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中國傳媒年夜學科研課題、“‘十四五’時期綠色動力行業先進人物事跡傳播戰略研討”結果(HW23137)——《“中國新動力綠色發展”系列·御風者》。本文受訪人為原國家動力局新動力和可再生動力司副司長史立山。
2000年,德國正式頒布了《可再生動力法》,在該法令的鼓勵下,德國風電一飛沖天,很快成為全球最年夜的風電市場,甚至在2002甜心花園年安裝了全球近一半的風電機組。同時期,中國風電在借鑒國際發展經驗的同時,走出了一條屬于本身的突起之路,而史立山和當時的政策制訂者們恰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關鍵人物。
▲2023年6月,史立山在北京接收課題組專訪(攝影包養網dcard:陳陽)
“我設想我國21包養app世紀的供電問題可以用以下計劃來解決:400萬臺標準化的500千瓦風電機組……這是一個以風力為主干的電力計劃……總之,風力發電今后不克不及逗留在小打小鬧,要年夜干,從你們本身進步認包養條件識開步!”這是有名科學家錢學森1990年寫給時任中國空氣動力研討與發展中間低速所所長賀德馨的一封信。不難看出,錢老對風電寄予厚看。同時,從信中也能看出中國風電發展初期的一個現實情況——小打小鬧。
真正開始年夜干的契機出現在錢老寄出這封信的十年之后。
2002年,一向從事水電行業規劃和治理任務的史立山,被調到了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2003年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造委員會)基礎產業司節能與新動力處擔任處長,真正與風結緣。“當時的風電沒有技術支撐,沒有資金支撐,沒有人才儲備,可謂一窮二白。”史立山回憶說。
在史立山就任之后,他和身邊的同事開創性地在全國啟動了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并積極推動制訂了可再生動力法,真正讓中國風電實現了厚積薄發,從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
風電不應該只是“花瓶”
史立山到差時,風電的上網電價很高,有的風電場一度電甚至超過了一塊錢,而同期的火電和水電一度電才兩三毛錢。用史立山當時的領導,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的話說,“晚期的風電更像是一個‘花瓶’,它只是告訴大師風是可以用來發電的,卻無法被市場接收”。
2002年末包養,全球風電總裝機容量超過3000萬千瓦,裝機最多的德國超過1100萬千瓦,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只要47萬千瓦,僅占全球風電的1.5%。“當時國內一個裝機容量幾千千瓦的風電場就可以被稱作年夜型風電場,一個項目只要幾臺機組,絕年夜部門是從國外引進或合資生產的單機容量幾百千瓦的機組。”史立山如是回憶剛剛接觸風電行業時的場景。
只要把風電上網電價降下來,這種動力情勢才具有真正的性命力。那么怎么做呢?張國寶和史立山都認為,必定要通過規模化生產把“蛋糕”做年夜,推進國產化和引進競爭。“規模化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要用擴年夜的市場需求來推動風電設備的技術晉陞和國產化,外國風電裝備企業當然可以參與市場競爭,可是我們要具備本身生產風電設備的才能。”史立山說。
為推動風電規模化開發和設備國產化,在參考其他行業項目和國外風電場經驗的基礎上,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張國寶和史立山將著眼點放在了“特許權招標”上。他們地點的國家計委,組織當時負責風短期包養電行業技術治理的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無限公司、國家電網公司、部門省級發改委及專家等,一路開展了風電特許權的研討論證及試點項目包養網任務。
當局特許權招標并不少見,這是一種當局與項目公司之間的一起配合經營方法,通過招投標,不僅可以篩選出最有才能的公司,還可以通過競爭下降項目標本錢,最年夜限制地節約資金。
所謂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是由處所當局對風電場項目標投資開發權進行招標,以上網電價和設備國產化率為重要中標條件,擇優選擇項目建設單位,中標單位依照特許權協議的規定,承擔項目標一切投資和風險。在特許期間,開發商擁有項目標一切權和經營權,當局承諾收購該項目應用風力發出的一切電量。與以往的風電項目開發分歧,不僅風電特許權項目供給了足夠年夜的項目規模,並且中標方無須再跟當局頻繁商討電價,收益預期加倍穩定。此外,處所當局和主管部門還會給予中標方其他政策及基礎設施支撐。
“一旦中標,處所當局會承諾供給‘三通一平’(通電、通台灣包養網水、通路,以及空中平整),在地盤應包養價格用、電網接進等方面供給保證。”史立山說道,“為了核驗項目落地後果,我們還要把握試點區域連續一年的風速情況、風電場一年能產生幾多電量、本錢情況等數據。”
為了獲得當地當局和開發商的支撐,史立山一方面不斷向處所解釋風電特許權項目在帶動經濟發展方面的好處,另一方面圍繞協議條件中雙方有甜心寶貝包養網能夠會產生的不合,在動態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優化,最終以文件的情勢落到實處。
2003年4月,國家發改委組織了第一期全國風包養女人電特許權項目招標,項目分別位于江蘇如東和廣東惠來。兩個項目標裝機容量都是10萬千瓦,加起來相當于2002年國內累計風電裝機容量的40%以上。“之所以選擇江蘇如東和廣東惠來,必定水平上也是考慮這兩個區域經濟較發達,並且常規動力資源缺少,長期包養對于發展風電的意愿比較強烈。”史立山解釋道。
爭議中前行的“新招標”
根據史立山的回憶,雖然在研討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的過程中已經廣泛聽取了各方意見,但真正出臺后,鋪天蓋地的爭論還是如約而至。
首當其沖的是電價。以往,風電的上網包養網價格是由物價部門根據本錢加適當利潤來敲定的,而特許權項目卻允許由投標方決定電價,並且是價低者中標,這惹起了物價部門的不滿。物價部門盼望還是把定價權把握在本身手里,防止企業由于惡性競爭歪曲市場價格,從而形成產業無序發展。“劇烈的價格競爭必定會存在,但企業不成能一向做賠本的生意,通過競爭可以促進項目降本,競爭的市場將更有利于反應電價的真實程度。”史立山和張國寶頂住了物價部門的壓力。
“現在來看,實施風電特許權項目還長短常有用的,不論是開發企業還是設備制造企業,都很是積極。”史立山說道,“后續我們又相繼發布了四期陸上風電特許權項目,中標電價最低的每度電0.382元,最高的每度電0.6元,這個價格較1包養網評價999年動輒1塊多/度的電價已經年夜幅下降。更主要的是,這一方式為后續固定電價政策制訂打下了基礎。”
“招標看起來簡單,找個招標公司、找幾個專家設計一下就包養網行,但實際操縱起來卻問題頻出,協議怎么設計、投標企業要滿足什么請求、上網電價在什么范圍合適等,這些都需求再三考慮。”史立山回憶道,“最典範的好比說規模,許多專家覺得單個項目10萬千瓦規模太年夜,從來沒見過這么年夜的,懼怕沒有公司接得住。但我們認為,只需提出明確的請求,總會有人干。”
最終的情況也印證了史立山的假設,風電特許權項目實施之后,風電整機制造企業一下從幾家增添到六七十家,配套產業鏈才能也逐漸樹立起來。“我覺得中國人的創造力太強了,一開始大標籤: 娛樂包養甜心網圈、女強人、女配、穿越師找不到商機,一旦找到這個商機,全都來做這個工作,那這個事兒很快就能做起來。”史立山感歎道。
從2003年開始,中國通過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方法建設了約2000萬千瓦風電。風電特許權項目仿佛把先前梗塞的河流給疏浚了,創新的源泉得以充足涌流。回頭來看,史立山認為包養網,風電特許權項目有三年夜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大師真的敢撒手干了,有處所當局背書,項目開發有保證,行業意識到國家開始投進更多的精神推動風電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都準備年夜干一場。
第二個意義是整個行業都積極響應國產化請求,造中國人本身的風機。風電特許權項目對風電設備國產化提出了明確請求,前三期項目招標請求設備當地化率最高的投標人為中標人,第四期時明確請求設備保證70%國產化率,這年夜年夜加速了風電產業鏈的進步和發展。
第三個意義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些較年夜的央國企電力集團開始正式進軍風電產業,因為在此之前,風電產業的規模太小,大師都包養網不愿意在這下面投進太多的資本,風電特許權項目讓他們看到了包養風電的發展遠景。
“其實,單就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而言,能夠發揮不了這么年夜的感化。中國從20世紀80年月就開始從國外引進技術,一點一點學習,到2000年前后,也有20年的積累了……這些都為風電行業的規模化發展做了良多鋪墊,量變惹起質變,我們就到了爆發期。”史立山表現,“從某種角度上看,風電特許權項目更像是一根引線,讓中國風電先前的積累在那一瞬間爆發。”
讓中國風電有法可依
2002年,我國一次動力的消費總量為14.25億噸標準煤,此中煤炭占比高達66.5%,石油占比達到24.6%。以風電為代表的各類可再生動力像雨后春筍般疾速發展,讓社會各界看到了可再生動力蘊含的無窮潛力。
2003年6月,在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如火如荼地開展之際,第十屆全國國民代表年夜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人年夜環資委”)將制訂可再生動力法列進了當年立法計劃,由時任全國人年夜環資委主任委員毛如柏親自掛帥,并委托國家發改委具體承擔可再生動力法的草擬任務。
這一任務交到了史立山的手上。他馬不斷蹄地開始組織行業專家前去歐洲、american、澳年夜利亞等地調研,向風電包養合約發展比較勝利的國家學習,回來后大師開始一門心思研討立法流程、法令條款。
對于可再生動力法中風電部門的著重點,史立山將其系統梳理為三類:第一類是分區固定上網電價,根據分歧的風能資源制訂了分歧的固定上網電價;第二類是電網必須全額收購風電,確保風電的市場;第三類是整個電網分攤風電超出跨越常規動力發電上網價格的部門,并從銷售電價中收受接管。固定電價和電網全收購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調動了企業投資風電的積極性,風電電價超出跨越當地均勻上網電價部門的全國分攤政策,解決了處所當局的后顧之憂,調動了處所當局支撐風電發展的積極性。
縱觀全球風電發展趨勢,發展比較勝利的國家晚期都通過電價就在葉秋鎖還在思考的時候,節目又開始錄製了。嘉賓補貼給予了風電技術進步、本錢降落的充分時間和空間,中國也不破例。
“電網什么價格買,超出跨越常規動力發電價格的錢從哪里來,只要將這些問題理順了,風電的發展才幹持續穩定。”史立包養山解釋道,“由于我們後期開展了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所以很快就分區域制訂好了上網電價。電網價格分攤方面重要通過賣電時征收部門資金來彌包養網補。開始行業規模小,一度電征收1厘都用不了,可再生動力法出臺包養網評價后,發展速率和規模很是快,遠遠超越了我們的想象,電網電價征收標準進步了5次,一度電征收1.9分都不夠了!”
2005年2月,可再生動力法完成了草擬和審議任務,并由第十屆全國國民代表年夜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可再生動力法確立了總量目標、分類電價、強制上網、價格分攤和專項資金等主要軌制,為中國可再生動力產業的發展樹立了強無力的法令保證。
“用這么短的時間完成立法,長短常不不難的。重要緣由是由人年夜環資委直接立法,節省部門立法的層包養層征求意見和審議時間,當時由全國人年夜環資委征求各部門和各省市意見后,就直接呈送人年夜常委會審議并獲通過。”回憶起立法過程之順利,史立山還是很感歎,“可再生動力法在人年夜審議時,各部門和專家沒有提出太多意見,只討論了兩次(稱為‘二讀’)就通過了。沒有像其他許多法令的制訂,因為部門好處爭論,達不成統一意見,長期難以出臺。”
在可再生動力法制訂期間,德國2004年在波恩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可再生動力年夜會,史立山也隨隊前去。會議主題是盼望全球一路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支撐可再生動力發展。會議期間,主辦方找到史立山,盼望能在中國也舉辦國際可再生動力年夜會,并且由德國當局出資30萬歐元。事實上,也恰是通過這次年夜會,全球各國及企業機構看到了蓬勃發展中的中國可再生動力事業。
在多方盡力下,2005年11月,我國在國民年夜會堂召開了第二屆國際可再生動力年夜會,全球近90個國家的代表匯聚北京,配合研討世界可再生動力發展狀況及面臨的問題。“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上發表書面致辭,各省主管動力的部門、重要的動力企業,全中國可再生動力的從業者齊聚北京參加此次會包養網心得議,當時可再生動力法也已基礎成形。大師都說我們這么一個年新第一章增裝機只要幾十萬千瓦的電力細分行業,能在國民年夜會堂開會,國家主席親自致辭,這說明行業的未來無比光亮,對于可再生動力的預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岑嶺!”史立山回憶起這段時光仍然非常激動。
可再生動力法的頒布具有良多主要意義。2004年,煤炭和石油在我國動力耗費總量中占了約九成,對環境形成極年夜影響,石油對外依存度也高達42%,動力發展問題面臨嚴峻挑戰,此時發展可再生動力成包養情婦為改良我國動力結構、支撐國平易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定選擇。
這部法令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可再生動力事業進進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有了堅實的法令依附,不再是無根浮萍,經不起風吹雨打了。隨之而來的是,從2005年到2010年,全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連續5年翻番增長,從2005年的126萬千瓦增長到2010年的4000多萬千瓦,躍居全球第一。
知行合一,風電在解決挑戰中成長
“發現什么問題,就往解決什么問題。”治理風電行業發展時,史立山始終遵守這樣的原則,不斷下腳步,外行動中思慮,再通過思慮指導行動。
在負責水電方面的任務時,史立山掌管了全國水能資源普查任務。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他徜徉在各條年夜江年夜河間,探討國內究竟有幾多水能資源,每個區域的資源是怎樣的,可以建築幾多水電站,還給每個省都編纂了一本記錄冊。
有了先前的資源普查經驗,2003年,著手風電治理任務的史立山想到是不是也可以把全國風能資源普查的任務抓起來。說干就干,史立山很快就邀請了國家發改委、設計院等眾多權威機構和專家,一路磋商全國風能資源普查相關事宜。
由于工程浩蕩、前程不明,有些處所當局并不是非常支撐。“有良多省就不愿意干,說我們這里最基礎就沒有風資源,我們不搞風電。我說你究竟有沒有風能資源,得等我們先評估完長期包養再說。”史立山回憶說。
好比說貴州,“當時他們一個處長說貴州沒有風資源,不需求普查,我說先別說沒有,你們也有氣象站,依照我們的方式來評價,評價完再說有還是沒有”。
最后,經過一年多的普查,在貴州發現了多個風電場點,可開發風電約200萬千瓦,假如這些風電都開發勝利,則無望成為貴州繼煤炭、水力之后的主要動力。這一普查結果,打破了“貴州沒有風電資源”的傳統見解。今朝,貴州省風電裝機已達600萬千瓦,今后還會不斷擴年夜裝機規模。
實踐證明,全國各地都有可應用的風能資源,有一些省在沒普查前說沒有風資源,但現在風電開發建設也都做得很好。
值得一提包養一個月價錢的是包養,可再生動力法也提出,通過可再生動力發展專項資金來支撐開展可再生動力的資源勘查、評價和相關信息系統建設等任務。2007年,根據可再生動力法的請求,國家投進3億資金樹立了400個測風塔,用來把握風能的全年變化規律,以便進行預測。
在開展全國風能資源普查任務的過程中,史立山發現,風電是有風的時候發電,沒風的時候停下來,固有的間歇性特點是繞不開的瓶頸。尤其是隨著全國風電場發展初具規模,假如無法有用預測風電的發電和出力情況,包養網將給電網調度和平安穩定運行帶來宏大挑戰。
基于此,在開展風能資源評價任務時,史立山提出:“通過氣象局的任務,不僅要實現風能資源的數據采集和台灣包養網評價,還要讓風電像天氣預報一樣,弄明白什么時候能發電、能發多長時間的電、能發幾多電。”
在這段時間里,史立山還包養意思帶隊往歐洲學習全球先進的風電并網與預測技術。2011年,在史立山的推動下,國家動力局印發了《風包養站長電場功率預測預報治理暫行辦法》,對風電場發電運行的功率預測預報提出請求,通過科學有用的治理,盡能夠下降風電場發電過程的不確定性。
在中國風電慢慢邁向規模化發展后,史立山又碰到了許多新的問題,好比風機并網才能問題導致大批的風機脫網,“三北”(東北、華北和東南)地區風電裝機過多,出現“棄風”現象,許多風機只能曬太陽。
以“棄風”為例,“棄風”是指因電網接納才能缺乏、風電不穩定等導致的風電場風機結束運作,白白放棄風能資源的現象。自2006年可再生動力法實施以來,風電裝機量爆發式增長,“棄風”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尤其在2012年,“棄風”現象最為嚴重,全國棄風率約17%。在風力資源豐富的吉林省,年均勻發電小時數從2010年正常的1941小時降落到2012年的1420小時,降幅超過26%,部門處所的風電限電比例甚至超過40%,給企業經營和行業發展形成極年夜困難。
為清楚決這一問題,史立山一方面通過政策引導、規范風電開發,另一方面也趕赴“棄風”現象最為嚴重的吉林省調研,摸索通過風電供熱項目來進步風電應用率。當時,在白城的風電供熱示范站中,安排9臺電鍋爐,在用電低谷時段應用風電棄風電量加熱和儲熱,在用電岑嶺時段停運電鍋爐,
用儲熱系統供熱。史立山生動地將其描述為“一把鑰匙打開兩把鎖”,不僅可以減少燒煤供熱帶來的環境淨化,還可以有用消納當地風電,減少“棄風”現象。
2013年,在史立山的推動下,國家動力局基于“棄風”問題制訂了一系列政策,包含《關于做好風電清潔供熱任務的告訴》《關于做好2013年風電并網和消納相關任務的告訴》等,有用緩解了棄風限電問題。2013年,全國棄風率降至11%,2014年進一個步驟降至8%。
“有一些政策的制訂是基于我們對問題的預判而做出的決策,但也有一些政策就是為清楚決已經發生的問題。棄風限電相關的政策就是典範的例子,行業也在一次次的挑戰中通過不斷學習和行動逐漸成熟起來。”史立山談道。
中國風電紛歧定要走得快,但必定要走得穩
“創新是永恒的課題。”不論是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還是可再生動力法的實施,史立山始終認為,中國風電要想堅持并擴年夜領先優勢,還需求新秀們永葆創新意識,把問題想透、把設法落實,勇闖新路,讓創新之風成為中國風電最為珍貴的動力來源。
進進21世紀后,中國風電發展進進“快車道”,這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撐和推動。2002年,史立山剛剛接辦風電行業治理任務時,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只要區區47萬千瓦,但到2016年史立山調任時,這一數字已經接看她動作熟練,宋微將小貓交給她,心裡有些安心。近1.7億千瓦,前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回看這些年來的飛速發展,史立山在覺得欣喜的同時,也有本身的顧慮:“跑得太快,不難出現良多問題,成長是需求一個過程的。”史立山認為,風電的發展規劃要均衡技術衝破、經濟效益和長效發展等多個維度,不克不及過于重視速率,要把眼光更多地投向質量,若何讓風電的效力更高、回報更高、本錢更低。
史立山以海上風電為例談到,現在大師都很是關注這個擁有宏大潛力的市場,行業在技術迭代、市場開拓上也走得很是快,但不克不及忽視系統性毛病的風險。因為海上環境惡劣,無法和陸上風電一樣發現問題立即解決,“所以還是應該一點一點走,必定要保證質量,用質量而非速率作為權衡發展程度的指標”。
做招標,招的是行業高低的熱情;立法令,立的是行業發展的基石。史立山用敏銳和獨到的視角,不斷為中國風電摸索合時宜、適情況的好方法,讓行業找到一條又一條的好門路,讓中國風電獲得了國家的支撐、處所的青睞和社會的信賴。自20世紀80年月風電作為一個全新的事物被引進國內,到21世紀初,中國風電經歷了苦痛掙扎和前程忐忑的20年。隨著“一標一法”的落地,這個承載著萬千人盼望與夢想的行業迎來了奇跡般飛速發展的下一個20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