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村”里圓夢人——記福建武夷山大渚村第一書記王豐偉_一包養心得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新華社福州5月包養1日電 題:“圓夢村”里圓夢人——記福建武夷山大渚村第一書記王豐偉

新華社記者王成

4月29包養網日天色擦黑,閩北山村涼風習包養網單次習、燈光星星點點,鄉間小路上飄來濃濃的飯菜香。匆匆吃過晚飯,福建武夷山大渚村第一書記王豐偉快步來到65歲的村民吳邦友家。

“吳叔,白天省農科院的專家實地察看包養網了,您家的田不適合養稻萍魚,實在不好意思。”原來,村里前些日子包養跟吳邦友達成意向,在他家的10畝稻田試養稻萍魚,這種魚保守估計畝產可達百斤、每斤30余元,沒想到專家來現場一看,計劃泡湯了。急性子的王豐偉等不到第二天,連夜找吳邦友當面說明情況。

自去年包養5月8日第一次來到大渚村,34歲的王豐偉下派接近一年了,這位武夷山風景名勝區旅游管理服務中心生態園林科科長,從熱包養甜心網鬧的景區來到距離市區48公里的偏僻山村,一周平均有五六天住在村里,村部一間長期空置的辦公室成了他的宿舍。

走進這間略顯空蕩的房間,一張床和一個柜子是全部家具。“白天忙著村里的大事小情,晚上經常到村民家串門,這里也就是個棲身之所。”王豐偉輕描淡寫地說。

站在村部向外望去,一側正在建設能容納包養管道1000噸農產品的冷鏈庫,為村里120畝馬鈴薯提前備倉;另外一側,大渚村幸福院剛剛建好投入使用,閱覽室、娛樂室、小廚房一應俱全,高6米、寬8米的投影幕布,在疫情包養前已經播放了兩場電影。

“我住的條件簡陋了一些,但親歷大渚村的包養點滴變化,心里面很敞亮。”王豐偉感慨道。

戶籍人口1300多人的大渚村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發展不起像樣的產業,村里面貌“灰頭土臉”,主路兩邊舊豬欄、雜棚包養網林立,雞鴨滿地跑……這是大渚村留給王豐偉的第一印象。臺灣包養網

如今,借力被福建省圓夢村干事會確定為首批“圓夢村”試點村的東風,王包養條件豐偉正帶領村民包養網一起求索“圓夢”之路、鄉村振興之路。

“圓夢包養俱樂部,就是要圓村民追求幸福、過上好日子的夢。”王豐偉說,在圓夢村干事會的引導下,村里確定兩個近包養網dcard期目標,一是包養網激發村民致富的內生動力,二是推動“返青復民”,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包養行情回歸。

王豐偉和村“包養留言板兩委”心里清楚,“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去年以來,大渚村把高效生態循環農業作為發展方包養管道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發展林下中草藥三葉青種植,還對接福包養金額建沈佳農業科技公司發展有機蔬菜種植,首批試點種植西藍花、甘藍、花椰菜60畝、馬鈴薯120畝,預計畝均產值6000余元。

春日清包養網dcard晨微風拂面,漫步在大渚村的大路包養網小道,但見遠處青山巍巍、浮云朵朵,近看道路兩邊干凈整潔、綠化一新,從高山緩流而下的小溪水質清澈,吸引水鴨三五成群漫游覓食,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包養網躍然眼前。

走近一大片綠油油的菜地,就是面積達200畝的大渚村有機蔬菜種植基地。42歲的村民李和林大清早包養合約就下地忙活起來,一輛農用車裝滿了新鮮采摘的菜花。

“與沈佳公司簽訂的合約價格是每斤1.5元,我們自己賣到武夷山包養網的超市單價超過3元。”李和林說,他和另外7名村民去年返鄉創業,每包養網單次人投資3萬元創辦起興渚家庭農場,“看到大渚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感覺我們回來對了!”

產業發展之外,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活躍,合唱團和廣場舞隊的建立,把大渚村一潭沉靜的池水攪活了。“村里支持采購了音響、服裝,還邀請音樂老師來上課,去年9月大渚村廣場舞隊首次參加鎮里的文藝匯演,村民思想解放了,敢說敢唱也敢跳包養網評價了。”王豐偉說。

“下一包養合約步,考慮請農技專家指導村民種植有機蔬菜,提高產量;有幾個包養網自然村保留了幾十棟舊民房,想把鄉村旅游搞起來;剛跟老人協會商量,計劃給65歲以上的女大生包養俱樂部老人過集體生日……”談起“圓夢村”的明天,王豐偉眼神透亮,心里的一張工作清單早已填得滿滿當包養網當。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