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李孝敏夫妻二人在學生楊勇的家里家訪后合影。 吳平華 攝
中新網宜賓12月25日電 題 四川宜賓援彝夫妻:用扶貧真心詮釋責任與擔當
作者 吳平華 陳正宇
從四川宜賓市翠屏區到涼山州雷波縣,他從“補包養網短板”到“創特包養網色”,從“單槍匹馬”到“夫妻援彝”,她沒讓一個貧困孩子輟學……如今的雷波縣小溝鄉,已成為陳林、李孝敏夫妻倆不愿離去的地方,當地的父老鄉親,更是他們不可割舍的牽掛。
包養網用扶貧真心換脫貧信心
2包養017年11月,宜賓市翠屏區教育局計財股股長陳林參加援彝干部計劃,掛職小溝鄉黨委副書記,包養網推薦踏上為期2年的“援彝”扶貧路。隨后,心系彝家孩子的妻子李孝敏緊跟丈夫的腳步來到雷波縣掛職小溝鄉中心校包養副校長。2019年7月,陳林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2018年“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小溝鄉是雷波縣彝族聚居深度貧困鄉之一,耕地資源極度緊缺,有“地無三尺平”之稱,全鄉共有戶籍人口2包養故事92戶126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35戶1082人,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
“作包養條件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時刻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包養網,既然組織把我選派到這里來,包養情婦那就一定要盡自己所能,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陳林說。
在實施結對幫扶時,他主動請纓,與位置偏遠、家庭條件差的7戶建卡戶結對子。其中,有夫妻離異的,有喪偶單親的,還有吸毒和感染艾滋病毒的。為盡快熟悉工作,包養網陳林日夜兼程奔走在村組,包養網深入百姓家中嘮家常,摸清致貧原因,收集一手資料,竭盡所能的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最令陳林感動的是,2019年彝族年期間(11月23日起彝族同胞開始過彝族年),陳林走村入戶時,感受到了小溝群眾的熱情好客。每到一處,他們都情不自禁對陳林說:陳書記,瓦吉瓦(彝語意為非常好、很好)。把平時舍不得吃的糖果、水果,家里自釀的雜酒拿出來與陳林一起分享。甚至有兩戶幫扶戶,要把過年的豬肉送一塊給陳林,陳林雖婉拒了,但心里樂滋滋的。他知道,只有真包養網車馬費心的幫扶,才能換取包養網群眾脫貧的信心。
陳林、李孝敏帶小溝村學生到家里做客并贈送禮物。 吳平華 攝
用行動詮釋責包養情婦任與擔當
“到彝區,干什么?在小溝,如何干?一張藍圖繪到底,陳林充分發揮釘釘子精神,帶領鄉村干部克服材料運輸難、設備落后等困難,完成腳馬山村4公里通村水泥長期包養路建設,新建單場村和腳馬山村通村斷頭路3.8公里。有了道路,確定“一村一品,發展特色產業”的精準脫貧思路,在單包養網ppt場村和腳馬山村投放生態魚苗1萬余尾,建包養設養殖場2個,發展水產養殖和山羊養殖;在地勢稍包養平坦的莫包養以村發展蔬菜種植。他還積極協調各類捐款捐物20余萬包養故事元,開展“以購代捐”活動24次,收購并包養網單次銷售核桃、生豬、臘肉、土雞等價包養價格值12萬元的農產品,讓小溝村的土特產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金蛋蛋”。
“小溝的脫貧,硬、包養網軟實力須同步包養網VIP提升,一個也不能少,否則就是畸形脫貧”,陳林介紹道,2019年共實施了103戶彝家新寨、66戶易地搬遷包養甜心網項目;完成了8個垃圾池、4個公共廁所建設。學校操場、教師周轉房和鄉屬幼兒園項目也相繼建成,同時還開展移風易俗四好創建活動,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包養故事觀,一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包養
用真情溫暖學生心房
“知識改變命運,扶貧更需扶智,作為人民教師,我會跟隨愛人的腳步,為山區孩子出一份力。”李孝敏說,同年6月,四川省委組織部在全省選派綜合幫扶干部幫扶大涼山。在征得女兒同意后,她毅然來到了小溝鄉中心校支教。
今年12歲的女孩阿燈史里是山溝鄉的一名困難學生,從小輟學在家,少言寡語。李孝敏在了解情況后,與丈夫一起來到阿燈家,在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下,阿登史里終于回到了校園。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李孝敏都無微不至的關心著阿登史里,主動為她補習功課,積極引導她與同學溝通交流,幫助她盡快融入班級。
給孩子們帶玩具,和孩子們談外面的世界,帶孩子們去宜賓感受城市的繁華與美麗,下廚給孩子們做可口的飯菜……在李孝敏的努力下,如今的小溝鄉中心校,沒有一個輟學學生,這是她最包養條件大的驕傲。
在兩年援彝生活快要結束之際,應組織要求,還需要延期一年繼續扎根小溝鄉脫貧攻堅事業,陳林再次踏上了援彝的征程。對他來說,為小溝鄉群眾謀幸福就是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向往群眾的向往,幸福著群眾的幸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包養行,方得始終。(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