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始終是人類發展的共同目標,也是全球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減貧工作,始終把為人民服務、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包養活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整個中國尤其是農村地區普遍處于貧困狀態,扶貧成為黨和政府政策制定和安排的優先考慮。通過擴大農民對土地的占有權和使用權,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基礎教育和基本醫療服務條件,建立以當時農村集體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農業技術推廣網絡等重大政策的實施,農村居民貧困狀況有了明顯緩解,生存狀況得到初步改善。但是,如果按照現在的中國政府扶貧標準,1978年中國農村仍有7.7億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97.5%。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減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全球減貧工作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力量。
為全球減貧作出貢獻
197包養甜心網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國家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工作,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和現代化社會,在此進程中始終堅持通過發展解決貧困問題。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開展了大規模、有組織、有計劃的扶貧開發,先后實施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將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進行安排部署,明確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由此中國把扶貧開發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開創了扶貧事業新局面,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生活包養價格水平顯著改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中國農村從普遍貧困走向整體消除絕對貧困。
按中國當年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衡量,1978年末農村貧困發生率約97.5%,以鄉村戶籍人口作為總體推算,農村貧困人口規模7.7億人;到2017年末,農村貧困發生率為3.1%,貧困人口規模為3046萬人。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年均減貧人口規模接近19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4個百分點。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打響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取得了決定性進展。按現行貧困標準,2013年至2017年中國農村減貧人數包養分別為1650萬人、1232萬人、1442萬人、1240萬人、1289萬人,不僅每年減貧人數均在1000萬以上,而且打破了以往新標準實施后脫貧人數逐年遞減的格局。五年來,農村累計減貧6853萬人包養女人,減貧幅度接近70%,年均減貧1370萬人;貧困發生率也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年末的3.1%,其中有17個省份貧困發生率已下降到3%以下。
按照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約合12.3元人民幣)的國際貧困標準及世界銀行發布數據,中國貧困人口從1981年末的8.78億人減少到2013年末的2511萬人,累計減少8.53億人,減貧人口占全球減貧總規模的七成以上;中國貧困發生率從1981年末的88.3%下降至2013年末的1.9%,累計下降了包養行情86.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7個百分點,同期全球貧困發生率從42.3%下降到10.9%,累計下降31.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1.0個百分點,中國減貧速度明顯快于全球,貧困發生率也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國包養網評價也成包養情婦為全球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包養條件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七成,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全球減貧提供中國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以政府為主導的有計劃有組包養價格織的扶貧開發,尤其是黨的十八包養網車馬費大以來精準脫貧方略的實施,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世界銀行2018年發布的《中國系統性國別診斷包養網》報告稱,“中國在快速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2017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時發賀信盛贊中國減貧方略,稱“精準減貧方略是幫助最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已實現數億人脫貧,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全球減貧的中國方案,其實質就是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這條道路的核心內涵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國家改革開放促進現代化進程中,堅持黨對扶貧開發的領導,以經濟發展為帶包養網推薦動力量、以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為根本途徑,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與農民主體作用相結合,普惠性政策包養行情與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政府、市場、社會互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聯動,開發式扶貧與綜合保障扶貧并重,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中國特色扶貧道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改革性、人民性、國際性特征,是可供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轉型和消除貧困值得借鑒的模式。
全球減貧的中國經驗可以歸納為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創新取向。就是從根本上體現中國共同富裕的價值理想包養,體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為大規模減貧發展提供了政治基礎和制度前提。根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出臺有利于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發展的社會政策。
二是始終堅持政府主導。把扶貧開發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納入國家五年發展規劃,在每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作為戰略性任務進行部署,分階段、有計劃包養網,集中力量組織開展大規模的專項扶貧行動,針對特定人群組織實施婦女兒童、殘疾人、少數民族發展規劃。
三是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用發展來帶動減貧,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視貧困群眾為扶貧開發的對象與主體,注重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其自身發展能力,發揮其脫貧的主體作用。
四是始終堅持加強對扶貧開發的投入力度。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始終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保障了中國政府能夠掌握各類資源,為扶貧開發提供了可靠的經濟基礎。在為貧困人群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注重公平與效率均衡,不斷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
五是始終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和發展農業優先包養。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的路、水、電、氣、房等基礎設施,不斷加大涉及發展生產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建設,為貧困人口改善生產力狀況和提升生活水平創造良好基礎環境,為多維緩解貧困奠定基礎。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與“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包養網貧困地區和農村貧困人口普遍受益。
六是始終堅持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逐步構建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不斷提升扶貧脫貧國家動員能力。運用好政府、市場與社會三種機制、三種資源,為脫貧攻堅凝聚巨大的合力。
七是堅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結合。注重開發式扶貧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發揮綜合保障扶貧措施功能。在普惠政策的基礎包養軟體上,對包養網貧困人口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實施特惠政策;對貧困人口堅持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
這些經驗基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包養情境,但同時也包養站長包含了貧困治理的一般規律與方法原則,科學性與指導性已經得到包養網ppt了中國大規模實踐的長期檢驗,對于其他國家減貧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各國減貧需因地制宜
進入21世紀,貧困問題依然困擾著當今世界的發展,是社會發展問題的首要主題。2015年9月由世界各國領導人在包養網聯合國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議程已于201包養意思6年1月1日正式啟動,呼吁各國采取行動,為今后15年實現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而努力。消除一切形式的極端貧困是全球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首要目標。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按照新的國際貧困線——每人每天生活費或收入不到1.9美元計算,全世界貧困人口的比例已下降到9.6%。但是,要在2030年之前消滅全球范圍內所有的極端貧窮現象,需要各國高度重視,增加投入,采取更有效的策略,并攜手行動。
面對全球貧困治理面臨的諸多挑戰,不少國家經濟增長乏力,發展成果難以惠及窮人,專項反貧困行動缺乏頂層設計等問題極大地阻礙了全球減貧進程。對此,中國的減貧經驗以其經過大規模實踐證明的科學性、實踐性和國際性,給全球貧困治理許多重要啟示。
第一,必須以實施綜合性扶貧策略回應貧困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任何發展中國家的貧困都具有綜合性、艱巨性特征。中國貧困治理體系,以扶貧對象需求為導向分類施策,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使扶貧資源供給和扶貧對象的需求有效銜接,扶貧的綜合性和精準度有機結合,有效地解決脫貧的綜合性需求。
第二,必須發揮政府在減貧中的主導作用以回應全球經濟增長帶動減貧弱化的普遍趨勢。經濟增長的減貧帶動效應包養甜心網下降,甚至趨向于零。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主導貧困瞄準、貧困干預、脫貧成效評估等減貧全過程,通過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機制,提升了政府扶貧的整體效能。這些經驗具有普遍性,適合于任何決心減貧脫貧的執政黨和政府。
第三,必須完善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的機制。這是包養網精準扶貧的基礎。中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并經過大規模實踐檢驗的自上而下、分級負責、逐級分解與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評議相結合的精準識別機制,為有效解決貧困瞄準這一世界難題提供了科學方法,所形成的方法體系是有效的,同樣適用于不同國家、不同貧困人口提高貧困瞄準度和包養網擺脫貧困的有效性。
第四,必須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在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的基礎上,注重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其自身發展能力,發揮其脫貧的主體作用。扶貧開發成功的根本標志在于擺脫的貧困人口是包養否建立了自我發展能力。中國始終堅持將幫助貧困人口脫貧和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激發培育同步,不斷創新脫貧主體參與方式途徑,尊重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而不臺灣包養網僅僅是依靠外部的援助。
第五,必須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扶貧道路。中國的扶貧經驗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又因地制宜地吸收國際成功反貧困經驗逐步形成的。盡管從一般意義上說,中國減貧方案和減貧經驗,特別是精準扶包養網比較貧精準脫貧的理念與方略,具有鮮明的普遍性、國際性,大部分扶貧政策、措施、模式是可以借鑒的。但是,不同國家的貧困程度不同,貧包養app困特征、致貧原因也各有差異,因此,在學習借鑒他國減貧方案、減貧經驗的過程中,需要和本國當地實際相結合,并在實踐中探索經驗模式本土化的實現路徑。
(黃承偉: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