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扶貧報告:深層次脫貧需”久久為功”_S包養經驗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移風易俗:打一場“精神脫貧”持久戰

——四川大涼山十個彝族村“深包養層次扶貧”蹲點調查(下)

■ 半月談記者 蔣作平 葉含勇吳光于 陳地

半月談記者走訪涼山州7縣10個村子感受到,貧困是一個綜合征,除了因病、因災、因學等因素致貧返貧外,落包養后的社會風氣,也是致貧重要原因。這絕非危言聳聽。大涼山彝族包養網經歷了幾千年奴隸制社會,新中國成立后,彝族同胞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在思想觀念和社會風氣上卻有很深的歷史烙印。如今,涼山州把打造“好風氣”作為脫貧攻堅目標之一,精準發力,已初見成效。但要真正形成好風氣,仍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昭覺縣灑拉地坡鄉易地移民搬遷扶包養貧安置點建設現場, 一排排輕鋼結構房拔地而起,十分壯觀。

  一位布拖縣農村的小男孩在家門口洗腳,他的母親正在洗衣服。

大操大辦讓他們一夜致貧

善良、好客、熱情大包養方,是彝族群眾的優點。但過頭了,互相攀比,形成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風氣,不僅破壞生產力,還導致部分群眾一夜致貧,這也是扶貧攻堅路上的攔路虎。

記者在與金陽縣馬依足鄉馬依足村6戶貧困戶座談中,就發現有2戶因此致貧。

貧困戶賈巴日者今年35歲,家中有4個小孩。他說:“我身體也不好。兩個叔叔沒兒子,(按彝族習俗)也要我來養,他們過世時,我宰殺了大量牛羊,還要借債。最多時借了2萬多。”

“過去紅白事壓力大。現在政府引導,差不多減了一大半了,已節約很多了。”他高興地說。

28歲的貧困戶盧只火,已有3個小孩,但因為沒生一個男孩,所以很快還要生一個。“我是10年前結婚的,結婚要給三四萬元彩禮。那時現錢很難找,借了至少兩三萬元。”包養網

普格縣教師格乃莫沙諾告訴記者:“現在農村聘禮要二三十萬元,娶個大學生則要40萬元,農民賣牛賣羊也要給。”

  甘洛縣蘇雄鄉瓦洪村貧困戶阿木七斤說,送禮,多得很,一年要花二萬。

甘洛縣蘇雄鄉瓦洪村貧困包養網戶阿木七斤告訴記者:“問我致貧原因,就是陳規陋習,沒完沒了的趕禮,一年要花兩萬。結婚的,死人的,最少給200元,包養網有的500元,有的1000元。正兒八經的親戚,那肯定多得多。”

“在涼包養網山,一些老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家支(即家族支系,涼山彝族傳統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的力量仍然很大,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冕寧縣彝海村一位干部說。

彝族文化研究學者馬巫呷指出,彝族人熱情大方,即使自家沒有也得去借、去賒來招待客人。彝族有句諺語,大意是“即使連褲子都沒有換的,招待客人也得力爭超過他人”。

開風氣之先,昭覺縣首例喪事新辦

2016年7月29日,昭覺縣四開鄉灑瓦洛且博村洛切吾組村民,53歲的包養網阿說爾布因患癌癥去世。其妻沙馬阿呷算了一下,前來吊喪的有1200多人,怎么也得殺12頭牛、10只羊、10頭豬,大概要12萬元才能辦完喪事。

“12萬元就12萬元,再窮也得大大方方辦,不讓別人輕看說閑話。”阿說爾布的弟兄說,為了家族的面子,就是拉錢借債也包養要大辦這場喪事。

“10多天前,縣政府剛下達了‘四好’家庭創建方案,其中一條就是要求紅白事無大操大辦。”四開鄉副鄉長、灑瓦洛且博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超獲知此消息后立即上報。

為摒棄薄養厚葬這一根深蒂固的陋習,昭覺縣決定,以這場喪事為契機,在全縣開一個喪事新辦的好頭。

7月30日,由昭覺縣、鄉、村干部組成的吊喪小組,按照當地風俗前來告慰亡靈。此后,縣鄉村三級干部分頭找阿說爾布的同胞弟兄們,宣講喪事新辦,做思想工作,并逐一攻破他們先前的想法,打消他們的顧慮。

接下來幾天,按照既厲行節約又大氣風光的原則,在待客日、送客日等活動中,嚴格按喪事新辦標準幫助操辦。結果,客人都相當滿意。

比如送客禮就很簡單衛生。以前不分老少,每人發放包養6塊坨坨肉,用草繩拴起帶走。現包養網在變為1塊,用食品袋打包。

沙馬阿呷說,1200余人的喪宴風風光光辦下來,共殺了3頭牛,買了近200斤豬肉,總開銷不到4萬元,比計劃足足節省了8萬余元。加上親朋好友送的禮錢,這場喪事沒借一分錢,還有部分結余。

一位客人事后評論:“彝人薄養厚葬的習俗終于迎來改革的曙光,彝族兒女再也不用擔心舉債為親人辦喪事了。”

接下來幾個月,昭覺縣分別在四開鄉洛切吾村包養網、城北鄉谷都村、龍恩鄉塔普村開展“四好村”創建示范工作,讓一部分群眾先動起來、改起來、思想意識提升起來。目前,3個試點村“四好”家庭創建達標率已達40%左右。用回鍋肉、紅燒肉等菜品取代坨坨包養網肉,改變彝族同胞紅白事宜用餐習慣,3個試點村率先開展餐飲改革,初步計算可節約相關費用60%以上。

久久為功,補上千年課

首戰成功的昭覺縣,專題研究整治高額婚喪禮金等現象,狠剎鋪張浪費之風,并順勢在全縣實施“五項革命”,即紅白事宜革命、生活用能革命、廁所文化革命、餐飲習俗革命、個人衛生革命。

為收到實效,包養涼山州許多鄉村還出臺了包養網懲罰措施。普格縣東山鄉《村規民約》第九條規定:“喪事宰牛不超過10頭,喜事殺豬不超過15頭,鄰里之間紅白喜事禮尚往來不準超過200元。”

金陽縣熱柯覺鄉丙乙底村規定:“嚴禁亂倒垃圾,禁包養網止在公路上席地而坐、曬放糧食作物,違者罰款100元。嫁娶彩禮實行限額管理,最高不能超過6萬元。喪事宰牛一般不超過5頭,經村、鎮審批同意后也最多不超過10頭。一旦違反,將處罰1000元。”

甘洛縣制定完善全縣227個村《村規民約》,嚴格約束婚包養喪嫁娶攀比化、面子化,有效遏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

  普格縣東山鄉河東村村民家門口張貼的《村規民約》

為形成“好風氣”,涼山彝族鄉村還采包養網取更嚴厲的措施,向各種違法行為、落后風氣全面開戰。

普格縣東山鄉規定:“不準參與吸毒販毒活動。如果參與,除承擔法律包養責任外,家支頭人和理事小組要把其開除家支互助協會,不準他參與這個組的紅白事宜等。”

很多鄉村也制定了參與吸毒就開除出家支的嚴厲措施。

沒有比這個措施更嚴厲的了。彝族學者巴且日火指出,在包養網彝族習慣法中,比死刑還嚴厲的處罰就是被“開除家支”,它意味著一個人已被家庭和社會包養所遺棄包養,被遺棄者在物質和精神上均找不到皈依,他們的社會地位、社會交往、未來的婚姻選擇等都不會得到承認。

措施夠嚴了,效果也有了,但要鞏固成果,還需包養一場持久戰。

“省上提出‘住進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包養形成好風氣’,在我看來,前兩個容易實現,后兩個還任重道遠。在農村,每一項脫貧工作的推進,都會遭遇傳統與包養現代的交鋒。”這是冕寧縣彝海村村支包養書馬強的切身體會。

革除鋪張浪費觀念的同時,還要培養積累財包養網富的觀念、培養脫貧奔小康的意識。涼山州文廣新局副局長黎毅認為:“潛移默化是個長期的過程。”

半月談記者采訪注意到,一個區域內風氣的好壞,習俗的興廢,干部、黨員、家支頭人是決定性因素之一。只要他們帶頭不大操大辦,不參與類似活動,以上率下,就不僅能養成好習慣,而且能形成好風氣。

(注:包養網本文未署名來源之圖片及視頻,均來源于新華社客戶端四川頻道)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