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免費開放到現代化、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博物館已經成為公眾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博物館,包養金額人們還有更多的期待——它能不能延長開放時間?能不能更人性化?優惠觀展的范圍能不能再擴大一些?讓每一個向往它的人都多一點時間、多一些機會去靠近它
“博物之君子,其可不包養網惑焉。”作為為社會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公益性教育機構,博物館可謂是人們重要的文化休閑場所之一。
相信不少上班一族有過這樣的經歷:想去博物館但是苦于沒有時間,你下班了,博物館也閉館;而周末去的時候,卻又人滿為患,影響了觀賞品質。“博物館能延長開放時間就好了。”不少觀眾有這樣的期待。
博物館是否應該延時開放?能不能延時開放?支持者反對者皆有。不管怎樣,觀眾需要服務意識更強的博物館。而博物館也需要在積極服務大眾的同時,找到與觀眾需求的契合點,實現共贏。
試·水
國內博物館在夜場展覽方面還處在初期試水階段,能辦得了夜場的博物館鳳毛麟角
7月15日晚7點,北京自然博物館迎來了2014年暑期博物館夜場秀的首場觀眾。在暑期開展“博物館之夜”,已成為北京自然博物館的一項傳統活包養網ppt動項目。首日2000人的夜場名額,早在數天前就已被搶訂一空,而每天一場僅限150名觀眾參與的“光影秀”,更是在預約系統上線當天就告訂罄。自2005年起舉辦至今,每年暑包養留言板期的“博物館之夜”,已成為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品牌活動之一。
北京自然博物館信息中心主任史英周介紹:近年來,館內組織舉辦的“博物館繽紛夜”、“博物館尋寶夜”等系列活動,深受觀眾喜愛。今年,博物館以“當科學遇上藝術”為主題,除了館內常規展覽之外,還準備包養網推薦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觀眾可以在當下流行的沙畫藝術中感受生命演化的魅力;在水影藝術中欣賞大自然的風采;通過巨幅LED屏幕前的互動表演領略四季景觀的變換。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恐龍公園展廳,包養金額一位家長正把為孩子拍的照片傳到網上。“平時上班沒時間,現在能利用休息時間,帶孩子走進自包養網然,既能學習科普知識,又能拉近和孩子的感情,挺有意義。”
2006年,一部名為《博物館奇妙夜》的科幻電影風靡全球,影片的創造力不僅獲得了觀眾的好評,也激發了人們對夜間博物館探索的無盡想象。
“打著手電,或在燭光下,品味博物館,這是一種完全迥異于白天觀賞的感覺。黑暗改變了畫的顏色,安靜的氣氛充滿了神秘,讓觀眾好像與展品更加親密。”有過欣賞博物館夜場的段先生這樣說。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透露,為提高自身影響力,早在上包養世紀80年代,歐美一些區域性的博物館就開始嘗試聯袂推出類似“博物館之夜包養網心得”的活動。經過多年摸索,許多博物包養條件館已經形成常態化的夜場展覽模式。
比如,盧浮宮博物館日常開放時間為9點至18點,而每周三、周五晚上會延遲到21點45分;大英博物館每逢周五開放時間延長至夜間8點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則在每周五和周六延遲至夜間9點鐘。對于夜場開放,許多博物館都有不同程度的優惠政策。
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學教授潘守永參觀盧浮宮時,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欣賞著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時,因為參觀人群過多,只看了短短兩秒鐘,就被匆匆擠走。
“如果能夠開放夜場,對人包養軟體數進行適當分流,會有更好的觀賞體驗。包養網VIP和白天的嘈雜完全不一樣,在安靜祥和的氛圍中,能夠認識博物館不同的美。”潘守永說。
相比而言,國內博物館在博物館夜場展覽方面還處在初期試水階段。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處處長郭長虹表示,國內博物館延時開放主要體現在兩種情況:一是如每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這包養故事樣重大的博物館宣傳日;第二是為了照顧更多觀眾的觀賞要求,對館內比較重要的展覽增設夜場展覽。
2002年,上海博物館曾因舉辦“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而通宵開館。72件中國美術史上的珍貴作品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從日出到月升,館內萬人爭睹《清明上河圖》,讓人慨嘆恍若“文藝復興”盛景再現。不過,這樣的場景畢竟是鳳毛麟角。
困·難
夜場常態化,會給博物館帶來一連串費財費力的困難
今年4月26日,為了讓更多觀眾能夠欣賞來自法國五大博物館的傳世名作,平日下午5點閉館的國家博物館首次將開放時間延至晚8點。雖然只是嘗試,但卻贏得不少觀眾的歡迎。據統計,國博當天特展共接待觀眾4700人,其中下午4點之后接待觀眾1150人,占全天參觀總人數的24%。
國家博物館包養副館長陳履生認為,開設夜場對國博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多年來,國博一直在嘗試開設夜場的問題,此次成功開設,也包養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雖然不少觀眾熱衷于此,但博物館開設夜場,當前依然面臨著許多天然的障礙。以國包養家博物館為例,對于一個近2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大館來說,僅安保人員、展廳的工作人員,設備維護等各方面的工作人員,就需要100人左右。考慮到國博特殊的地理位置、安全、交通等問題,都在考驗著國博的公共服務能力。
身為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宋向光表示,博物館管理工作通常具備一定規律性,若夜場常態化,勢必打破原有安排,則將“牽一發而動包養女人全身”,將隨之產生一系包養列問題。例如停車場、安保、內部清潔包養網、水電花銷等,幾乎每一樣都需費財費力。
“由于博物館機構設置相對扁平,許多博物館在物業服務方面大多采用外包形式,若延長開放時間,還需要與承包方協商,這也是許多博物館不愿意嘗試的原因。”潘守永說。
夜場開放,對于博物館安保工作帶來巨大壓力。據統計,2013年我國博物館數量已達4165家,全年接待觀包養管道眾數量超過6短期包養億人次,同比增長13.1%。目前不少博物館都面臨著觀眾接待壓力。潘守永透露,目前國內每年超過100萬人次觀眾的博物館大概有50多家。按照國際標準,60萬人次可算主流標準,100萬已經達到稠密程度。
夜間開放還帶來了講解員之困。潘守永介紹說,國內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主要分為合同制和事業編兩類,以及部分志愿者,在人員上難有包養網富裕。相比較而言,國外發達博物館中,除了大量的志愿者,還有半職和四分之一職等兼職人員。
史英周透露,目前,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博物館之夜”的夜場工作人員都是加班加點,卻沒有加班費用,只能靠輪休來調整。
“博物館的管理運營是一門專門的學問,牽扯到博物館學很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牽扯到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問題。”陳履生指出。
探·索
如果公眾有欣賞需求,那么有條件的博物館就應該嘗試著探索延時服務
那么,國內博物館是否應該推行延時開放?潘守永認為,博物館延遲開放常態化,是一件好事,并且已被實踐證明是可行的。
“全世界很多博物館已經嘗試,積累了很好的經驗。中國包養網博物館也不具有特殊性。目前博物館延時開放面臨各種困難,但如果公眾有欣賞需求,那么,博物館就有義務根據自身條件,嘗試探索延時服務。”潘守永說。
陳履生表示,經過4次夜場的實地演習,國博積攢了一些經驗,今后將考慮如何使其常態化、制度化,或者在某些關鍵時間節點開設夜場。
“博物館夜場常態化,并不包養網比較意味著‘一刀切’。”潘包養管道守永指出,所謂常態化,并不是說要24小時,365天開放,也不是說一定要開放所有展廳。館方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選擇性的掌控,讓有條件的博物館先行先試。
不過,也有博物館坦言,開辦夜場,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管理,確保萬無一失。但付出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若沒有觀眾需求,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社會功能,還會造成無形的資源浪費。
在經濟效益和社會作用的博弈上,如何突破博物館的定位,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文化教育綜合作用,或將成為博物館夜場開放的一個突破口。當藝術沙龍、專家講壇、文化演出等走進博物館后,或許能更加充分發揮博物館夜間的包養感情文化傳播和教育作用。
“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會員服務,幾乎都是在晚上進行。可以想象,在展覽期間,如果能在國家博物館的大廳里搞一包養站長個小型音樂會,觀眾哪怕是席地而坐,效果都會非常棒。”潘守永說。
比起技術型問題,宋向光認為,最關鍵甜心花園的問題是要明確包養網博物館定位。
“建立博物館的目的不是為了取悅觀眾,開夜場的目的也不是簡單地為延長開放時間。不能為旅游開夜場,也不能為噱頭開夜場。”宋向光說。
在宋向光看來,博物館的基本職能是收藏研究,是把研究成果用實物的方式提供給公眾學習。評價一座博物館,看的是博物館的收藏質量、研究質量、社會服務能力等等,游客從來都不是唯一也不是包養網車馬費最重要的評估因素。
“像包養網國博這樣有條件的博物館當然可以嘗試。但全面鋪開的話,國內民眾對博物館的文化消費還包養軟體不夠。是否需要延時開放,還需要作全面細致的評估。畢竟,博物館只是人們休閑生活中諸多選項的其中一個而已。”宋向光說。
潘守永認為,應該看到博物館辦夜場的風險。對于展品安全性要有充分研究,有些并不適合做夜場展覽,晚上就需要休整。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需要事前做好規避。
“博物館的夜場常態化,單靠博物館個體力量還不夠,這需要建立博物館間的聯動機制,甚至需要整個社會公共系統的支持。”潘守永建議,比如國外的博物館通過企業冠名的方式實現合作,可以鼓勵博物館加強與文化企業的合作,進一步推動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