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秦嶺山系東南余脈的河南省鎮平縣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包養網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鎮平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一切力量向脫貧攻堅聚焦,一切資源向脫貧攻堅傾斜。在脫貧攻堅關鍵期,縣里4個領導及縣直一把手打起背包住進村里,一樁樁解難題、一件件辦實事,使脫貧有了可持續性。2017年全年脫貧4包養502戶16148人,貧困發生率由4.99%降到3.59%。
激發內生動力
“咱既然是鎮里表彰的文明家庭,更應該帶頭吃苦耐勞早日脫貧。”家住柳泉鋪鎮新集村的劉任光自受表彰起,主動找駐村第一書記幫助找出路。如今,劉任光在遮山鎮電線桿廠工作,月收入2600多元,2017年便領到了“脫貧光榮證”。
針對部分貧困群眾脫貧信心不足,“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等問題,該縣以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抓手,專門成立了精神文明扶貧專班,定期現場觀摩、加壓鼓勁、督導講評。同時,在全縣65個重點貧困村和323個有脫貧攻堅任務的村開展“五好示范村”評選活動,在全縣登記在冊包養的貧困戶中開展“五好自強包養網戶”評選活動。如今,一股股爭當“十星級文明戶”“五包養網好自強戶”“五好示范村”的文明新風,激勵著包養貧困群眾自強不息脫貧致富。
該縣還開辦“愛心超市”,采取“積分制”辦法,圍繞貧困群眾戶容戶貌、參與公益、鄰里和睦等多個指標進行分值設定,在達到一定分值后可免費領取相應分值的物品,從而達到“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變生活、環境包養提振信心、共建美包養好鄉村”的目的。
織密社會保障網
因學、因殘、因災包養網致貧返貧以及農民罹患大病、慢性病等是鎮平縣貧困問題的主要成因之一。去年以來,鎮平縣不斷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強力實施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對大病住院建立“四道防線”,阻斷貧包養網困的代際傳遞。2017年全年解決慢性病用藥14083人,對貧困群眾實施社會保障和特殊救助;投入470包養8萬元,資助貧困學生27431人,實現貧困家庭學生就學保障資助政策全覆蓋,新建改擴建441所農村薄弱中小學校。達到企業帶貧、消費扶貧、光伏扶貧、集體經濟收益、健康扶貧、包養網保險“六個包養全覆蓋”。
去年11月,家住侯集鎮王莊村的貧困戶王明軍老人,因患病住院治療,一共花費了2萬多元。在“四道防線”的精準扶貧模式保障下,個人僅支付了1200多元。
兜底保障,切實讓貧困戶在易地搬遷、教育扶貧、社會保障等方面都得包養網到了實惠。去年以來,全縣開工建設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17個,可安置貧困人口3330人。將14579戶、34877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做到了“應扶盡扶、應保盡保包養”。
讓產業扎下根
“自從村里建起了扶貧箱包廠,再也不用到處打零工了,離家近,收入穩定,還能照顧家里。”正在箱包流水線上做工的老莊鎮涼水泉村貧困戶姜清學滿面笑容地包養說道。
該縣強力發展產業扶貧項目,引進了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項目,使這些貧困戶中的勞動力就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形成了“建一處車間、進一家企業,讓一批貧困人員脫貧”的扶貧模式。讓貧困包養群眾在家包養網門口就業,實現了“群眾贏、集體贏、企業贏、產業贏”的四贏局面。
如今,全縣每個貧困村都有自己的扶包養網貧產業,紡織服裝、玩具加工、地毯編織、艾草種植加包養工等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和集種養加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已遍布全縣91個貧困村。這些產業項目,技術含量普遍不高,只需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上崗,可復制性非常強。
電商助力脫貧
“以前香菇種出包養網來運不出去,去年縣里成立包養網了同富小康電商平臺,每天都有車包養網定時來山里收香菇。”正在往車上裝香菇的高丘鎮黑虎廟村貧困戶張振生說。
該縣財政注資與社會企業聯合成立了同富小康大數據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包養掌握全縣貧困村種養習慣,建立了同富小康電商平臺,貧困戶種植的水果、蔬菜、紅薯、土豆、香菇等土特產均可在這個平臺包養網銷售,平臺采取先期付款收購的模式,使貧困群眾的土特產品迅速變現。
“大數據打通精準扶貧‘經絡’,把電商平臺、貧困戶與消費者無縫隙銜包養網接起來,這是鎮包養平縣在包養網扶貧工作中的一種創新。”該縣縣委書記李顯慶說,運用大數據、區塊鏈分布式電商“盤活農村資源,包養鏈接城市消費”,微信選購,家門口取貨,通過先富人群消費,幫助了更多貧困戶增收獲益脫貧致富。
為了把包養“消費扶貧”模式推廣開來,該縣還與鄭州菜籃網、找菜網等平臺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與平臺公司簽約,貧困戶種養的櫻桃、無公害蔬菜、土豆、花生、金魚、烏骨雞等農特產品紛紛銷往鄭州、深圳、廣州等大中城市。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