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4點多,南江縣公山鎮衛星村的包養金銀花產業園里,農戶們正在給新植的金銀花除草,脫貧戶張登秀就是其中一位。今年65歲的她,很慶幸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活干,“干一天80元錢,不用子女給我拿錢。”
去年6月,通過村級建制調整改革,鄰近的同心村并入衛星村。隨著耕地面積的增加,衛星村的金銀花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目前已發展到3500畝。合并村產業發展包養網加成效應,是改革成果向發展紅利和治理實效的轉化,也是南江縣推動兩項改革(鄉鎮行政包養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實的縮影。
自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專項工作啟動以來,南江縣乘勢而上,緊扣“四大任務”,堅持“六個導向”,注重并做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統籌安排,開拓創新,狠抓落實,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取得了初步成效。
入戶代辦暖包養網人心 便民服務再升級
9月7日,接到衛生院打第二針新冠疫苗的通知后,由于出行不便,78歲的獨居老人何明俊犯了難。此時,他突然想起不久前村干部發給自己的便民服務包養網“連心卡”,便掏出手機聯系上了荊江村代辦員楊梅。第二天一早,楊梅便開車到何明俊家,將老人送到衛生院打疫苗。
荊江村位于正直鎮西面,由原荊江村、東坡村合并而成,共有675戶2017人。針對包養網不同人群,該村推行“普通人群一站辦、特殊人群上門辦、外出人群網上辦”便民服務機制。尤其是針對村里一二級殘包養疾、獨居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荊江村研究制定了94項荊江村便民服務代辦事項,落實包養一對一幫扶代辦責任,切實將服務半徑延伸到“家門口”。
當前,南江縣全面推行代包養網辦服務,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要求各鄉鎮(街道)要包養分類落實好代辦員相應的待遇,縣財政要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確保民事代辦機制真正建立起來,切實減少群眾的辦事成本,進一步提高群眾的獲得感。
不僅如此,“合鄉包養并村不撤隊,服務不打烊”包養網,還體現在其他民生領域。
2019年12月,原傅家鄉并入長赤鎮,成了傅家社區,但距離長赤鎮尚有10公里。為了方便居民辦事,社區除成立便民服務代辦點外,信用社、醫院、學校等依然保留并完善。
離開便民服務代辦點,步行不到5分鐘,便可到達傅家社區衛生院。兩項改革以來,該衛生院不但未縮減規模、人員,反而新增康復理療項目和健康教育室,方便居民就近做康復治療、學習健康教育知識。一旁的傅家小學也人氣不減,現有197名學生。該校除基礎文化課程外,還開設了可學習多門樂器的藝術課,以“小菜園”為教學點的勞動實踐課程,“豎笛、架子鼓、電子琴……每個學生都能選修自己喜歡的樂器;菜園則分年級負責,讓同學們更多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該校副校長習繼偉介紹說。
資源布局更合理 產業發展添動力
“這種綠色葡萄就是市面上最受歡迎的‘陽光玫瑰’,味道清甜爽脆。”眼下正值葡萄成熟上市的季節,在紅光鎮柏山村的葡萄園里,村黨總支書記杜偉隨手剪包養網下一串葡萄,邀請大家品嘗。
柏山村由原柏山村、茨竹村合并而成,伴隨著村子空間的擴大,產業發展框架也進一步拉開。近年來,通過包養村集體領辦、代管代種、分銷代銷、村民入股等方式,柏山村規模發展葡包養萄1500畝、茭白52包養網0畝、脆蜜李560畝、漁業103畝。2020年,全村僅葡萄園產值就達100萬余元,集體經濟收入20余萬元。
此外,兩項改革以來,在盤活、處置鎮村資源方面,南江縣各鄉鎮做了大量探索。
今年暑假,光霧山景區再次迎來避暑熱潮,但停車、食宿等不像往年那么難。原來,景區大型停車場、住宿區移至原寨坡鄉區域,大大緩解了核心景區的接待設施壓力。通過與原寨坡鄉合并,如今光霧山鎮的轄區面積已擴大到607.49平方公里。
同時,光霧山鎮將焦家河村、巖房村、九角山村合并為桃源村。兩項改革后,核心景區原巖房村、九角山村的村民大部分移居到景區大門外的原焦家河村聚居,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以前的民房改造成了民宿,成為游客們的熱門住宿點。原焦家河村部分閑置村活動室出租給旅游公司,通過收取租金實現了公有資產使用優化和村集體經濟增收。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桃源村已開辦農家樂57家,村民們的旅游收入占家庭收入的65%以上。
在赤溪鎮,西廂村和白巖村合并后,將原白巖村規劃為住宿接待區和垂釣區,啟動道路改造工程,帶動了原白巖村的發展。
“道德銀行”樹新風包養網 基層治理再增效
1月,環境衛生好,加10分;2月,無加減分;3月,積極參與文包養網體活動,加10分……這是赤溪鎮西廂村村民岳江蘭家今年的道德銀行存儲臺賬。
在西廂村村委會二樓最左邊的一間辦公室里,有227本這樣的道德銀行存儲臺賬,記錄著該村227個家庭的鄉風文明表現。
在巴中,南江縣是“鄉村道德銀行”發源地。村民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當下,“鄉村道德銀行”通過對道德表現的議、評、曬、獎,引導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弘揚正能量。
住進新家園,加快融入新生活。在大巴山的另一頭,楊壩鎮赤衛村易地扶貧搬遷戶岳大叔離了莊稼地,總感覺時間過得漫長。了解到聚居點村民由“散居”到“集居”生活的不適應后,楊壩鎮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充分利用聚居點休閑廣場、迎賓大道以及部分閑置門市,打造民歌傳承中心,建設日間照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共計2000余平方包養米,不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不僅如此,近年來,南江縣以統籌基層治理為主抓手,探索實現“紅白理事會”鄉村治理新模式,有效遏包養制農村婚喪陋習,走出了一條綜合治理和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同步推進的新路子。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以“十項微改革”為抓手,紅光鎮柏山村出臺《柏山村紅白理事會十條管理措施》,有效遏制了村民的攀比之風。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柏山村紅白理事會積極引導村民紅事緩辦、白事簡辦,其他事不辦,村民們取消婚喪嫁娶活動8起,進一步樹立從簡節約的新風尚。
“四村合一”正試點 規劃先行促發展
6月,圍繞玉湖景區,一條連接青杠、龍泉、玉白、雙山4村的沿湖旅游環線建成。假日期間,全新車行道更加順暢,沿湖游步道多了不少前來觀光打卡包養的游客。
今年以來,聚焦“先規劃后建設”,我省統包養籌推進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以高質量規包養網劃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作為鄉村國土空間規劃試點鎮,長赤鎮打破行政區劃限制,以劃分經濟區的方式優化經濟地理版圖,開展青杠村、龍泉村、玉白村、雙山村“四村合一”“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規劃編制試點。
青杠、龍泉、玉白、雙山4村位于長赤鎮南側,總面積達2104.35公頃,戶籍人口為9021人。全域均屬丘谷地貌,南部環繞玉堂水庫,山水田林齊備。
在《長赤鎮青杠村、龍泉村、玉白村、雙山村“四村合一”“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規劃》中,4村將按照農旅融合的方式,塑造鄉村特色。其中,地處于片區西北角位置包養網的青杠村按照生態驛站定位,已建成一處旅游集散中心;南面的玉白村則憑借豐富的水資源,按照活力水岸定位,打造生態漁業、龍舟項目;東面的龍泉村按照巴山人家定位,發展民宿和包養特色餐飲;東北角的雙山村則依托翡翠米產區優勢,按照宜居田園定位,發展優質糧油。
“之所以在這4個村試點,是依據資源優勢、發展潛力選擇的結果。”據南江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趙文波透露,該片區龍泉村預計年內啟動建設“華潤希望鄉村”項目,將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給村民增收致包養網富帶來更多機會。
南江縣委主要負責人強調,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是鞏固改革成果、加快釋放改革紅利、提升基層治理實效包養的關鍵舉措,下一步將在包養網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逐步建立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的同時,努力推進全域創新,積極探索總結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經驗,著力打造南江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響亮名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