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楊同亮在自包養網VIP家的扶貧小菜園內勞作。
脫貧攻堅進包養入收官之年,作為沿海發達省份的山東省,如何高質量包養網心得打贏脫貧攻堅戰?
日前,山東開展了脫貧攻堅先進縣、鄉鎮、村莊的評選,昌樂縣紅河鎮作為濰坊包養網市唯一推薦的包養網典型入選,其匯報材料中這樣一段話,引起記者注意:“在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堅持把提包養app升滿意度作為工作落腳點,從貧困戶最關心、最現實的小事著手,逐點逐面攻堅克難,用更精準的‘繡花功’,交出高質量的‘脫貧賬’。”
宏大工程更需細微表達。對于貧困戶來說,除了收入上的“賬面脫貧”,往往因為病、殘、弱等自身原因,導致生活上面臨一些困難。而這些影響生活質量的“小事”,卻是決定其是否能夠真正分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紅包養利的關鍵。
紅河鎮如何用扶貧“小事”詮釋繡花功夫?如何把幫扶舉措送到貧困戶心坎上?
組建扶貧“小分隊” 甜心寶貝包養網精準幫扶“無死角”
扶貧“小事”如何精準送達?“首先要弄清楚貧困戶為哪些事情所擾,才能做到精準施策。”紅河鎮黨委書記王建書說,“我鎮成立了三級扶貧‘小分隊’,確保精準幫扶不留‘盲區’,排查整改問題不留‘死角’。”
鎮級層面,紅河抽調民政、社保、規劃、扶貧等9個業務站所骨干人員,根據政策清單組成5個專項扶貧“小分隊”,對貧困群眾落實政策、家居環境、群包養網車馬費眾滿意度等情甜心寶貝包養網況逐一梳理,列出問題臺賬,實行銷號管理。
社區層面,由幫扶責任人、村黨員干部組成“小分隊”,通過現場辦公、集中觀摩等方式,對各村的重點臺灣包養網包養網戶集中全社區力量打“殲滅戰”,實現“補短板、強弱項”。
村級層面,紅河推行“集中幫扶日”制度,在隨時幫扶的前提下,每月第一和第三個周六固定幫扶,所有幫扶責任人全部下村到戶,上包養意思午與貧困戶溝通感包養情,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及時解決問題;下午包養app同一個村的幫扶責任人與包村干部交叉互訪,互相檢查,組團式幫扶,避免“燈下黑”。
配備扶貧“小暖包” 政策落地“全留痕”
6月9日下午,走進賈家成官村貧困戶賈師亮家中,只見顯眼處貼著一個二維碼,拿起手機掃描后,貧困戶的基本信息、致貧特點、已享受到的政策、需要注意的事項等都能查到。而且,二維碼上還有一個“暖心包”,在這個包養價格ptt包里,對該貧困戶的幫扶舉措都能找到證明材料和證明人簽字。
“做到大事小事全留痕,不管誰來到這里,都能迅速了解到貧困戶所急所需和咱們的幫扶舉包養網措,當即就可以與貧困戶溝通對照,檢驗幫扶成果。”王建書說。
據了解,紅河自2018年起,就給貧困戶統一配備這種分層式扶貧“小暖包”和“小卡包”包養網。“小暖包”內放置《檔案目錄查對表》,凡是貧困包養網戶享受的政策,落實的收入,全部填寫證明包養妹材料,做到項項有支撐,件件有證明。“小卡包”內放置貧困戶社保卡、健康卡、銀行卡和各類援助卡等,讓貧困戶“一包在手,暢通無阻”。
2019年以來,紅河升級信息化管理,組織幫扶責任人將貧困戶基本情況、享受政策、幫扶情況等信息全部錄入,建立“一戶一檔”電子檔案,生成二維碼,張貼在幫扶聯系牌上,實現“一掃便知,方便高效”。
建設扶貧“小康道” 幫扶措施“更貼心”
走進貧困戶賈慶遠的小院,只見窗明幾凈、綠色滿園,一條紅磚鋪設的小道,連接大門、堂屋正門和東西倉房等地。“別看包養網心得是小道,作用卻不小,俺家從此雨天不再踩泥、晴天不再沾土,里里外外都干凈了。”賈慶遠笑言。
院內扶貧小道,村內扶貧大道,徹底改善了貧困村戶的出行條件。據紅河鎮鎮長楊海強介紹,紅河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將“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標準上升為“一安全六干凈一規范”要求,出臺了扶貧“小康道”“小水池”等舉措,幫到貧困戶心坎兒里。
圍繞改善居住環境,紅河為所有貧困戶實行住房提升整修工程,統一對家中包養留言板院墻、大門口、屋面等進行整修,實現房屋內部墻凈、頂平、燈亮,地面硬化、用電規整。對全鎮院內未硬化的409戶享受政策戶,從大門口到屋門口,用紅磚或水泥鋪設扶貧小道;對院內包養的沒有自來水水池的373戶享受政策戶,建設扶貧水樓和小水池,實現“四季有水、方便實用”。
培育扶貧“小菜園” 扶貧扶志“有抓手”
扶貧不能扶懶漢,短期包養精神面貌的改善包養網比較,才能讓貧困群包養網眾“打心眼兒包養感情”里想脫貧,求致富。今年,上皂戶村貧困戶楊同亮就改甜心寶貝包養網變了自己酗酒斗嘴不干活的毛病,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家里的“小菜園”上:“這邊是茄子西紅柿,這邊是大蔥蕓豆,自己家吃不了,就送給鄰居,鎮上也定期來收。以前,俺都是等著別人來幫咱。現在,咱也能幫別人了。”
據鎮黨委包養副書記梁其坤介紹,紅河結合“美麗庭院”創建工作,將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在貧困戶院內或其他可利用空間上扎上籬笆、種上果蔬,統一發放蔬菜和花卉種苗,由幫扶責任人與貧困戶一起,精心培育為一個個“瓜果蔬菜、生機盎然”的小康菜園。
“此舉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不僅讓貧困群眾‘有事可干’,還美化了環境,發展了庭院經濟,可謂一舉多得。”梁其坤說。同時,紅河對脫貧享受政策戶中有勞動能力的328戶546人,實行積分激勵政策,根據其主動就業、衛生保持、發展產業等情況,分別賦分,一月一評比,表現優秀的發獎品,進一步激發其內生動力。
發放扶貧“小藥箱” 兜底保障“立體化”
因病致貧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看好病”是關系貧困戶生活質量的“揪心事”。紅河現有享受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651戶,其中因病致貧的有223戶,占比34.25%。
紅河鎮盯緊這一特殊困難群體,在綜合實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政策,落實低保、五保、醫療、產業項目分紅等政策的基礎上,包養與縣包養甜心網衛健局、醫保局聯合開展送醫送藥服務,建立了縣級醫師、鎮級醫師、村級醫師“三師共管”機制。
“成立由鎮醫、村醫、計生專干等組成的45支巡診服務隊,對貧困戶個性化定制送醫送藥方案,結合每名貧困群眾的病情,上門診療,送去藥品,配發扶貧包養網VIP‘小藥箱’,變貧困戶‘被動求醫’變為‘主動送醫’,足不出戶享受到最好的診療服務。”梁其坤說。
目前,紅河鎮已簽訂送醫協議653人、送藥協議103人,完成慢性病患者送醫1785人次、送藥114人次。累計辦理慢性病297人,辦理高血壓、糖尿病“兩病”307人,為252戶貧困戶進行無障礙改造,配發輪椅、助聽器等292套。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