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記,有空就來包養網家里坐坐哈!”在永新縣坳南鄉包養網牛田村采訪,行走在田間地頭,村民見到記者身旁的劉晉,都熱情地打著招呼。
身為省教育考試院干部,牛田村第一書記、駐村包養網工作隊隊長的劉晉,身材魁梧、皮膚曬得黝黑,對牛田包養村的人和事如數家珍——近3年的駐村工作,他早已成為村里的一分子。
位于羅霄山脈深處的牛田村,是“十三五”貧困村,全村2658人中曾有貧包養網困人包養口54戶201人。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2017年牛田村脫貧退出,2020年所有貧困戶順利脫貧。
“牛田村能有今天的變化,離不開劉書記的‘三顆心’。” 回想一起包養網“戰斗”的日子,村黨支部副書記尹福民感觸至深。
以“誠心”聚齊民心
“牛田村貧窮的‘病根’在于人心不齊,是劉書記用他的誠心將我們全村人的心聚了起來。”尹福民說道。
抓黨建強支部,立“頭羊”聚人心。2018年10月進駐牛田村后,劉晉的工作直指村里包養網的“病根”。
在規范、完善“三會一課”等黨的組織生活制度的基礎上,劉晉創造性地開展了廣場課堂、田間課包養網堂、流動課堂,將支部會開在田間地頭、貧困戶家中,瞄準村民所需、所急、所憂、所盼精準發力。在一次次堪稱“說破嘴皮、餓著肚皮、厚著臉皮、磨破腳皮”的誠心交流中,將村黨支部打造成為一座攻堅克難的戰斗堡壘。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迅速集結黨員、村民60余包養人,織起一張嚴密的疫情防控網。同年7月9日,永新縣突降大暴雨,牛田村包養不少農田、房屋被淹,多座橋梁包養網被毀,駐村工作隊顧不上被淹的住所,和村“兩委”組織了一支20多人的黨員突擊隊,連續兩天奮戰在防汛搶險包養網一線,有力地保障了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一場場硬仗打下來,立起的是強有力的村“兩委”班子,聚起的更是全村人的心。
以“愛心”溫暖人心
初戰告捷的劉晉,將目光投向了村里的一個個民生難題。
教育落后是牛田村的突出短板。為從源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劉晉向省教育廳爭取到扶貧資金25萬元,對牛田小學的教學條件進行了全面提升;邀請吉安市職業技術學院來村打造假日課堂,為59名貧困學生開展幫包養網扶教學;聯系揚包養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持續資助10名品學兼包養網優的貧困學生。
牛田村地處大山深處,以前村民喝水主要靠井水、山泉水,遇到枯水季只能用河水替代。劉晉四處奔走,多方籌集資金,為村里引來干凈的自來水,讓每家每戶喝上了放心水。
牛田村東西長達15公里,25個村小組分散在不同的山坳里,從縣道通往村小組的多是泥巴路,下雨天車開不進、人走路容易打滑,村民外出辦事,等到天黑都不敢趕路回家。工作隊多方申請扶持資金,修建包養了5條村道,將寬闊的水泥路修到了每一戶村民的家門口。同時,協調省教育考試院出資在全村豎起400多個光伏照明路燈,讓燈包養光照亮每一戶村民的門前路。
“劉書記做的每一件事,都源于他對牛田村的愛,讓我們感到非常暖心。”村民尹菊蘭感慨道。
以“真心”激發熱心
包養“發展產包養網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我們要用真心種下產業的種子,讓牛田村脫貧致富!”劉晉在民情包養網日記本上這樣寫道。
劉包養晉利包養網用牛田村天然的生態資源優勢,引導村民包養發展高山油茶種植,香豬、肉牛養殖等產業。通過用好扶貧信貸,為產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通過聯系江西農業大學種植養殖專家擔任產業指導員,解決了技術難題;通過對接經銷商、拓展電商等,為村民銷售農產品價值20余萬元。
村民發展產業的熱情很快被點燃。如今,牛田村已包養網擁有高山油茶60余畝,在欄香豬200頭、雞鴨500余只,一個投資300余萬元的香豬養殖基地正在緊張建設之中。
劉晉的目標不止于此包養。“牛田村擁有豐富的‘紅綠古’資源,下一步我包養們將全力打好旅游牌,迎來井岡客,讓全村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他堅定包養地說道包養。
以“誠心”聚齊民心、以“愛心”溫暖人心、以“真心”激發熱心,劉晉的“三顆心”,滾燙而有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