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9月1日電 題:“二十四載走過二十四拐”——寧波黔西南對口扶貧協作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吳帥帥、肖艷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西南部有一條著名的抗戰公路——二十四道拐。當地許多干部群眾常以此類比浙江寧波市和黔西南州24年來走過的脫貧路。
1996年,浙江省寧波市與黔西南州對口扶貧協作工程正式啟動,兩地由此在脫貧攻堅的“二十四道拐”上結對攜手。
產業協作傳遞致富“接力棒”
在黔西包養網南州興仁市潘家莊鎮,原本光禿禿的荒山如今栽種了1200多畝藍莓。藍莓生態園負責人令狐云2016年返鄉創業,兩年時間在老家成功試種藍莓,并進行規模化種植。
由于缺乏融資渠道,兩年前令狐云一度陷入資金困境,“掛果量和品質已經達到標準了,短期包養正是擴大規模的時候”。
經過當地政府牽線,從寧波慈溪匯來了一筆300萬元的產業幫扶資金,但這筆資金有附加條件:以馬包養感情馬崖鎮大灣村36戶貧困戶入股的方式參與產業開發。令狐云欣然答應,“解決了我資金上的燃眉之急,保障了本地村民的就業,還讓原本產業薄弱的包養留言板鄉鎮有包養網了‘飛地’。”如今通過產業帶動,馬馬崖鎮貧困戶已整體獲得13.5萬元的分紅。
既要“輸血”幫困,更要“造血”發展。2006年,251只浙江的長毛兔被寧波扶貧干部第一次引入普安縣。在當地干部群眾悉心培育下,長毛兔養殖成為存欄量超17萬只、帶動2000多戶貧困戶脫貧的重要產業。包養“一只兔油鹽醋,十只兔新衣褲,百只兔娶媳婦……”這段順口溜在當地漸包養條件漸傳開。
在寧波掛職干部、普安縣副縣長方健看來包養故事,包養一項扶貧產業干了14年,背后凝聚了幾批扶貧工作隊成員的心血。“現在我們努力把項目往產業鏈方向延伸、打造,養殖、粗加工、精加工項目已經落戶普安,后續力爭形成包養站長從研發到市場整個產業的‘微笑曲線’。”
人才交流同赴脫貧一線
在黔西南州多地,記者一路見到不少像方包養情婦健一樣的寧波干部、技術人才。
“2018年4月26日,我到貞豐縣的第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一天,去了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魯容鄉。”寧波掛職干部、貞豐縣副縣長黃列清楚地記得第一天來到黔西南州的情景:北盤江兩岸都是荒山,進村的道路沒有硬化、沒有護欄,一側便是300多米深的懸崖。
包養意思 沒有人相信貧瘠的石漠化山地能夠結出脫貧的果實,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扶貧干部需要用自己的行動說服群眾。“為了走近群眾,從寧波來的技術人包養網員不習慣辣味,甚至一邊吃胃藥一邊吃辣。”黃列說。
經過兩地干部群眾的共包養網同努力,如今北盤江兩岸,芒果、百香包養網dcard果、火龍果種植紅火,“一江三果”讓貧包養困戶收獲了“甜蜜”,種植產品還被搬上直播間銷售,一小時成交額突破30萬元。
黔西南州脫貧攻堅指揮部綜合協調組組長何蘭云說,把掛職當任職,是“助力軍”也是“主力軍”。東部干部的工作思路、作風給了當地干部很大的啟發和鼓舞。
2013年以來,寧波市共選派干部67人、專業技術人才1101人到黔西南州開展脫貧攻堅和支醫支教支農工作。與此同時,黔西南州選派干部162人、專業技術人才1466人赴寧波市交流學習。
“藝術結對”共建美麗鄉村
在晴隆縣光照鎮定汪村,這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來了13位寧波包養感情市寧海縣葛家村的朋友,不帶錢、不帶物,他們打算用藝術“點亮”定汪村。
2019年一個偶然的機包養網包養會,通過藝術學院教授指導,加上村民鄉土智慧,包養行情葛家村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自己的家園,不到一年時間,原本普通的村子成了網包養紅景點,2019年臺灣包養網吸引游客超30000人次。
“花錢少、村民參與度高,這樣的理念為什么不能在寧海對口幫扶的晴隆鄉村包養網車馬費落地生根?”葛家村黨支部書包養行情記葛海峰說。經過兩地黨委政府牽線,葛家村和定汪村正式結對。
從15日來到定汪村,短短半個月時間,村里已經在許多細小的地方顯露出別樣的藝術氣息:水泥墻被貼上了木飾面,古樹下鋪起了鵝卵石,將要廢棄的門板搖身一變成了“未來書院”的門匾……
“更重要的包養軟體包養網是我們感受到了村民主動參與的熱情。”來自葛家村的葛詩富說,村里有棵300多年樹齡的黃葛樹,樹下原本是牛、馬散放的雜草坪,現在,這棵古樹下已是孩子們的排練舞臺、村民的露天會場。
光照鎮黨委書記包養網鄧瑞蘭說,看似抽象的藝術激發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無論是脫包養app貧路還是振興路,歸根結底是要讓百姓自己有主動性。”
從地域、縣域對口包養網VIP幫扶,發展到包養條件如今的村對村、村民對村民,晴隆縣委書記袁建林說,隨著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不斷深化,我們對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更加充滿信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