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筆下的新一包養app時代鄉村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從基層一線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優秀文學作品回饋時代和人民,這是新包養網時代眾多作家努力的方向。本期的3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們從文學書房奔赴生活現場,從鄉村一線開掘創作素包養站長材,或書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或描繪山川秀麗、人民豪邁的恢弘氣象,深刻勘探新時代中國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用腳步和作品向青年寫作者講述文學的意義和價值。

包養網車馬費

——《中國青年作家報》編輯部

——————————

關仁山:白洋淀上的鄉村守望者

實習生 鄭欣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宛霏

從風云激蕩到浪漫詩意,白洋淀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因其獨特的地域與歷史文化特征,白洋淀在文學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而關仁山的長篇小說新作《白洋淀上》作為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開篇之作包養,為這方水土再一次注入了新的色彩。

觸摸雄安的悠久歷史與精神文脈,將故事舞臺放在白洋淀上

《白洋淀上》的寫作始于2017年河北雄安新區的設立,在全世界將視線投向這座正蓬勃興起的城市時,關仁山也自然而然地將新作的故事舞臺放在了景色秀麗又孕育著豐厚紅色基因的白洋淀上。

懷著對白洋淀的敬畏與熱愛,關仁山走入了當地居民中間,與他們朝夕相處,同吃同住。隨著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人與事,關仁山感覺自己觸摸到了雄安大地的悠久歷史與精神文脈,這股力量也驅使著他在寫作、采訪、收集素材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光是筆記本電腦就寫壞了3臺”。

在王家寨,關仁山切身感受著“大雁空中飛,魚兒淀上游”的自然和諧之美,也目睹了許多“作家編不出來的故事在生活中真實發生”。與現實的貼近讓關仁山逐漸熟悉了白洋淀,也打開了他寫作的思路,原本進度上停滯不前的小說有了新的方向,王決心、喬麥等人物的輪廓逐漸清晰生動、被填充起血肉。“當我真正走進王家寨時便發現,景觀和人物都漸漸向我走來了。”

唯有對生活實現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寫出的故事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作為長篇小說的《白洋淀上》3卷本長達117萬字,為了搭建起宏大的故事結構,支撐起豐富的人物與情節,關仁山為小說搭建起了網狀結構,通過事件牽連起不同人物,包養又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推動人物的命運與選擇。

“白洋淀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舞臺上是王決心、喬麥、楊義成這些不同線路上的人物,包養軟體他們既相對獨立,又在沖突、融合中形成聯系,構建起真實包養的時代和生活。這對我的創作也是一次嚴峻的挑戰。”關仁山說。

關仁山認為,創作像《白洋淀上》這樣帶有濃重紀實色彩的長篇小說時,僅靠作家的想象力是遠遠不夠的,唯有對生活實現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寫出的故事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在關仁山看來,想要把時代的話題轉化成藝術的話題,需要一種更加巧妙的再造,因此他包養網推薦塑造出了一批時代“新人”形象,通過他們的成長,揭示時代的變化。關仁山認為,想要在以文字抒寫人物內心的細致情感變化的同時,還要呈現出波瀾壯闊的時代大觀,就需要作家始終對人民懷有敬畏與關切,以小見大,挖掘人物在鄉村與時代巨變中個體心靈、精神、觀念上的變化。“在故事中,我包養網想傳達的思想也許不會讓人物僅用簡單的幾句話表達出來,但一定會將對這個時代的認知和理解,藏在作品的每一個角落。”

只有熟悉歷史,才能寫好今天的鄉村

相比于《麥河》《金谷銀山》等同樣關注新農民生活狀態的長篇小說,《白洋淀上》在題材與寫作方法上都有所創新。關仁山直言,《白洋淀上》的寫作難度是最大的,雖同為農村題材,卻又在書寫中突出了城市化進程,不僅故事規模龐大,且涉臺灣包養網及歷史與現代的碰撞、交匯,需要作家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與對歷史的準確理解。

《白洋淀上》的故事涉及了3個家族幾代人的生活變遷,也勾連起一方土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關仁山看來,想要寫好現在的農村,找到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與新時代間的精神共通點至關重要。

在對白洋淀歷史文化的探訪中,關仁山遇到了一位百歲老人——這也正是《白洋淀上前傳》中心人物鈴鐺老人的原型。作為抗日游擊隊雁翎隊的隊員,鈴鐺在后3卷小說中養育起王決心等白洋淀新一代,正是有了精神上的傳承,王決心、喬麥、趙國棟這些“新人”才有了底氣、根基和精神的磁場。

“不了解這一塊土地的歷史,無法把握它在當下的意義,也無法把握這個地方的未來。白洋淀的歷史故事,與今天的雄安有著包養精神鏈接點,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只有熟悉這段歷史,才能寫好今天的鄉村,寫好新城市的未來。”

“農民可以不關心文學,但文學萬萬不能丟掉農民。我是農民的兒子,要為農民寫作。”包養網這是關仁山常說的一句話。作為新時代鄉村變遷的守望者與見證者,他將繼續行走在北方農村堅實的文學大地上,以筆書寫中國現代新農村的真實風貌。

—————包養—————

阿來:用雙腳和內心丈量故鄉的土地

實習生 惠子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宛霏

多年來,作家阿來常常行走在川藏地區,穿梭于雪山之間,抬頭仰望蒼穹、俯身近觀花草生靈,在故鄉的土地上領略“一花一草一世界”的生命奧義。每到一處,他都會閱讀大量地方志和相關歷史典籍,并用鏡頭記錄下植被樣貌,一邊在歷史痕跡中思考現實與世界,一邊將旅行中的所見所聞組成了長篇散文集《西高地行記》。

“我走向了寬廣的大地,走向了綿延的群山,走向了無邊的草原。那時我就下定了決心,不管是在文學之中,還是文學之外,我都將盡力使自己的生命與一個更雄偉的存在對接起來。”阿來說。

行走讓我們認識世界、深入世界,這樣人生才可能走向開闊,寫作才可能變得精致又廣闊

作為阿來的行走筆記,《西高地行記》收錄了自2011年以來創作的9組長篇散文,書中他的足跡涉及四川、西藏、青海、貴州、甘肅、云南等地。阿來自稱是“自然之包養網推薦子”,常說行走與寫作便是他的宿命,多年來,他用腳和筆包養丈量世界、丈量內心,他與他所鐘愛的這片大地無時無刻不在產生一種緊密的聯系。

阿來認為,行走給予人雙重的體驗。“有一部分作家在認真寫作之外,也會廣泛接觸大地上的人群、文化、地理和其他各種各樣的生命體。行走讓我們認識世界、深入世界,這樣人生才可能走向開闊,寫作才可能變得精致又廣闊。”

在大多數散文寫作中,作家常常會選擇把自己隱藏起來,但是阿來卻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描述得尤為仔細。他的信息、他的行蹤無時無刻都彌漫在文字中間。“我們不光要前往地理上的遠方,還要抵達思想和審美上的遠方。”阿來說。

阿來認為,一位作家拓展自身文學空間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筆下的大地,二是通過書本認識世界。阿來在藏地的旅行中深挖文學礦藏、拓展文學空間,宏大到格薩爾史詩般的無限想象空間,精微至《故鄉春天記》對兩種藍色鳶尾的觀察和區分。在作家盧一萍看來,阿來是一位“旅行家”,更是一位“行者”,他在廣闊的大地上奔走,努力去了解這個神秘的世界。

通過對不同生命體的認知態度,為讀者呈現世界觀和體認世界的路徑

除去作家的身份,阿來還是一位植物學的癡迷者和博學者,他在所有的文章中無一不聚焦花草樹木。在《西高地行記》中,每到一處,都會有繁花盛放的詩意景象。

阿來對整個藏地以及四川諸多植物的了解程度頗高,在寫作中常常以悲憫的視角展現自然的美麗。莫言曾為此給他寫過一首詩,開頭便是“欲知草木問阿來”。著名評論家李敬澤也稱贊阿來“是一個博物學家,他對自然充滿了熱愛和敬佩,有一種凝視和珍惜”。

阿來認為,《西高地行記》的每一篇文章都有3個向度,分別對應地質學、文化學、生物學(包括植物學)的知識儲備,有了這3個向度,文章就變得立體起來。寫作者要給讀者提供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的方法,從更高的層面來說,要通過對不同生命體的認知態度,為讀者呈現世界觀和體認世界的路徑。

阿來在《果洛記》開篇以旅行者在汽車上的視角寫道:“風景從身邊一掠而過:緩緩起伏的丘崗,曲折縈回的溪流,星星點點的湖沼,四散開去的草灘,還有牧人,和他們的帳幕,和他們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風景在身后漸漸遠去,閉合,滑落到天際線下。”

談及這段經典的風景描寫,短期包養阿來說:“書寫坐在汽車上穿過大草原的感覺,不是給草原加上‘美麗’‘寬闊’‘碧綠’這些定語,而是要仔細關注地質多樣性的細節。它是一種快速前進、綿綿不絕、一晃而過的視覺,在你實際體驗中自然會產生。”同時,阿來還提到,“寫作時的書寫對象是體積。當它的尺度、口徑不一樣時,著力的筆墨就不一樣,所以有些粗放是必要的。”

像山一樣思考,將對大地、對萬物,包括對現實和對世界包養網評價的思考、認識寫包養網推薦出來

作為中國最早的行走文學踐行者之一,阿來在大山中行走,像山一樣思考,將對大地、對萬物,包括對現實和對世界的思考、認識寫進《西高地行記》。

“我不是來尋找答案,而是來傾聽,來感觸,來思考,來證實,今天在別處上演的,在這里曾經上演過的種種復雜的文化現實。大自然有時候能給人提供一種慰藉,所以我總是要抽時間從河谷地帶的人間社會出去,經過人間,最后到沒有人間的自然中去,那是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它的美麗會給你安慰。”阿來說。

在阿來看來,包養俱樂部當一片土地上的人們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這個困境在兩代人看來除了泛意識形態的訴求,并不會有真正的解決方案。當看到曾經哺育過這個文明的自然界還保持著生機,比起與自然“同歸于盡”的農民,以雅礱河起源的文明還有所依托。“當今天的人們走不出歷史的怪圈,總還可以寄望后來人的覺醒,找到進入現代文明的通路時,這個美麗的自然至少可以為未來的文明選項提供一個堅實的依托。”阿來說。

“我從去年就有一個計劃,趁著現在身體還允許,再去三江源過一把癮,慢慢地可能也會變成一本書。”阿來說。

——————————

喬葉《寶水》:中國農村的轉型與新書寫

駱力言 包養網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宛霏

鄉土文學一直都是中國文學的傳統。“鄉土文學從魯迅到周立波、丁玲,再發展到趙樹理,最后到20世紀80年代的莫言、賈平凹、路遙。從內容上展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到展現改革開放,基本上每一個歷史節點,都能出現代表時代的優秀作品。鄉村與城市的關系一直都在變化,從曾經包養情婦的城市化到如今的去城市化,城市飽和溢出。在這個新的節點上,《寶水》文學性與思想性皆備,正符合時代的中國農村新書寫。”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包養管道慶祥這樣評價《寶水》包養網車馬費

長篇小說《寶水》是北京作協副主席喬葉的新作。“現如今年輕人畢業之后都不再回到農村,這種逃離與鄉土精神息息相關。”而在《寶水》中,文旅和地方風情豐滿了失落的鄉土精神,讓被荒廢的農村重新充滿活力,吸引著年輕人回到農村發展,既寄托了喬葉對中國新農村發展的期望,也開啟了一種新書寫的可能。

作家走進鄉村需如鹽入水

語言作為一部作品的有機組成,是體現小說文學性、作者個人雄心和主題表達的關鍵。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郭義強認為,“《寶水》的語言每一分細膩與沉靜都在展現喬葉前期準備的扎實,泡村工作的充分以及她創作意識的堅定。”他贊揚甜心寶貝包養網喬葉有著一個作家特有的敏感,包養留言板能細心地寫出生活中最細小的事情,遵循農村中最隱秘的包養感情邏輯,這也引向了作品中綿密的細節描寫,“當中極細地寫到一個民宿怎么運營,一個村子如何管理,寫得細致。又透過大量人物的聊天,一方面能夠將人物的身份、心理、性格融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詳細向讀者表明到底美麗鄉村如何建設。”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則點出了鄉土文學創作的關鍵,“只有懂得包養網鄉村的內在世界觀和處事邏輯,懂其中的知識和技術,才能做到了解之深、書寫包養網推薦之細。不但寫出舊,寫出內在的東西,也寫出內在事物的新,在新的條件下會如何變化。”喬葉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并耐心地去描繪這幅鄉圖。

“在跑村和泡村中,我看得越多越不好下筆,在創作中需要知識的及時補充,大量的人物采訪和情感投入,以及面臨著如何在鋪天蓋地的素材中抽離,如何在前輩樹立的鄉村敘事傳統中確立自己的點等種種問題。”喬葉說。

骨子里流淌的包養網推薦鄉土文明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何向陽指出,“從柳青、周立波、路遙一直到現代社會主義文學的農村題材作品,農民作為主人翁,帶著非常強烈的主體意識。然而在《寶水》中,地青萍作為觀察者、旁觀者和見證者,她從包養站長福田莊跑到城里,又跑到寶水村,她在這包養感情場鄉村轉型中并沒有直接地介入。這種懸浮在小說內驅力外的散文式敘述,反而為新時期的農村書寫提供了新的可能,以個體經驗為主而展開的鄉土書寫,是未來鄉土文學的一種嶄新的結構。”

主人公地青萍本身是一個因失眠癥而回到故鄉的城市人,她在鄉村的逗留雖不是永久的,但返鄉就意味著一種傳統的回溯。她從厭惡鄉村到回想起并歸來的行動,是現代人復歸的代表,喬葉通過地青萍的回歸,在鄉村傳統的根深處尋找到了新的光。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說,“作者以一具女性的身體去感受和表現一個鄉村地域性的精神文化的修復。鄉村女性的生活,它作為巨變的神經末端,靜水深流的部分都是在她們身上體現的,中國農村取得的偉大變化、偉大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農村女性命運上得到戲劇化地展現,包括李雙雙,包括包養網推薦文學史上非常多的人物,他們的命運、他們的婚姻、他們對世界的改變,正是在女性柔軟里,中國鄉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才能那么激烈而生動地展現。”

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胡平表示:“老家越老,人越需要老家,這是一種宿命,來自一種遙遠的呼喊。人對老舊的鄉村有了包容,才有投入建設的熱情,鄉土對于人才有完整的生命意義,只有這種意義才能成就鄉土文學。”中國在往前發展,以各式的經濟帶動新農村,而鄉土文學這條血脈,也在以它的方式與時代相融。“喬葉在《寶水》中將改革開放后因人與土地的脫鉤而導致的宗法制潰散鮮明地表現出來,即使這不是直接的說明,但這種若有若無地打開,也是一種往前的新期待。不再背負土地的農民們將會面臨怎樣的機遇和坎坷,這也是《寶水》農村新書寫的意義所在,往前開啟的農村將以更輕盈的步伐,邁向發展。”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福民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