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村看振興】
光明日報記者 徐鑫雨
都臨近傍晚了,焦明大也顧不上吃飯,背上網袋,火急火燎地向試驗田快步走去。“我最記掛的就是這些寶貝!”只見他捧包養起兩穗麥子,小心翼翼地層層扒開觀察長勢,哈哈一笑,“你看它倆同時種的,穗形不一樣,高矮包養網也不一樣!我就是要包養從這片試驗田里選出一個蛋白質含量更高、品質更好的小冰麥!”
焦明大是東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2021年,他來到云南省楚雄州元謀縣元馬鎮星火社區南繁村,開展“小冰麥33”品種選育,“南繁村四季如春、沒有寒冬包養。我在南繁培育一季,回東北再培育一季,一年能培育兩季甚至三季。以前培育一個小麥新品種至少需要十年,在這包養網兒四五年就可能培育出來”。
在育種學上,“南繁”是指將水稻、玉米等包養夏季作物的育種材料,在當地秋季收獲后,冬季拿到我國南方亞熱帶或熱帶地區進行繁殖和選育的方法。得益于越來越多像焦明大這樣來自北方的科研單位的育種專家,到南繁村開展加代擴繁工作,如今,南繁村常年為國內外85家科研院所加代擴繁育種,成為麥類、包養青稞、蔬菜加代擴繁的重要基地。這個金沙江畔的小村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育種天堂”。
“仲書記可是‘土專家’!多虧他的技術支持,我們的小麥和牧草雜交選育才逐步走上正軌!”2021年1包養網2月,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金百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少霞一行來到南繁村包養,“我們在南繁村租土地,委托協會提供‘農事一條龍’托管服務,我包養們只需階段性地過來,比自己管理能省一半的成本。”
陳少霞連聲稱贊的仲書記,名叫仲家楷,是南繁村黨支部書記、元謀縣南繁種子繁育協會會長。包養網1981年起,仲家楷跟隨來元謀育種的中國農科院專家學習、研究育種,一晃40包養多年,不僅自己成了育種專家,還把南繁村村民們帶成了育種能手。
“專家教我,我教村民,村民又教專家。”仲家楷嘿嘿一笑,滿臉驕傲,“不信你去田間地頭瞅瞅包養網,別的包養網村村民干活拿鋤頭,我們村村民都拿鑷子、剪子做雜交,我們南繁可謂家家有技術!”
但在過去,一個“難”字,足以來形容育種工作——專家們無處住、無地包養網用,村民更是不懂啥叫育種。
“一粒種子,事關中國人的飯碗安全,必須掌握主動權。”為做好育種工作,帶動村民增收,仲家楷自籌資金蓋起專家樓,解決育種專家的吃住問題,還經常在家門口、在田間地頭搞土地管理培訓包養網。他還摸索出“協會+公司+農戶+基地”發展模式,推包養網廣育種技術,動員村民管理試驗田。目前,協會帶動1200余戶農戶從事糧食作物、蔬菜、花卉繁制種及高品質番茄、菜豆、洋蔥等蔬菜生產種植,帶動戶均年增收10000余元。
“村民管理試驗田,每天能賺12包養網0元還管飯,育種土地流轉費用也從每畝5000元至15000元不等。”仲家楷說起農田那些事兒想都不用想,“南包養網繁村的村民都知道田間地頭多是試驗田,都很愛惜田間作物,不會隨意采摘。現在,村民不僅能從事田間管理,還能進行雜交授粉、雜交鑒定等工作,村里的‘土專家’越來越多!”2024年,南繁種子繁育協會共組織各類培訓20余場,培訓技術骨干80多名,育種范圍涵蓋糧食、蔬菜、花卉、瓜果、油料五大作物種子體系的50多個品種幾千個種子組合。
專家樓下,焦明大、陳少霞包養網一行,每人手里拿著好幾把割下來的麥穗包養網,滿臉笑意。“你看我最近培育的這個麥子,顆粒飽滿,很有希望!”“是呢!這麥子是啥和啥雜交的?給我們透露透露?”專家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半天卻不歇嘴。
記者了解到,南繁村成為“育種包養天堂”,還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對種業包養持續不斷的扶持投入——建設智能大棚、智能節水等基礎設施,包養扶持種子種苗企業研發推廣新品種,強化產學研包養結合,創建南繁村所在地元謀縣為國家級南繁冬夏繁制種大縣包養……
“2024年,元謀縣育繁種面積達4.17萬畝,種子產量405萬公斤,種業綜合產值包養達12.3億元,培育出了‘藏青20’‘藏青69包養0’等優質麥類品種。元謀已成為以十字花科蔬菜、春小麥為主的國家級冬春種子繁制種基地,成為全國重要的南繁育種制種中心。”元謀縣種子包養網(種業)推進組副組長張雷說。
下午,迎著太陽,仲家楷又和育種專家們來到試驗田觀察小麥長勢。眼包養網看著一粒粒種子“落地生金”,拔節生長,他們忍不住手輕撫著麥稈說:“好啊,這茬差不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