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開S包養經驗封“1+3”社會扶貧模式的報告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從“一枝獨秀”到“全面開花”

——來自開封“1+3”社會扶貧模式的報告

“兒媳婦到村里的扶貧基地干活兒去了,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娃娃的教育補助一年有1925元。”7月26日,在尉氏縣小陳鄉靳老村,貧困戶劉蘭和記者算起經濟賬,“你看,那個洗臉盆,還有廚房的這些,都是我憑環境積分領的,相當于我給家里也掙錢了。”

劉蘭家的“里外”變化,來自于社會扶貧“1+3”模式在開封市的推廣。

“今年1月開始,開封市全面推廣蘭考縣‘1+3’社會扶貧工作模式,努力實現社會扶貧由蘭考縣‘一枝獨秀’到全市的‘全面開花’。”開封市委書記侯紅表示,“實踐證明,扶貧工作中培育多元化社會扶貧主體、搭建各類社會扶貧平臺、完善社會扶貧激勵體系、營造社會扶貧濃厚氛圍,在目前尤為迫切。”

“1+3”社會扶貧模式就是堅持“黨建引領、黨群融合、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原則,以愛心美德公益超市積分兌換為平臺,以人居環境扶貧、“巧媳婦”工程、助學扶貧為支撐,建立“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多方參與、群眾受益”的工作機制,變被動給予為按需所取,讓貧困群眾通過誠實勞動獲取社會幫扶,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1+3”社會扶貧模式解決了以往愛心幫扶“供”“需”不對稱問題,改變了以往“你送的不一定是我要的”尷尬幫扶模式,同時,減少了愛心企業捐款捐物的包養網盲目性,實現扶貧更精準,更得民心。

打造公益超市平臺

整合社會愛心資源

7月26日,記者在通許縣朱砂鎮演武崗村的愛心美德公益超市看到,100平方米左右的超市內,設置了糧油、衣物、學生用品等不同區域,貨架上擺放著從分值0.5分的袋裝醋到分值20多分的食用油、面粉等幾十種生活日用品。在“愛心回音”墻上,則記錄著超市內缺少及貧困戶需要的物品。

平臺有了,怎么運營?

供貨方——遍布開封全市鄉村的公益超市物品來源由愛心企業按照一定數額標準,提供若干種日常包養用品作為啟動物資。包養公益超市定期以缺貨榜等形式向社會各界有針對性地征集,由群團組織動員機關、企事業單位及黨員干部和普通群眾持續募捐補充,并包養建立網上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互動,變被動接受為按需挑選,讓愛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受益方——受助對象為各村各類生活困難群眾。駐村工作隊對貧困群眾組織開展衛生評比、德孝評比等一系列具有導向性包養的評比活動,根據評比結果,獎勵發放相應積分。群眾憑卡在“愛心超市”消費。

值得注意的是,在立足對貧困戶幫扶的基礎上,開封市將愛心美包養德示范戶、“五星”文明戶、優秀“巧媳婦”、敬老愛老模范等納入積分獎勵范圍,實現了超市功能的擴展和包養延伸。

完善社會扶貧激勵體系人居環境和產業同步幫扶

半年前包養網,因病致貧的演武崗村陳孝亭家的庭院是這樣的景象:一進院門就是一個旱包養網廁,院子里柴火雜物遍地,院墻根兒堆放了一大堆垃圾。

半年后,陳孝亭家大變樣,原先門口旱廁被一個10平方米的小花園代替,東墻邊用籬笆扎起一個小菜園,東南墻角建起一個水沖式廁所,院內鋪上了青磚。如今,陳孝亭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院內衛生,澆菜地和花園,美好生活的信心倍增。

“美麗包養網鄉居”環境改善工程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幫扶重包養網點,按照改廚、改廁、改水包養、改電、包養改房、改院、改習慣的“七改”標準,采取線上公益認籌包養網方式,凝聚民營企業家力量,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為住房條件差的困難群眾打造美觀、宜居的居住環境,并以積分考核的形式,促進環境衛包養網生保持整潔有序。

開封市委在扶貧工作整體推進過程中注意到,貧困戶家庭的人居環境和產業扶貧有序推進不對稱:貧困戶因經濟能力有限,加之思想上沒有自主改包養善居住環境的主動性,即使短期內駐村工作隊幫他們整理改善,但包養網因其自身因素也會讓成效無法持續。

在開封市首批“美麗鄉包養網居”環境改善工程中,每個村選定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愛心企業零利潤甚至負利潤進行工程實施,為貧困戶裝修房子、整理院落、改廚房、建水沖式廁所。駐村工作隊隊員按照每戶衛生整潔的保持情況逐周、逐月進行評分,勤快的貧困戶可利用得到的積分券到公益超市購買所需物品。

“我們在探索扶貧工作過程中,把貧困群眾人居環境和精神面貌也納入扶貧工作中。”開封市委副書記秦保強說,“通過貧困群眾自己動手,改善自身人居環境——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變生活,在脫貧道路上由‘要我干’變為‘我要干’。”

推進“巧媳婦”工程群眾家門口就業

包養網祥符區的閆小紅是一家仿真花生產企業負包養網責人。今年初,她采取“公司+農戶”運營模式,輻射包養祥符區、蘭考的十多個村,已帶動700余名婦女增收致富。

閆小紅創辦的企業發包養展平臺屬于開封市婦聯牽頭制定的“巧媳婦”工程:堅持能人帶動,政府通過全面掌握婦女創業就業情況,牽線搭橋,幫包養助“巧媳婦”基地落實扶貧產業。整合村中的閑置廠房、院落,收集、選擇適合留守婦女操作的來料加工項目,采取教技術、包銷售等管理模包養網式,讓農村留守婦女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目前開封市推廣的“巧媳婦”工程,多以服裝類、手工制品類、電子商務類、種植養殖類等項目為主,就業技術門檻低,就業環境便利,很包養容易就地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婦女創業就業格局。其結果是既改變了農村婦女的生活包養網習慣,也營造了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社會穩定、家庭和諧的良好社會環境。

開封市委書記侯紅在調研時稱贊“巧媳婦”工程:“達到了‘守住家、留住媽、看住娃、樂開花’的目的和效果。”

探索助學扶貧長效機制

點亮希望之光

“除了教育補貼,前幾天共青團的大哥哥、大姐姐還通過‘點亮微心愿·助力微夢想’活動給我帶來了助學金。我一定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尉氏縣小陳鄉圉村小學生張盼杰說。

開封市助學扶貧以建檔立卡特困青少年學生為重點,全面整合教育救助資源,構建了全市和各縣區貧困學生信息資源庫,并按照責任分包制度原則,創新性實施一名科級干部、一名教師、一名愛心人士共同幫扶一名貧困孩子的“三幫一”助學扶貧模式。

在每學期開學后,符合條件的貧困生填寫“愛心助學”申請表,政府組織人員深入學生家中走訪調查,初選包養對象經公示無異議后,最終確定受助對象。受助對象分別落實到各企業,建立援助檔案,加強援助人、援助企業的聯系,組織受助對象經常向援助企業匯報學習生活情況。對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獎勵,給予一定數額愛心超市積分。

截至目前,開封包養網市已建成愛心美德公益超市70家;“美麗鄉居”環境改善工包養程改造完成1809戶;“巧媳婦”工程建成194個;助學扶貧已幫扶1227人。到202包養網0年,社會扶貧“1+3”模式將在全市實現貧困受助人員的無死角、全覆蓋。(記者童浩麟)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