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城市的美麗鄉約——四一包養app川省成都市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四川省成都市,全國唯一能夠遙望海拔7000米以上雪山的千萬級人口城市。最近幾年,隨著“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絕美景象高頻次出圈,“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包養app成為成都市的又一代名詞。

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一國家戰略下,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是成都市最為重要、最為獨特的定位,匯聚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與此同時,作為“超大城包養網市帶大農村”的典型,肩扛農村改革試驗區和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兩項“國字號”改革任務的成包養網包養網市,在習近平總書記“鄉村振興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殷囑托下,不斷豐富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這也成為近年來成都市主政短期包養者案頭的一項重要工作。

今年以來,按照中央及省委部署,成都市把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為新時代新農村建設的牽引性工程,對標啟動“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制定三年行動計劃,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每年建設5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行村,篩選整治50個重點村,帶動提升其他村,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正不包養網斷豐富。

試出來的新動能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成都市常住人口數超過2000萬,比10年前增加了400多萬。2022年,成都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接近80%,與發達國家相差無幾。不過,從絕對值看,仍然有超過400萬人生活在農村,這也進一步奠定了成都“超大城市帶大農村”的基本格局。

是“大樹底下好乘涼”,還是“大樹底下不長草”,關鍵在于城鄉要素如包養留言板何流動。過去十余年里,高舉“改革之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改變鄉村要素資源向城市包養俱樂部單向流出是成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之一。

事實證明,改革釋放的能量驚人。近年來,成都市通過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農民居住條件和鄉村風貌得到有效改善,水、電、氣、路、網、污水處理、文體設施等配套也不斷完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短期包養。在這一過程包養甜心網中,成都市探索的“小組微生”(即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新農村綜合體建設模式廣受贊譽,引來各省考察學習。

從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到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再到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鐫刻在骨子里的創新基因,激發著成都不斷向改革深水區探索。

包養獲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以來,成都累計承擔31項試驗任務,居全國65個試驗區首位,內容涉及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體制機制創新的多個關鍵環節;作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圍繞“人、地、錢”三大關鍵要素,成都正謀劃推動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原動力的改革措施,其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今年破題——崇州市觀勝鎮聯義村嚴家彎灣林盤集體經濟組織將核算的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入股嚴家彎灣景區運營管理公司,集體經濟組織年增收30萬元。

成都市農業農村包養網站局主要負責人表示,隨著城鄉進入深度融合期,成都的農村試驗改革不貪大不求快,而是聚焦小切口不斷迭代,從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到深化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規范化建設,從農業共營制到林業共營制,從“倉單質押”試點1.0版本到3.0版本等,都是立包養網心得足現實發展需要,以問題為導向的持續發力。

憑著不墨守成規的開創精神、久久為功的堅韌品格,試出來的新動能改變了成都農村面貌——看村莊,城鄉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一體化建設,同時涌現出一大批精品村莊和特色林盤;看生產,全市3.2萬持證農業職業經理人從事糧食、蔬菜規模生產面積占全市規模生產面積的80%以上,其中,“80后”總人數約占三成,大專及以上學歷超過1/5;看收入,預計2023年成都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縮小到1.77∶1,可比肩浙江等東部發達地區。

融出來的新格局

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最為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對于成都來說,處于都江堰精華灌區,擁有超千萬城鎮人口兩個基本點,決定了保障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其打造現代都市農業高地的“必答題”。

去年以來,成都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重要指示要求密集出臺包養政策,聚焦加強耕地保護、防止耕地撂荒、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深化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提出4個“十條措施”,同時在全省率包養金額先研究出臺《包養妹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明確了“一帶十五園百片”的“主戰場”。預計到2024年末,園區面積將占成都全市耕地面積的75%以上,“米袋子”“菜籃子”更加充盈豐富。

熱火朝天的“主戰場”之外,還有一張鄉村深包養行情度游的“路線圖”正包養網在加緊描繪。

今年初,成都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多個部門評選出3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消費新場景,串珠成線順勢推出11條休閑農業與短期包養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這些新場景中,既有老先進,也有新面孔包養網。它們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從不同方向發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農業+”產業形態。據了解,實施業態融合提質行動是成都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三年行動計劃中的一項重點任務。2023-2025年,全市將打造這樣的新場景500個。

在星空下、池塘邊吃火鍋,在包養站長竹林里、菜地旁喝包養網心得咖啡,最近幾年,成都一個又一個鄉村消費新場景在網絡上走紅。這背后是原本聚集在城市的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加速向鄉村流動,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聯營、合資等方式形成合力,以市場的邏輯加速盤活鄉村資源。

新都區新繁街道汪家村7社的華麗轉身便是典型。不到一年時間,這個原本破敗凋敝的傳統川西林盤大變樣,一個獨具特色的鄉村商業綜合體——拾里庭院驚艷亮相,吸引了眾多城里人到此消費。汪家村一不靠山臨海,二無名人傳奇,自然和人文資源并無發展優勢,其成功關鍵在哪里?“在于‘農民+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運營方+商家’的股份合作模式。”拾里庭院項目總策劃李彪的答案很清晰。

與汪家村相隔30余公里的郫都區友愛鎮子云村原本默默無聞。最近幾年,村集體、國有公司和村民共同出資建設的溫泉酒店開業,多個重大項目包養招引提上日程,子云村也小有名氣。

作為中國農家樂發源地,從最初的賞花摘果吃農家飯,到如今包養妹的鄉村新消費場景打造,融合已經嵌入成都鄉村產業發展內核,新產業、新業態加速迸發,鄉村生態價值被激活,為其打開了一個千億級別的消費大市場,一個全新的鄉村產業發展格局已經成型。

治出來的新鄉風長期包養

臺灣包養網過去15年,成都平原農村人口居住形態發生重大變化。以位于成都平原以西的遠郊縣級市邛崍為例,5.07萬戶、16.48萬人從數千個林盤散居院落,搬進241個鄉村集中居住區,占了全市農村人口的60.2%。

而這只是成都鄉村治理面臨的新情況之一。在成都市蒲江縣鐵牛村,以設計師施國平為代表的63名常駐新村民、300余名候鳥村民的到來,讓這個平凡的村莊變得不同凡響。

包養意思散居到聚居,從老村民到新村民,表面上看只是居住形態和村民結構發生了改變,但更深層次的影響是,原有的生產生活秩序被打破,傳統村、組、院落的組織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構。

新變化呼喚新治理。實踐證明:一個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就是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近包養年來,成都市緊緊扭住“黨建引領”這個核心,開展了鄉村集中居住區專項治理、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等一系列專項行動,許多務實管用的新模式在基層干部群眾的實踐中被創造出來。

青白江區姚渡鎮涼水村建立起網格黨支部,促進黨組織及其所開展的工作走進院落、走近群眾;龍泉驛區洪安鎮全域共123個村民小組,按照“區域鄰近、自愿組合、群眾認可”的原則,劃分為270個院落,民主推選“管家”270名,成立“院落管家”黨支部1個、院落黨支部7個。這樣一來,基層治理的最小單位就從村短期包養民小組進一步縮小到了院落,“院落管家”在鄉村治理中作用逐漸凸顯,成為一支得力的“網格員”隊伍。

為了防止黨建與治理“兩張皮”,邛崍市將黨建融入“微網實格”治理。在農包養網推薦村集中居住小區以樓棟、院落、組團為單位合理劃分的589個微網格上,534名黨員主動擔任微網格長,真正實現了黨建有平臺、治理有抓手。

在鐵牛村,通過黨建引領,新老村民相處和睦,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22年,鐵牛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萬元,培育形成新村民集體經濟、老村民集體經濟、新老村民聯合集體經濟、候鳥“新村民”集體經濟、國有經濟五大鄉村經濟主體。

不得不說,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變化,是人民群眾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中濃墨包養網重彩的一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