同時安全更有保證了。”
食堂旁,一間擺滿儀器的小屋內,駐校食品快檢員孫蕊對這批食材進行了檢測,只有經過食材供應公司、學校雙重檢測均合格的食材才能進入學校食堂。包養網
上午10點,食堂廚房內,廚師龔樹鑫將凈菜包一一拆封。在灶臺燃起的火焰中,杏鮑菇燉雞塊的香氣漸漸彌漫包養網。
楊輝介紹,此前,在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過程中,聞喜為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學生及在校就餐學生選擇的是“學生純奶+品牌肉類+核桃仁+原味果干或時令水果”的供應模式。今年,當地改變供應模式為:提包養網供一個完整的午餐(熱食),保障一葷一素一湯一主包養食,管飽管夠。
春元小學食堂的電子屏幕顯示著當日午餐菜單:杏鮑菇燉雞塊包養、西芹炒腐竹、銀耳湯、饅頭。這份菜單由樂苗食品集團的營養師團隊制定——他們根據當地飲食習慣和學生日常營養需求,每周提前設計菜譜,并且確保菜品三周不重樣。“像這道叫‘一面情深’的菜就是具有山西特色的風味菜肴,它是由胡蘿卜絲蒸制而成的。”營養師劉瑤說。
次日中午12點:
完整午餐的“營養奔赴”
下課鈴聲響起,春元小學的485名學生有序進入食堂吃飯。這里可同時容納500人就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固定座位。餐桌上,食堂工作人員將已經裝滿菜的碗擺放好。
“兩個字,好吃!”王玥珺是六年級學生,說起學校的飯菜,她誠懇地說,“我尤其喜歡這周三的魚香肉絲!”根據多項研究數據,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后,我國農村學生的身高顯著增加。12歲的王包養玥珺身高1米65,與她同年級的一位同學甚至長到了1米85。
10歲的孫若涵家住東鎮鎮河爾頭村,平時要坐校車上學,如果回家吃飯會很不方便。她的媽媽宋麗娟曾作為家長代表到校陪餐,她說:“孩子在家吃飯的話,老人精力有限,變著花樣買菜很麻煩,也不舍得花那么多錢,基本上就是煮些湯面,下午接著吃中午剩菜的情況也很常見,根本沒法做到像學校食堂這樣營養均衡。”
在大部分學生都埋頭進餐之時,張勝武注意到一位瘦小的學生放著旁邊滿滿一碗的菜不吃,卻捧著一只空碗發呆。“包養網你怎么不包養網吃菜,這些菜你都不喜歡吃嗎,你想吃啥?”他問。才讀一年級的小女孩答:“我想吃方便面。”原來,這位學生的父母均在晉中市榆次區上班,平時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她在家老吃方便面。“你還要長身體,不吃菜不行,土豆你愛不愛吃?”張勝武問。小女孩點點頭后,張勝包養武將杏鮑菇燉雞塊里的土豆多舀了一些給她,孩子終于吃了起來。“從今天開始一定要好好吃飯包養啊!”張勝武囑咐道。
次日下午3點:
5元背后的“規范奔赴”
教育體育局后勤監管股的電腦屏幕上,工作人員正用全鏈條數據自動化系統,認真核對學校下單、采購進貨、學校交付等數據。
“每個月都是學生先就餐,之后家長將餐費打入專戶。”楊輝介紹,“5元財政補貼全額用于營養午餐的食材采購,其中3.71元買凈菜包,1.29元購米面糧油等。采購結算、包養發票明細等均由平臺自動生成,杜絕人為篡改數據,票據不合規等因素,解決學校采購可能出現包養網的膳食經費腐敗等問題。”
在侯村鎮侯村小學,家長們算過一筆賬:去年,孩子在學校吃一日三餐,日均花費八九塊錢,今年財政補貼的5元包養網直接用于午餐后,每天的包養網平均餐費只要5塊多錢。“5塊錢在我們當包養網地餐館買一碗面都不夠,而孩子在學校一天能吃上七八樣食材,在家里都吃不到這么好的。”家長康銳銳說。
66歲的楊克勤在村中務農,他1包養0歲的孫子楊鈞清在侯村小學讀四年級包養。“以前可能還說農村孩子吃得不如城里孩子好,現在農村學校跟縣城里的學校吃的是一樣的,沒區別了!”對此,他感到很欣慰。
而在這所僅剩140名學生的鄉村小學,讓校長趙智玲感包養網慨的是,自從今年午餐保障實施以來,學校的口碑和形象都好了一些。“家長們反映飯菜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低,我覺得生源都能穩固一點。”她說。
24小時外的“長效奔赴”
從2018年試點到2025年全覆蓋,“5元營養餐”改變的不只是農村學生的一頓午飯。“雖然只有午飯屬于營養餐補貼范疇,但在規范化、制度化包養的流程下,各學校的早飯和晚飯的標準也一并提升了。”楊輝說。
“希望現在的供餐水準和用心程度能夠一直保持下去。”當楊克勤表達了他的心愿時,楊輝解釋道,“為了用5塊錢給學生提供一頓營養均衡又豐富的午餐,當初我們在招募供應商時,就要求他們向學校的供貨價格要低于市場價,最后的定價是8.95折,就是1元錢的食材,學校只掏0.895元。像樂苗公司這樣的供應商通過大宗采購和基地直采,去掉中間環節,也能降低成本,所以這一模式是可持續的。而且我們通過縣級資金解決了營養餐的配送和食堂從業人員的工資等問包養題。”
當夜幕再次降臨,一輛輛冷鏈車的尾燈劃過涑水河谷。幾個小時后,郭愛仙的生菜即將播種,而張勝武會繼續關注那個曾想吃泡面的留守兒童有沒有好好吃飯。這場始于一頓5元營養餐的24小時奔赴,正在續寫更長的故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