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就中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一包養網心得展規劃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的發布會我們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飚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楊小宇先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包養士、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局長朱俊強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先生。

現在,請丁赤飚先生作介紹。

2024-10-15 10:00:42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丁赤飚:

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很高興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今天,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這里聯合發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以下簡稱“規劃”)。

大家都知道,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空間科學進入了創新發展的“快車道”。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必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的要求,根據相關工作部署,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制定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我國空間科學任務部署、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依據。

首先,我介紹一下規劃的編制過程,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規劃貫徹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統籌協同,堅持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

可以說,規劃編制凝聚了全國空間科學領域廣大專家學者的智慧。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行業部門等相關領域的5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了規劃編制。歷時2年多,在廣泛征求和吸納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形成了首個國家空間科學規劃。

下面,我重點介紹一下規劃的主要內容。

首先,規劃明確了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目標。

總目標是:梯次布局和論證實施國家空間包養俱樂部科學任務,統籌和強化任務驅動的基礎研究,打造空間科學高水平人才隊伍,不斷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原創成果,實現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躋身國際前列,成為空間科學強國。

其次,規劃提出了我國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

主題1“極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揭示極端宇宙條件下的物理規律。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宇宙起源與演化、宇宙重子物質探測。

主題2“時空漣漪”。主要是探測中低頻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與時空本質。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是空間引力波探測。

主題3“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陽和日球層,揭示日地復雜系統、太陽與太陽系整體聯系的物理過程與規律。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環系統、地月綜合觀測、空間天氣探測、太陽立體探測、外日球層探測。

主題4“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開展地外生命探尋。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可持續發展、太陽系考古、行星圈層刻畫、地外生命探尋、系外行星探測。

主題5“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和生命活動規律,深化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等基礎物理的認知。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學、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空間生命科學等。

再就是,規劃提出了至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

第一階段,至2027年,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論證立項5~8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形成若干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第二階段,2028—2035年,繼續運營中國空間站,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科學任務,論證實施約15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創成果。

第三階段,2036—2050年,論證實施30余項空間科學任務,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最后,為了保障規劃的實施,我們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進一步強化組織實施,保障財政投入,夯實基礎能力,深化國際合作,加強科學普及,持續推動取得重大標志性成果,有力支撐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建設。

我先介紹這些內包養故事容,我們幾位發布人非常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謝謝大家。

2024-10-15 10:07:38

邢慧娜:

現在歡迎大家舉手提問,提問之前請先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2024-10-15 10:08:41

紅星新聞記者:

近年來,我國成功發射了多個空間科學衛星,如“悟空”“墨子”“慧眼”等,這些科學衛星的發射對中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研究有哪些具體的推動作用?取得了什么樣的科學成果?目前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水平?謝謝。

2024-10-15 10:14:36

丁赤飚: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這個問題我想請王赤院士來回答。

2024-10-15 10:14:46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王赤: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包養網問,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社會和公眾都非常關注。

我國航天經過60多年的發展,空間科學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弱到強,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世紀初,我們實施了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科學衛星任務“雙星計劃”,初步形成了以“悟空”“墨子”等為代表的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開展了大量空間科學和應用的實驗,月球和行星探測工程實現了科學、技術、工程的融合發展。

隨著這些任務的實施,推動我國空間科學進入了創新發展的“快車道”,我國也逐步建立了空間科學的學科體系,建成了一批空間科學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建成了一批空間科學任務的總體單位,具備了實施空間科學任務雄厚的技術實力和保障能力,形成了高水平的空間科學人才隊伍,取得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成果。

當前,我國空間科學的原創成果開始呈現出多點突破的態勢。“悟空”號開展暗物質粒子探測、“墨子”號首次開展空間尺度的量子科學實驗,“慧眼”是我國首個空間X射線天文望遠鏡,“羲和”“夸父”競相逐日;嫦娥六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我國火星探測的序幕;中國空間站建成我國首個太空實驗室。

通過這些任務的實施,推動了我國科學家在暗物質粒子探測、量子力學檢驗、高能天體物理實驗、太陽“一磁兩暴”觀測、高能時域天文觀測、月球形成與演化、火星環境與地質構造、空間環境下的物質運動規律和生命活動規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學研究進展和成果,深化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標志著我國正在走近世界空間科學舞臺的中央。

然而與世界航天強國相比,我國空間科學衛星數量較少,產出的重大標志性成果還不夠多,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我們有信心、有能力迎頭趕上,在取得現有成績的基礎上,再接再厲,乘勢而上包養價格。努力實現規劃制定的“三步走”戰略目標,也就是在2027年我國空間科學將進入第一方陣,2035年重點方向躋身國際前列,2050年在重要領域國際領先,成為世界空間科學強國。謝謝。

2024-10-15 10:15:01

鳳凰衛視記者:

我關心的是深空探測領域,尤其是月球探測和行星探測這兩個領域,大家的關注度是非常高的,想問未來在這兩個方面還有哪些部署、規劃和設想?謝謝。

2024-10-15 10:17:38

丁赤飚:

謝謝,這個問題請楊小宇先生來回答。

2024-10-15 10:18:04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 楊小宇:

在月球探測方面,未來我們國家還將發射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嫦娥七號要對月球的南極環境和資源進行探測,嫦娥八號將開展月球資源就位利用的技術驗證。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會構成我們正在論證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兩者還會聯合對月球內部結構進行多物理場的綜合探測。正在論證中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持續開展科學探測研究、資源開發利用,包括一些前沿技術驗證,是多學科、多目標、大規模的科技活動。

在行星探測方面,未來我們會發射天問二號、天問三號、天問四號。天問二號對小包養留言板行星進行采樣返回,首先對小行星進行環繞綜合探測,然后采樣返回,對小行星的演化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進行研究。天問三號將進行火星采樣返回,就像月球探測一樣,對火星的環境進行探測。還將發射天問四號,對木星和木星的衛星進行研究,對木星的空間和內部結構進行探測,揭示它的奧秘。謝謝!

2024-10-15 10:18:22

新黃河客戶端記者:

我比較關注空間科學發展對社會經濟的推動作用,請問未來如何進一步促進空間科學的研究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謝謝。

2024-10-15 10:30:44

丁赤飚:

謝謝,這個問題請朱俊強院士來回答。

2024-10-15 10:30:54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局長 朱俊強:

首先感謝記者的關注和提問。空間科學就是對人類認知包養甜心網極限的一種延伸。對這種未知元素的探索,肯定會帶動各種探測手段的進步,比如對傳感器、精密的光學儀器、高性能的探測器的帶動作用能極大促進技術的進步。通過這些技術進步,為整個航天探測活動培育新技術,這也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助推生產力發展。

怎么樣把這些成果用好,真正服務于國民經濟活動?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跨學科大聯合。對這些已經拿到的成果進行深度挖掘,找到更多成果,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

第二,需要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一起合作,真正推動這些成果的應用轉化,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找到它們的落腳點。

第三,需要政策支持以及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共同形成合力,推動資本市場關注科技成果轉化。

第四,還要關注宣傳、成果推廣,整個空間科學的深度、難度還很大,要做好宣傳推廣工作,讓更多的投資者和企業了解這些成果、認識這些成果,這樣才能真正服務于社會。

最后,還要關注知識產權的保護,營造良好的成果轉移轉化包養網站環境。

總體來說,成果的推廣應用肯定依賴企業、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間的通力合作,來共同推動這些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利用。謝謝。

2024-10-15 10:31:0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嫦娥六號任務轉入科學研究階段已經有三個多月,外界也十分關心這次帶回來的月背樣品,請問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在樣品研究方面有什么進展?謝謝。

2024-10-15 10:36:47

楊小宇:

好,謝謝短期包養您的提問。6月25日,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帶回了1935.3克的背面樣品,這也是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帶回的月球樣品。目前,科學家正在對這些月球樣品進行整理,初步的物理、化學成分包養網和結構的探測已經完成。在這里也發現了大量的信息,比如說月球早期演化和月球背面火山活動的信息,也包含了記錄采樣點火山活動歷史的玄武巖,還包括來自其他區域的一些非玄武巖物質。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國家的月球樣品分發政策,開展后續研究工作。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從月球取回了1731克月壤樣品,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拿到的最年輕的月球樣品。幾年來,國家航天局向國內的131家科研機構,分發了7批、共80克的月球樣品供科學研究。國內的科學家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績,發布了上百篇高水平論文。這里也有很多很重要也很有趣的發現和成果。比如說,我們測定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玄武巖的形成年齡在20億年左右,這個發現實際上把月球巖漿活動的結束時間推遲了約8億年。進一步研究也發現,在1.2億年前月球還是有火山活包養動的。再比如,我們發現月球變冷的速度比我們原來認識的要慢得多,研究也表明,維持月球長期火山活動的并非是來自月幔中富含的克里普巖,排除了嫦娥五號著陸區月海玄武巖初始巖漿熔融熱源來自于放射性生熱元素的假說。我們還估算出包養條件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月幔源區每克巖石的水含量為1—5微克,表明玄武巖的源區非常“干”,與阿波羅樣品研究的結果相比,這是水含量最低的月幔物質,這一發現也推翻了在“月幔初期熔融時,因水含量高而熔點低,因此具有長時間巖漿活動”這一傳統理論觀點。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也發現了一種新的礦物,我們命名為“嫦娥石”,這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的礦物質。

諸如此類的成績還有很多。謝謝大家!

2024-10-15 10:37:14

總臺央視記包養網站者:

我們國家探索浩瀚包養條件宇宙,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今天這次發布規劃,對于我們加快建設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有什么重要的意義?謝謝。

2024-10-15 10:39:19

丁赤飚:

好,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想,這個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講:

第一,空間科學是航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大家都知道,航天活動從大的方面來分類,可以包括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三個方面,這三方面相互需求、相互支撐,聯系非常緊密。

這其中,空間科學是基礎、是前沿。它在探索宇宙奧秘、拓展人類認知邊界的同時,也有力帶動了空間技術的發展。這里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們對宇宙深處成像的極限探測需求,我們現在看到宇宙的深處已經達到了140億年,牽引了超高分辨率光學望遠鏡相關技術的突破,這才有了1990年發射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和2021年發射的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還有一個例子,空間科學對日地關系的研究,可以為導航應用提供精確的電離層預報,從而大幅度提高導航的精度。

第二,我國空間科學研究總體上還處在起步階段,是建設航天強國道路上必須補齊的短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致力于不斷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的全面發展。

當前,我國空間技術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領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導航、遙感衛星等為代表的空間應用蓬勃發展,在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較而言,我們空間科學衛星的數量還比較少,產出的重大標志性成果還不夠多,與世界航天強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第三,制定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有助于我國空間科學工作進一步錨定目標、統籌力量。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世界航天強國就開始制定國家層面的空間科學規劃。今天發布的規劃,是我國首個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將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依據,將有助于我國進一步統籌國內相關科研力量、凝練部署重大科技任務、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從而使我國在有基礎、有優勢的領域盡早取得世界級的重大科學成果,為拓展人類知識體系和推動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包養網慧和中國方案。謝謝。

2024-10-15包養網 10:39:29

封面新聞記者:

請問未來十年,載包養人航天部署和規劃了哪些科學任務?特別是在載人登月階段,除了將中國航天員送上月球之外,在科學研究方面還有什么具體的安排?謝謝。

2024-10-15 10:50:20

丁赤飚:

好,謝謝,這個問題請林西強先生來回答。

2024-10-15 10:50:36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 林西強:

感謝您對載人航天未來科學安排的關注。未來十年,中國空間站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空間生命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以及空間新技術這四大研究領域,我們安排了32個研究主題,準備滾動實施上千項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希望通過這些研究項目獲取重大科學發現、突破關鍵技術并不斷推進成果轉化,獲取應用效益。

我們圍繞空間天文重大前沿問題,將發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2米口徑巡天空間望遠鏡,目前已經在北京、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了相應的科學中心,部署了7個研究方向、24個研究項目,有望在宇宙學、星系科學、銀河系、太陽系天體、暫現源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科學突破。

下一步,我們還要實施載人月球探測工程。載人月球探測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彰顯大國擔當的戰略實踐。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我們就是要發揮好航天員在月面開展探測活動的獨特優勢,包養俱樂部將為我國探索地外天體提供更為廣闊的歷史機遇。我們將統籌利用首次載人登月前的飛行試驗以及載人登月的任務機會,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目前我們初步規劃了月球科學、月基科學和資源勘查利用3個領域9大方向的科學目標。

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發布恰包養網逢其時,后續我們將以這個規劃為指導,進一步聚焦關鍵核心問題,強化科學目標與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有機融合和銜接,為航天強國建設、為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包養網推薦!謝謝!

2024-10-15 10:51:02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我們知道,中國第一個空間科學衛星工程—“雙星計劃”,是一個成功的國際合作任務的案例。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請問空間科學可以具體在哪些方面、通過什么形式開展國際合作?要推動空間科學領域新發展格局,還需要一些什么樣的新舉措?謝謝。

2024-10-15 10:51:36

王赤:

謝謝記者朋友對空間科學國際合作的關注。

應該講,空間科學是航天國際合作的主渠道,和平利用外空關乎全人類的福祉,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進入21世紀,空間科學國際合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幾乎所有的旗艦型空間科學任務均包含了國際合作要素。通過國際合作,不僅能夠降低一個國家的投入和風險,而且能夠倍增科學和應用包養的產出,增進各國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誼。

我們將在空間科學任務的實施中開展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任務合作方面,既有任務間的深度合作的模式,如即將發射的中國和歐空局聯合的“微笑衛星”(SMILE)計劃,就是在全生命周期內開展全方位的合作;也有各方任務之間的相互配合、聯合觀測的方式。比如剛才記者提到的“雙星計劃”和歐空局的星簇計劃任務之間的合作,還有聯合研制或相互搭載有效載荷的方式。

在合作研究方面,將通過跨國組建優勢互補的聯合科學團隊、持續擴大科學數據的全球開放共享、大力推動科學團隊的聯合研究等舉措,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當前,在軌運行的“夸父一號”以及今年年初發射的愛因斯坦探針衛星,都分別成立了科學研究的國際團隊,開展聯合研究。

在積極牽頭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方面,我們積極參與“國際與太陽共存”“世界空間天文臺及紫外包養網比較天文”等國際大科學計劃,牽頭和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

我們將深入推動多種形式的空間科學的國際合作交流,讓空間科技的成果更好更多地造福人類。通過空間科學務實高效的國際合作,增進相互理解、形成合作共識。我們將繼續與更多的國際包養網ppt同行攜手,為探索宇宙奧秘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謝謝。

2024-10-15 10:51:47

日本經濟新聞社記者:

請問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建設以及月球資源的勘查利用有哪些具體計劃包養網?在國際合作上面有哪些考量?謝謝。

2024-10-15 10:52:02

楊小宇:

好,謝謝日本記者的提問。目前,國際月球科研站正處在一個可行性研究論證的階段,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邊建邊用的思路,我們準備分兩個階段建設這個國際月球科研站。第一階段是基本型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首先要建設功能和要素基本齊備的月基綜合包養網性科研平臺,具備我們開展常態化的科學實驗和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驗證的能力。第二階段是拓展型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建設長期無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穩定運行的一個大型月基科研平臺,具備全月面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和技術驗證能力。

目前,國際月球科研站在國際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廣泛成果,應該說還是有很多國家愿意參與我們這個計劃,包括一些國際組織。目前,我們已經和1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也準備為國際合作伙伴提供多個層級、多種形式的合作機遇。將與合作伙伴在總體任務聯合論證、國際月球科研站聯合設計、項目技術合作、總體任務規劃實施以及科學數據共享方面開展廣泛合作。謝謝。

2024-10-15 10:52:18

新華社記者:

近年來,從“神舟”到“天宮”,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能否介紹一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在推動空間科學發展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謝謝。

2024-10-15 11:04:48

林西強:

感謝您的提問。載人航天工程因為有人的直接參與,一直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最有特色的航天活動。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在立項之初,就將科學目標作為落實整個工程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們堅定樹立了“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一體規劃、同步推進。這里說的“造船”是指1992年開始的神舟飛船研制,“建站”是指我們完成的中國“天宮”空間站的建造,這兩者更多的是指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的工程目標。這里說的應用,指的是空間科學和空間技術對應的科學目標。應該說,經過30多年的實踐,我們順利實現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工程目標,同時也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成果。

在工程第一步,也就是載人航天階段,安排了當時我國規模最大、領域方向最廣的空間科學計劃,當時總共有28項實驗,這28項實驗均為國內首次開展,應該說對我國空間生命、材料等基礎研究起到了開創、奠基的作用。

第二步,在空間實驗室階段,我們又安排了50余項科學實驗,其中,空間冷原子鐘、伽馬暴偏振探測等項目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科學研究成果,引領了我國空間科學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們在空間站階段,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天宮”空間站艙內有14個科學實驗柜,5個應用載荷通用支持平臺,在艙外也配置了3個暴露裝置以及其他載荷適配器。目前我們已經在軌開展了百余項科學實驗,也通過神舟飛船6批次返回了百余項的科學樣品,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進展。例如,國內首次實現空間斑馬魚-金魚藻二元水生生態系統,這為未來探索地外星球密閉生態系統構建奠定基礎;再比如,我們首次在軌實現全光阱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制備,建成了國際上首個空間光晶格量子模擬實驗平臺,這些成果都為人類認知邁上新臺階貢獻了“中國智慧”。

總的看,空間科學的發展為保障我們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撐,而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也為我國空間科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可以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中國的空間科學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謝謝!

2024-10-15 11:05:05

科技日報記者:

明天包養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我們知道,中國科學院和“兩彈一星”關系密切,請問在我國空間科學事業發展中,中國科學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取得了哪些成就?謝謝。

2024-10-15 11:07:02

朱俊強: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關注和提問。大家對“兩彈一星”工程是耳熟能詳的。60年前的明天包養網,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日子。大家還記得,1970年的4月24日,是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的時間,尤其60年代這代人,對當年高唱的《東方紅》這一歌曲還記憶猶新。在整個東方紅一號實施過程中,中國科學院都起到了一個奠基者、開創者的作用,當時的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引領了東方紅一號的整個研制過程。從一開始,中國科學院和“兩彈一星”工程有著不解之緣,我國后來的空間科學也由中國科學院牽頭組織研究的。

在后續發展載人登月工程、月球探測和行星探測以及空間科學研究一系列計劃中,中國科學院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載人航天工程中,中國科學院是3家主要發起單位之一,主要負責應用系統。當時我記得,中國科學院有40多家單位,聯合國內1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開展了科學實驗和應用系統的工作,取得包養意思了一系列豐碩成果。

在整個探月和行星探測任務中,中國科學院應該說是最早的一批倡議者、推動者和科研任務的主要實施者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科學院主要負責科研載荷的配置和科研目標的設定等工作。當時,中國科學院有30多家科研單位全面參與了一些科研載荷的研制工作,在整個探月任務中,無論是整個探測載荷的研制,還是后來月壤的科學研究,中國科學院都取得了非常豐碩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也發出了中國聲音,尤其是在空間科學方面的中國聲音。

在本世紀初,大家都知道一個“雙星計劃”,這個“雙星計劃”也是由中國科學院發起的。當時,我們牽頭聯合國內的廣大科研工作者一起,實現了中國空間科學衛星從0到1的突破,這是中國空間科學專用衛星的元年。2011年,中國科學院發起了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主要針對一些空間科學問題發射了一系列的科學衛星,像大家熟知的“悟空”、“墨子”號、“慧眼”包養金額、夸父一號,還有愛因斯坦探針等。這一系列科學衛星所帶來的科學發現,真正在國際上喊響了中國空間科學的聲音,奠定了中國空間科學快速發展的基石。

今天發布的空間科學規劃,在探源方面探什么呢?就是探宇宙的起源、空間天氣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這些問題隨著空間科學衛星的應用以及科學研究的展開,不僅能夠回答人類很多的未知問題,同時也能給中國的科技進步帶來一個很強的促進和牽引作用,能在國際上真正唱響空間科學的中國聲音,讓中國人真正屹立在空間科學強國、航天強國之林。謝謝。

2024-10-15 11:07:14

邢慧娜:

時間關系,最后一個問題。

2024-10-15 11:07:31

路透社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中國一直在為發展中國家建造衛星、衛星組裝廠、望遠鏡等設備和基礎設施。最近美國官員稱這種項目對其他國家構成了一種安全風險,包養軟體原因是因為中國會從這些設備獲取一些數據來增強其監視空間的能力。我想問一下,中國是否像美方所說的,會從這種設備所收集的數據,增強其監視空間的能力或者擴大這種監視的范圍?第二,中國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提供太空項目的資金和技術援助的戰略目的是什么?謝謝。

2024-10-15 11:14:27

楊小宇:

好,謝謝路透社的朋友,您從媒體的角度向我們提供了關于美國對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航天合作的一些看法。這個問題跟今天的主題關系不那么密切,但是我也愿意回答。

應該說“以己度人”,應該是人之常情,這個可以理解。我想首先澄清的是,在沒有經過合作方授權的情況下,中方從來沒有今后也不會利用國際合作的機會,去從事您剛才所說的美國官員所說的那些行為。我們曾經跟發展中國家合作過,也跟發達國家合作過,中國和巴西的資源衛星合作是南南合作的一個典范,我們在跟法國的海洋星合作,也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到了設計壽命以后,我們還在延壽使用。在合作過程中,我們從合作伊始,就以協議的方式,在雙邊文件中明確規定雙方是否實施數據共享,也會按照合作協議開展約定的數據共享。實際上,通過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國際氣象組織等渠道,我們也向合作伙伴開放共享這些數據。對于沒有約定的這些數據的共享,我們會嚴格遵守協議或者合同。

我想,中國始終在堅持以和平目的開發利用外空間,也秉承著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和包容發展的原則,跟各國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讓航天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全人類。

關于你的第二個問題,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太空項目資金和技術援助的目的是什么。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想,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困境很多,我們是感同身受的,我們也是這么走過來的,我們現在也還是發展中國家。空間技術對我們克服這些生存和發展困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大家都有共識,當然門檻也會比較高一些。外層空間是人類共同的疆域,空間探索也是人類共同事業。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利用空間技術在全世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的關鍵作用,我們也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積極地支持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公平進入外空、利用外空的權利,也支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跟全球合作伙伴廣泛開展航天合作,特別是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航天技術及其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的包養網應用能力,助力他們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可持包養網ppt續發展。謝謝!

2024-10-15 11:14:46

邢慧娜:

時間關系,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里。空間科學發展的問題各方都很關注,后續大家如果有什么問題,還可以繼續和我們保持聯系。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里,感謝幾位發布人,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的參與。大家再見!

2024-10-15 11:15:16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