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心花園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擺脫貧困,民心所向。建立一個沒有貧窮的包養感情大同世界,是中臺灣包養網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美好夙愿與共同追求。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積極探索、頑強奮斗,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使7億多人擺脫了貧困。
不忘初心,砥礪奮進。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放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包養意思提升到事包養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高度。中國的扶貧事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2013-2016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年均減少1391萬,累計脫貧5564萬人,創造了中國扶貧歷史上的最佳戰績, 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了卓有成效的中國方案。
精準扶貧,思想統領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中央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需要一整套的貧困治理體系作為行動指南和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的論述,源自于他40余年決戰貧困的經驗以及對扶貧工作的深入思考。精準扶貧,從理論到實踐形成了系統的思想,不僅成為指導中國扶貧工作的重要方略,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要成果,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實踐包養意義。
江西都昌150個光伏扶貧電站全部并網發電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在于精準。精準扶貧思想的核心要義包括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將精準化理念作為扶貧工作的基本理念,貫穿于扶貧工作的全過程。要明確“扶持誰”、“誰來扶”的問題,還要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包養價格程。近年來,在精準扶貧思想的指引下,中國新時期扶貧方式實現了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從“輸血”變“造血”的轉變,幫助困難群眾斷掉窮根、開掘富源。
精準扶貧,關鍵在人。打贏脫貧攻堅戰,還須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摒棄“等靠要”的心態。“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發展致富產業,形成脫貧的長效機制,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重要方面。他在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期間,緊緊抓住“擺脫貧困”這個最主要的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扶貧開發理論并付諸實踐。如今,閩東一任又一任的繼任者們按照這一科學思路,不斷把扶貧開發事業推向前進。
被譽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的赤溪村,位于閩東的福鼎市磻溪鎮,曾是集“老、少、邊、窮”于一體的偏遠自然村。30多年來,赤溪村的包養網干部群眾秉承“弱鳥先飛”的進取意識,不斷探索、實踐、創新,從就地扶貧到造福工程、搬遷扶貧,再到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循序漸進地實現了從窮山村到小康村的華麗轉身。在“赤溪模式”的帶動下,閩東村莊的發展潛力被喚醒包養甜心網,地區發展活力被激發。赤溪之變,成為福建乃至中國扶貧開發事業的縮影。
政策護航,深入推進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出發,把“扶貧攻堅”改成“脫貧攻堅”,一字之差,凸顯了中央脫貧攻堅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還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來為其保駕護航。
為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的落實,近年來,中國出臺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關于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等一系列相關政策。從產包養業發展、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保護扶貧、兜底保障、社會扶貧八方面謀劃脫貧路徑與措施。
江西金溪因地制宜實施“產業扶貧”
脫貧攻堅不是領導干部的政績秀場,是實實在在地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包養感情,加強脫貧攻堅的組織領導,“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包養合約務抓在手上”,堅定信心、勇于擔當,攻堅克難、乘勢前進,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2015年11月,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期間,中西部22個省區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這在中國扶貧開發歷史上是第一次。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沒脫貧還要同群眾一起算賬,要群眾認賬。為提高脫貧成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中國各地充分發揮了扶貧實績考核“指揮棒”的作用,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并在防止返貧上下足了功夫。
例如,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貴州省,為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制定“33668”扶貧攻堅行動計劃的基礎上,出臺了《關于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及10個配套文件,明確提出全省精準扶貧的奮斗目標,著力重點和具體措施,貫穿了精準性的要求,突出了“組合拳”的特色,強化了配套化的措施。為突出扶貧實績導向,貴州省將扶貧工作成效與干部選拔任用、年度考核及獎懲“精準掛鉤”,誰干得好,就優先提拔誰,給予項目資金獎勵。為了避免返貧,加強嚴格評估,實行逐戶包養網銷號,防止“數字脫貧”,防止“富戴窮帽”,努力做到脫貧成效精準。
上下同欲,和衷共濟
上下同欲者勝。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強化舉措,擴大成果。5年來,中國形成了黨政一把手抓扶貧,出臺“1+N”扶貧新舉措,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一盤棋”的新格局,脫貧攻堅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統一意志和共同行動。
在當前的大扶貧格局中,最能體現全國“一盤棋”、國家強大調控能力的,就是東部發達地包養區支援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扶貧協作,以及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定點扶貧工作。這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包養網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
自1996年起,中國決定實施東西對口扶貧協作,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起對口協作關系。從此,遠隔千山萬水的兩省區結下不解之緣,攜手向貧困發起挑戰。20年間,“閩寧模式”形成了五大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包養管道持續推動幫扶甜心寶貝包養網協作;實行市縣結對幫扶,發揮優勢注重實效;選派干部掛職鍛煉,跟蹤落實扶貧項目;部門合作帶動八方,深入推進社會扶貧;市場導向企業合作,因地制宜發展生產。
如今,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GDP增長21.3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67倍包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倍,成為寧夏增長最快的地區。“閩寧模式”,開創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扶貧協作道路,成為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功典范。
多年來,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定點幫扶工作,為貧困地區的群眾栽下了“扶貧樹”、譜就了“奮進曲”。據統計,中共十八大以來,參與定點扶貧的中央單位達到320個,實現了對貧困縣的全覆蓋,累計向貧困縣選派掛職干部1266人次,投入幫扶資金69億元,幫助引進資金363億元。
定點扶貧工作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外文局便是定點扶長期包養貧中央單位生力軍中的一員。自2002年起,中國外文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傾心、傾情、傾力精準幫扶山西省左權縣15年,先后選派10批包養條件、27名干部赴左權縣掛職鍛煉,連續舉辦12期左權縣中青年干部北京培訓班、幫助左權縣培訓干部580人,形成了具有包養一定特色的扶貧工作模式,幫助左權縣實現思想上的“脫貧”。
中國智慧,國際盛贊
“中國式扶貧”是中國道包養app路的亮麗篇章,同時也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方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彰顯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正逐漸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報告》顯示,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已從1990年的19億降至2015年的8.36億,中國在其中的貢獻率超過70%,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我們不應忘記,過去10年,中國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這樣評價中國的減貧成就。他認為,統籌兼顧、步調一致是中國減貧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國的巨大成功和在減貧方面所取得的驕人業績對全球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他強調,通過分享成功經驗和失誤教訓,中國能夠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尋找到最好和有效的減貧政策。
世界銀行中國、蒙古和韓國局局長郝福滿表示,世界上還有7億多人仍然生活在極端貧困的環境中,各國相互學習、分享成功的經驗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對世界脫貧包養一個月價錢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減貧經驗豐富,可以成為世界的老師。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和朝鮮代表馬文森認為,中國在30包養網年時間內使7億人脫貧,這是非常巨大的成就。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消除貧困是其中之一,如果沒有中國的貢獻是不可能實現整個脫貧目標的。2030年之后,需要考慮如何包養網保持脫貧以后的發展狀態。中國對此有更長遠的規劃,不止步于實現脫貧目標,而是向更美好的生活邁進。
此外,中國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始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中國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大洋洲的數十個國家提供了醫療援助,還先后為1臺灣包養網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
到2020年,中國絕對貧困問題將得到歷史性解決,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減貧目標。從貧窮落后到減貧模范,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包養妹了智慧和力量。目前中國的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還有4000多萬貧困人口,屬于“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要使這包養app些生活在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包養網站人口包養擺脫貧困,難度更大,需要付出更艱苦的努力。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面臨這場硬仗中的硬仗,中國共產黨必將繼續發揮自身優越性和領導力,在扶貧考卷上寫下經得起歷史檢驗、令群眾滿意的答案,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