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包養網國日報網11月1日電(包養網記者 董靜) 食包養材下鍋,按下開關,不一會兒,灶臺上便冒起騰騰熱氣。在浙江嘉興海鹽縣雪水港村,用秸稈、樹枝作包養燃料的柴灶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清潔環保的電灶。電灶靠電力驅動,既保留了農家大鍋燒飯的習慣,又減少了空氣污染。
據雪水港村黨總支書記陳余良介紹,為滿足美麗鄉村建設,推動清潔能源入村入戶,2019年雪水港村在浙江省率先實行“柴改電”,在不改變包養土灶原貌的基礎上,在灶底安裝電磁灶,包養網將以柴火加熱的包養網方式變為電磁加熱。
幾平米的農家土灶搖身一變成了清潔電灶,別小看這個“不起眼的”工程。目前雪水港村已累計推廣“柴改電”639戶,減少柴火消耗約1包養網0.15噸,碳減排18.61噸。
電灶燒飯不包養僅少了煙塵,更加綠色清潔,也讓國家包養級非物包養質文化遺產“嘉興灶頭畫”得以傳承。灶頭畫是一種與包養網灶臺緊密相關的鄉土藝術,民間藝人以灶頭為載體,用各色顏料在灶壁上繪制各種圖案,用來裝飾美化灶包養網頭,寄托美好愿望。
隨“20包養22中國有約A Da包養網te with China”國際媒體主題采訪團走進雪水港村的中國日報網外籍專家沃倫·辛格·巴特萊特認為,“柴改電”顯然是一種更環保的做法,這包養網樣的升級既減少了碳排放,又使得灶臺包養上流傳的民間藝術得以傳承,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嘗試。
雪水港村先行推廣土灶”柴改電”項目,實現減少碳排放與傳承非遺灶頭畫的雙贏,該做法入選全國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雪水港村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打造生態宜居家園的嘗試不僅局限在“柴改電包養網”。近年來,該村包養網持續優化村莊能源結構,大包養力推行分布式光伏,推包養進整村光伏項目建設。目前雪水港包養村已建成光伏包養裝機包養網容量16兆瓦,全年發電包養量約1728萬千瓦時,碳減排1.66萬噸包養。
巴西籍清華大學留學生孟泰龍用“綠色”形容他眼里的雪水港包養網村。他表示,這里的生態環境很優美,在“柴改電”等做包養法的助力下,雪水港村形成了更加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保護了這里的綠水青山。(中國包養網日報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