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慘劇折射學生心一包養網站比較理困境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近日,復旦大學投毒案受害人黃洋終因多臟器衰竭,離開人世。4月19日,上海市公安局首次對外發布上海復旦大學“4·1投毒案”通告,上海警方已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向檢察機關提請逮捕犯罪嫌疑人林某。經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瑣事與黃某關系不和,心存不滿,經事先預謀,將其做實驗后剩余的劇毒有機化合物投入飲水機。沸沸揚揚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暫時告一段落。

類似的案件已發生多包養起了。

早在1991年,在美國的依阿華大學,就發生了震驚中美的盧剛殺人案。中國留學生盧剛慘忍地開槍殺人,導致5死1重傷,其中包括他眼中的競爭對手——一位中國留學生。

1994年,清華女生朱令被人兩次投以鉈毒。由于鉈中毒損傷的不包養app可逆轉性,朱令的智力、視覺、機體和語言功包養意思能嚴重受損,其生活根本無法自理。

1997年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生王小龍因認為遭受好友欺騙和背叛而包養四次投毒,使兩名男同學身受鉈毒。

1999包養年,北大光華管理學院37包養網歲博士研究生耿某深夜將同室博士生、年僅22歲的少年才俊王某用啞鈴砸死后,殘忍地推下陽臺。耿某畏罪跳樓,最終不治身亡。

2004年,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因與舍友打牌時發生口角和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矛盾,最終將舍友等4名同學殺害。

2007年,中國礦業大學的常某因與同學關系緊張,為了報復同學對他的疏遠和冷落,向3名同學的水杯中投以鉈毒,致使3名同學中毒。

校園投毒案等校園慘案已儼然成為中國高校時隱時現的一道暗傷,一次一次地被撕裂著、折磨著校園脆弱的神經,人們追問:是什么讓那些高智商青年人如此仇恨、瘋狂,如此心靈扭曲、漠視生命,既毀滅了他人,也毀滅了自己?

死者已矣,生者長痛!對于這些極端化的案例,我們不能以偏概全,過度擴大化標簽化包養網,把中國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一棍子打死,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了包養網ppt對教育的深思反思。認真反思之后采取措施來避免、減少此類悲劇的發生是對受害者最好的紀念,這也是生者的責任。

校園惡性慘案不時發生,當然有偶然的因素,但在顯性的偶然因素之下,隱藏著的是必然因素。以上七個案例都屬于典型的報復型包養網車馬費犯罪,其淺層次的原因是心理健康問題,較深層次的包養網則是人格健全問題,更深層次的則是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之下的大學包養網ppt階段,甚至是整個兒童青少年階段人文教育的荒蕪和生命教育的缺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失。

心理之困

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心理沖擊已對當代中國兒童青少年乃至青年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中小學階段,在巨大的學業壓力之下,心理問題和人格缺陷往往被學業問題掩蓋起來,只要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了。到了包養網大學階段,大包養網車馬費多數個體才真正開始步入社會,獨立地應對生活中的煩惱與挫折,心包養價格ptt理問題和人格隱患的消極影響往往開始顯現,致使大學階段成為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爆發期和高發期。

從淺層次來看,上述七個校園慘劇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的心理問題:人際交往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人是社會性動物,交往需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一項調查顯示,在12所高校的數萬名大學生中,僅四成大學生對寢室關系滿意,三成大學生對寢室矛盾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而另有三成則認為,在學校里最不開心的,就是寢室里與室友們相處時產生的矛盾包養站長。上述案例中行兇者的人際關系均處于不良狀態,如在復旦投毒案中的犯罪嫌疑人林某的人際關系明顯不佳:為生活瑣事與室友黃某關系不和,因論文寫作等原因對導師不滿,因性格有些怪異而難獲異性青睞。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往往會導致個體被群體所孤立,極有可能由此產生孤獨、憤懣、沮喪、無助等消極情緒。人也是情感性動物。人與情緒的關系,或者是主人,控制情緒,或者是奴隸,為情緒所控制。報復型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事人長期處于負面情緒控制之下而無法自拔,如北大鉈毒案中的王小龍曾作如此供述:“等我投完毒以后,我的氣一下就消了,我又有精力投入到我的科研工作中去了。”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長期為消極情緒所控制,往往會突包養網心得破其承受極限,做出常人難以理解的可怕行為。

人格之祟

從人格角度來看,這些作案者的人格不健全,主要表現為過度自我中心和人格過于偏執。自我中心,往往只顧及自己的利益、需求和感受包養網,遇到問題時,包養往往把錯誤歸咎于外部及他人,做事之前不會去認真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依阿華兇殺案中的盧剛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他人和學校,馬加爵把自己的人際關系不佳歸因于周圍同學的忽視和背后對他的非議,根本沒有反思自己孤僻的個性以及交往方式和溝通方法存在的明顯不足。過度的自我中心往往會導致極端自私,僅僅因為一些生活瑣事而觸發行兇動機。人格偏執者往往會將無意的、非惡意的行為誤解成敵意或歧視,好嫉恨別人,對他人過錯不能寬容。偏包養網執者在思維上容易怪異,在行為上容易走極端,用常人無法理解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私念而無所顧忌,無所不用其極。盧剛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對待,為了自己所謂的包養網“正義”而大開殺戒,用剝奪他人生命的方式發泄他的憤怒與不平。正是由于人格的偏執,馬加爵最終選擇殺人作為解決人際沖突的終極手段,王曉龍和常某選擇鉈毒來報復那些傷害和背叛包養他們的同學好友。

教育之失

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歸根結底源于個體的成長歷程中的教育失誤。應該反思的不只是大學,而應涵蓋個體發展的整個童年期、青少年期甚至青年期。應該反思的不只是學校教育,而應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諸多環節。在諸多教育過失之中,最值得檢討的是應試教育之下人文精神的荒蕪和生命教育的缺失。

毋庸諱言,當代中國教育中的應試傾向仍很嚴重,應試教育呈愈演愈烈之試。應試教育嚴重地擠壓了學校思想教育和家庭教育包養網的時間與空間。第一,應試教育嚴重窄化了教育內容的范圍,傳統的德智體美勞被窄化為智育,智育被窄化為知識教育,知識教育又被進一步窄化為知識的包養包養網械記憶,而心理健康的維護、健全人格的培養、人文精神的滋養和生命尊嚴的珍視往往被忽視輕視漠視。第二,包養網應試教育嚴重異化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被異化功利化為機械而冰冷的數字——成績和升學率,成績成為父母追求的唯一目標或主要目標,升學率則成為學校教育的指揮棒。第三,應試教育已經全面侵入教育的各個階段,具體體現為幼兒園小學化、小學中學化、中學大學化,導致知識教育不斷提前入侵,應試壓力不斷前移。正是應試教育對教育內容的窄化、教育目的的異化和日益提前的全面入侵,使孩子從幼兒起就承受著巨大的學業壓力,使學校和家庭無暇顧及孩子心理健康的維護、人格健全的培養,使人文精神荒蕪,生命價值得不到尊重。歸根到底,應試教育是這些悲劇發生的終極因素。

痛定思痛,亡羊補牢

治病尋根,對癥下藥,最要緊的是從這些校園悲劇中汲取教訓,避免類似的慘案再次發生,以紀念死者、撫慰生者。

第一,重視心理健康的維護和健全人格的培養。首先應該更新并樹立新的健康理念,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就將健康界定為“一種個體軀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

第二,加強人文教育和生命教育。重理輕文的傳統教育傾向、文理分科的現實做法以及應試教育對智育的過度強調均助長了人文教育的邊緣化并導致人文精神的荒蕪。早在1948年,梁思成先生在“半個人的時代”報告中指出:科技與人文分家導致了兩種畸形人的出現,一是只懂技術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二是不懂科技奢談人文的邊緣人。重視人文教育包養,就要把人文甜心寶貝包養網教育和科學教育有機融合。在人文包養網評價教育之中,應特別強調愛的教育。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言:“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的教育應該包括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目前亟須加強的還有生命教育。國內很多學者呼吁:教育因生命而發生,教育應是以生命為原點,關懷生包養俱樂部命,提升生命質量的教育。

第三,重新審視教育目的和人才觀。針對目前應試教育對教育目的異化與扭曲,我們有必要重新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1996年,包養網比較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就已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中“學會做人”被看作為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

痛定思痛,慘劇教育我們:要成才,先成人,成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成為一個具備人文精神、尊重生命價值包養行情的人。  李文道(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心理學博士)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