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煉 本報包養通訊員龐衛坤
運城市河津市古稱“龍門”,素有“秦晉咽喉,西北門戶”之名。上世紀80年代,該市以豐富的煤礦、繁榮的經濟,吸引了眾多外來人員來此打工。2019年12月、2020年9月,河津市因毒品問題先后被山西省禁毒委和國家禁毒委重點關注,北里村就是重包養災區之一。
痛定思痛,河津市公安機關以北里村為重點,織牢禁毒防線,通過打造禁包養網推薦毒宣傳一條街、成立毒品檢測中心、建立高標準社戒社康中心、設立緝毒警務站,推進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聯動,鄰里守望、警網融合的網格化治理……下狠手、出實招,困擾河津40年的“毒刺”終于根除——2021年12月,河津市通過國家禁毒委驗收,順利“摘帽”。包養
如今,走進北里村,一條條整潔的街巷、一排排嶄新的宅院、一張張開心的笑臉,都見證包養甜心網著這里從“毒患重點村”到“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可喜蛻變。
痛下決心根除“面面之禍”
“老寧,又來啦?”7月5日,正在村口花園修剪苗木的村民老李隔著老遠就大聲喊道。
“是哩么,來看看大伙兒……”河津市公安局局長助理寧英奎熱情地向老鄉打招呼后,向記者如數家珍地介紹起北里村。這個村三面環溝、一面平原,是一包養網單次個典型的北方農業村,全村現有1397戶4479人,耕地5200畝、荒溝5000畝,原來很多土地都撂了荒,不少家庭涉毒,歷年被抓獲的制販吸人員超過200人。
“北里村是河津毒品問題的主要根源。從20包養世紀80年代開始,一種被本地人叫做‘面面兒’的咖啡因毒品在北里村悄包養女人然蔓延,輻射周邊市縣。”河津市趙家莊街道黨委副書記楊冬梅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公安機關持續打擊制販和吸食“面面兒”違法犯罪包養網,但因其制作簡便、成本低、利潤豐,屢打不絕、屢禁不止,消停不了幾年就再次沉渣泛起。
“先是包養網個別人販,后來就有人開始悄悄加工,再后來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聽到有人被抓的消息。”北里村退休村干部李萬福痛心地說,毒品讓很多村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同時,攀比之風日盛、不勞而獲滋長,人情冷漠、鄉情冷淡。
“‘面面之禍’不除,對不起黨和人民的信任!”河津市委發出迅速打響“掃包養毒害、斬毒源”禁毒人民戰爭的動員令。以北里村為重點,徹底根除趙家莊毒患。
針對北里村黨組織軟弱渙散問題,河津市公安局經過充分考慮,選派年富力強的警務訓練中心負責人李敬澤到北里村擔任了第一書記。
“黨委領導,三級書記抓禁毒;政府負包養網比較責,部門協同掃毒害;公安牽頭,全警全鏈斬毒源;公眾參與,全民發動清毒患。”在省禁毒委和運城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河津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毒品宣戰!
聲勢浩大、形式多樣的禁毒宣傳深入人心,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強化落實,鐵面無私、六親不認的督導問責形成倒逼,網格管理、重點抽檢的監督機制織密防線,搗窩點、斬鏈條、戰包養茶堿、斷毒源全鏈條打擊支撐引領緝毒實戰……。
“被告人李某元犯販賣、制造毒品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包養網終身。”2021年12月30日,在運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隨著法槌落下,一起歷時一年偵查,涉及六省七市、6個販毒層級,涉案21人的特大販賣、制造毒品案一審宣判。
“只要痛下決心,就沒有干不成的事!2019年以來,我局重拳出擊、盡銳出戰,先后搗毀9個制毒窩點,收繳咖啡因16.6噸、制毒原料75.3噸,溯源打擊在觸動上游茶堿生產企業的同時,也倒逼行業監管,推動制毒原料列管,以期徹底解決毒品咖啡包養因問題。”河津市公安局副局長尚應東在介紹近年打擊的9起重大制販毒案件時感慨道,“其中不少案件和包養網北里村有關。”
這么多人不惜鋌而走險也要搞這“活計”,身陷囹圄的他們留下了什么?
見到李三保(化名)時,年近70歲的他剛剛從工地干活回來,正悄無聲息地坐在空蕩蕩的家里,一根接一根地抽著卷煙,提起兩年前親手把參與制毒犯罪的兒子李小剛(化名)送去投案的事,他看著墻上掛著的全家福老淚縱橫。“在村里當了十幾年干部,沒想到自己的孩子也會走到這一步,如果不是得多打份工、多種點地來養活兩個未成年的孫子,我一天都活不下去……”李三保哽咽著說。
“蹲監獄的那些年里,沒能趕上給老母親送終,沒能給兒子操辦婚事,出來的時候路上耽擱了一天,小孫子抱著別人的腿,一個勁兒地叫爺包養妹爺……”因參與販毒刑滿釋放的段二有(化名)悔恨不已。
未成年的孩子沒有父母照顧,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妻子在丈夫被抓后,四處舉債獨自扛起家庭重擔……當時,剛剛拔掉毒刺的北里村人因毒品帶來的心靈創傷卻一時無法愈合。幾乎所有參與制販毒的村民在制造毒品的同時,也親手導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劇和家庭慘劇,而這也一次次刺痛著每一位民警的心。
一鼓作氣推動鄉村振興
“‘龍門銷煙’真是大快人心!”2021年6月27日,河津市舉行了一場聲甜心寶貝包養網勢浩大的禁毒宣傳活動,當場銷毀公安機關收繳的咖啡因12.684噸。
不僅要拔掉毒刺、清除毒患、根除毒害,還要拔掉窮根、拯救心靈、種下希望。“我們大力推行警網融合模式,將全村劃分為9個網格(片區),我兼任網格長,配合駐村民警具體負責,‘兩委’班子和黨員干部兼任網格員,每名網格員下面還設有巷長,確保網格化管理落在實處。”在紀念碑后側的警務室里,李敬澤指著墻上的網格分布圖告訴記者,他們把全村129個涉毒家庭都用警徽作了標注,“三包一”隨時掌握情況,強化動態管控,嚴防死灰復燃。
“到處都是禁毒標語,所有巷口都安裝了監控探頭,晚上經常可以看到巡邏車的警燈,村里的紅白事都要提前報備抽檢,‘千人大會’就開了好幾次……”北里村黨支部委員李耀生告訴記者,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聯動加上鄰里守望、警網融合的網格化管理,北里村不給毒品留一絲喘息的機會。
“以北里村為重點,一張更大的天羅地網構成了全市禁毒防線。”時任河津市公安局禁毒大隊大隊長兼趙家莊派出所所長、禁毒專班負責人的高軍茂告訴記者,打到“底”、挖出“根”的同時,也做到了防得嚴、管得細、控得住。
打造禁毒宣傳一條街、成立毒品檢測中心、建立高標準的社戒社康中心、在涉毒重點村成立禁毒專項整治駐村辦公室、在全市進出口設立緝毒警務站、駕駛員等重點人群多輪次抽檢、兌現有獎舉報承諾、媒體曝光常態化……下重錘、出力舉,困擾河津40年的“面面之禍”終于根除!2021包養站長年12月,河津市通過國家禁毒委驗收,順利“摘帽”!
“在禁毒工作的強力引領下,全市政治社會大局穩定、治安環境持續改善,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交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河津市委副書記、市長王云說。
征衣未解又跨鞍。聚焦基層治理的“九個融合”機制升級完善,聚焦黨建引領和鄉村振興等一攬子措施迅速明確。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村兩路三基地四轉變五提升’思路,建設紅色文化、法治教育和文旅融合三大基地,實現由亂轉治再到興的根本轉包養網心得變,打造新時代禁毒整治+基層治理+紅色傳承+鄉村振興的標桿和典范。”寧英奎清晰地記得,當他第一次把這些想法講給大家的時候,很多鄉親們都眼含熱淚。
完成村“兩委”改選換屆、規范基層黨建工作、優化完善班子結構、健全村務事決策機制……基層黨建得到歷史性強化;千方百計幫扶因毒致貧家庭;硬化巷道、整修田間路、改造學校、醫院和敬老院;接入自來水、鋪設下水管、建污水處理廠、整治村容村貌……一項項民生工程紛紛開工;法治教育廣場、禁毒教育基地、紅色教育場館紛紛落戶……每位村民都能細數出一籮筐身邊悄然發生的變化。
穿警服的第一書記李敬澤也變包養網了。“瘦了不少、頭發白了很多……”這位“公安局派下來的80后第一書記”成為鄉親們贊不絕口的“實干家”和常常掛在嘴邊的“敬澤娃”。
2021年11月,面對鄉親們的再三挽留和局黨委的信任期盼,為了自己許下的那句“未來可期”,李敬澤毅然留了下來,并高票當選為北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接續奮斗創造美好未來
今年春節,不少河津人都發現經包養管道常能在抖音上刷到北里村修繕一新的紅色教育基地人頭攢動、廣場上熱鬧非凡的社火表演和色彩斑斕的主題墻畫……不少游客在繪有“魚躍龍門”和“未來可期”字樣的巨幅墻畫前拍照和小視頻。
“這不是你們村吧?”
“不是我們村還能是你們村?”面對親友的質疑,北里村村民自豪地回答。
這底氣來自他們親身經歷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前,北里村曾是中共河津地下縣委和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后方醫院所在地包養網評價,留下了大量的紅色印記,培育了很多革命志士。
走進正在加緊修繕的北里河津地下縣委舊址,黨旗輝映下的一串長長的英烈名單映入眼簾。
“北里村再次獲得了新生。”長期從事公安保衛工作的老革命李志良的兒子李萬福回憶起過去幾十年的歷史感慨萬千,“啥時候都要聽黨話、跟黨走!”
走進位于北里小學院內的禁毒教育基地,走廊盡頭展板高度概括了北里村的歷史變遷,也蘊藏了北里人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
“西南片1000畝耕地流轉后成立合作社,搞良種培育基地,鼓勵村民以各種形式入股;5包養網000畝荒溝治理修路設備已進場施工,招商引資意向已基本確定,搞光伏、苗圃、大棚和農家樂;搞好道路硬化、綠化、亮化和凈化……要干的事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一張張藍短期包養圖在繪就,一個個項目在落地包養網,記者在旁聽北里村黨員會議時,被大家熱火朝天干事創業的激情深深感染。
“這些項目開工,會消化全村2/3的富余勞動力,大大提高老百姓的收入。”27歲的村委會副主任李展威逐項仔細盤算用工情況后說,村民有事干,就不會再吸毒,能掙錢也就更不會再制販毒了,大家的思想真的轉變了。
和李展威一樣,32歲的李鵬程辭掉外地的工作回到村里擔任了治保主任,33歲的李國鵬也跟著李敬澤回到了村里參與項目建設……河津市趙家莊街道黨委書記原強告訴記者,人回鄉、企回遷、錢回流的“鳳還巢”效應正在顯現。
走出村委會會議室,北里小學教室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改造一新的可容納100多名幼兒的幼兒園里,孩子們正在快樂地做游戲。
“村民們也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了。”北里小學校長李海飛欣喜動情地說,孩子就是北里的未來。
校園展示窗里粘貼著不少學生寫的作文,一名六年級學生這樣描寫家鄉的變化:“不僅景色變美了,人們的臉上也都洋溢著從來沒有過的、一種發自心底的幸福笑容,未來向我們招手。”
“過去污水流不出去,干凈水流不進來,現在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村民老段說,他現在給村里開垃圾清運車、管理灌溉井,子女們也都在附近企業工作,心里亮堂堂,日子美太太。最近他包養網還想著把村里“塵封”幾十年的鑼鼓家伙找出來,讓村里再熱鬧起來……
“下次再來的時候,就可以在潺潺溪水旁的棗樹林下燒烤臺灣包養網露營了。”李敬澤指著正在建設的荒溝向記者發出了鄭重的邀請。
夕陽西下,廣場上再次熱鬧了起來。“包養感情現在光景好了,還想再活他幾十年。”跳廣場舞的老太太笑著說道。“未來可期,這是一次有緣的相遇,花朵重新回到了春天……”幾名剛剛放學的孩子正朗誦著禁毒碑上鐫刻著的詩文。
而此時,從不遠處的禹門口提上來的黃河水,不舍晝夜地滋養著垣上的千畝良田,一包養株株莊稼正盡情地吮吸著幸福的甘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