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大倉:星火S包養經驗燎原譜新篇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夏日的林家大院前,古桂濃蔭如蓋。“殺土豬、擺包養網米酒,當年毛澤東包養同志與袁文才的‘殺豬禮’,就在此地……”江西省井岡山市龍市鎮大倉村老支書林作貴正對著圍坐的學生,講包養述著這里發生的紅色故事。
  1927年10月,在大倉村,毛澤東與袁文才雙手緊握。包養網這場會見,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星火找到了燃向全國的起點。
  然而,星火起點包養網卻曾包養是發展洼地,冷漿包養網田貧瘠、建設用地緊缺、人口外流,大倉村長期陷入貧苦。如今,這個昔日的貧困村已成為發掘紅色資源帶動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板。
包養 包養 2017年,大倉隨井包養網岡山市一同脫貧“摘帽”,如何讓紅色資源轉化為振興動能?大倉的答案是,整合多方力量讓“沉睡”的紅色資源煥發生機。
  村里借力東南大學精心規劃,林家大院、橫江古橋等革命舊包養址重現歷史原貌;《大倉會見》紅色教材與《紅土包養網地的承諾》文藝節目應運而生;在積慶堂旁,一座干打壘的“紅色講習所包養”拔地而起……
  村支書張朝樟帶領外聯隊伍主動外出開拓客源,與井岡山干部學院等十余家機構建立穩定合作關系。昔日沉寂的包養村莊,化身為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學院”。今年以來,已接待培訓學員逾7000人次。
  包養網講好紅色故事是基礎,而大倉振興的深層動力,在于包養網紅色資源與綠色產業的融合發展。包養網
  在黨支部引領下,大倉村創新“1+3+N”發展包養包養網式。核心“1”是紅色引擎,而“3”則是紅色研學、綠色旅游與特色種植三大產業協同發力。村集體以土地入股,“牽手”上海斯維登集團,打造高端民宿群,村民通過分紅、餐飲服務、就近就業獲得“雙豐收”。
  鄉村振興成果最包養終要惠及每位村民——這正是“1+3+N”中“N”的含義。近年來,大倉村村集體經濟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旅游公司,引導包養包養民發展農家樂;土地流轉讓農戶穩定增收租金,產業發展創造30多個家門口的就業崗位。村民資產變財產、資源變股包養網金、農民變股東的多重增收包養模式,讓共同富裕的圖景日漸清晰。
  在大倉村林家大院附近,一棟貼著潔凈瓷磚的兩層小樓格外顯眼。這是村民林仙的老宅,也是大倉村第一家農家樂餐館。包養網
  “以前在廣東做碎布回收,辛苦不說,離家也遠。”62歲包養網包養林仙回憶道。2019年,看到家鄉紅色旅游越來越包養火,他毅然決定返鄉,利用自家的祖包養網屋,在政府扶持下辦起了農家樂。“政府出了二十多萬幫我們改造,老房子面貌煥然一新。”
  林仙的農家樂主打團隊接待,一次能擺開12桌,容納百余人同時用餐。生意紅火時,夫妻倆忙不過來還得請幫手,一年增收數萬元。
  如今行走大倉,看到的是村民臉上洋溢的包養網笑容,感受到的是村莊蓬勃向上的活力。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新的美麗村莊故事正在譜寫。

(記者劉佳敏)據新華社南昌7月21日電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