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寧:走出“五位一體”脫貧攻堅S包養網心得新路徑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大寧縣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總面積967平方公里,總人口6.9萬人,2016年初,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7727戶、18651人,貧困發生率貧困發生率高于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16年以來,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包養網17個貧困村成功摘帽出列,1777戶4402人實現脫貧,通過核實,2016年共出列504戶1504人,自然減少108戶173人,新增(返貧)347戶825人。脫貧攻堅取得了首戰告捷。

為什么能在一年多包養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該縣全面把握貧攻堅的正確方向,走出一條適合當地實際的“五位一體”新路徑,包養在實現“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的攻堅工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

 黨建引領促脫貧

面對脫貧攻堅這項系統工程,該縣通過整合資源、聚集力量,樹立“抓黨建、促脫貧”的理念,充分發揮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構建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新格局。

嚴格執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縣、鄉、村、第一書記四級書記一起抓,筑牢了脫貧攻堅的組織基礎,為合力攻堅、聚力脫貧提供了堅強的領導保障。落實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領導包聯鄉鎮責任制。30名縣級領導,承擔了所包鄉鎮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開展縣直機關黨委(支部)包村,黨員包戶活動。全縣共有87個包養機關黨委(支部)和80個村委結成幫扶對子,1500余名黨員干部包扶7727貧困戶。實行80名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指導脫貧攻堅工作,有力地推動了脫貧攻堅工作。出臺了脫貧攻堅責任制工作辦法、考核辦法、督查巡查工作辦法,實行了統一考核、按月巡查、半年測評、調整調回和責任追究推進機制。全縣四支各級黨組織力量共為所包村委協調解決水、電、路、產業發展,特色種植、教育、醫療等方面資金1271.1余萬元,為貧困村辦實事、好事118件,有326戶包養、1098人在這四支力量的幫扶下,退出貧困序列,實現穩定脫貧。

 

  產業支撐拓富路

農民靠什么脫貧,或者說如何培育農民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大寧縣委、縣政府在脫貧攻堅中立足優勢,抓住特色突出產業支撐,建設有機農業在蘋果產業上,圍繞國家級水果出口示范基地建設標準,投入專項扶貧資金600余萬元用于管理房、防雹網等果園配套設施建設。投入專項扶貧資金50萬元,積極開展技術人員聘請和服務隊組建工作,引導果農高標準建設有機果園;統籌整合1110萬元用于果園節水溉灌;投入扶貧切塊專項資金250萬元,建立健全蘋果市場服務體系,建設集清洗包裝儲藏于一體的蘋果出口承載企業,打通蘋果出口渠道。全縣果樹面積累計發展到12萬畝,農業人均2畝以上,去年產量達到了4480萬斤,產值達到5824萬元。2016年,全縣共有298戶872貧困人口靠蘋果產業實現了脫貧,目前,全縣6個出口示范果園已在國家質監總局注冊登記了2個,今年就可實現出口目標。設施蔬菜依托現有設施大棚包養網,大力發展有機無公害綠色蔬菜,在種植傳統品種的基礎上,引進經濟效益高、市場行情好的蔬菜和瓜果,全縣大棚蔬菜已發展到2000多座、1000余畝,預計農業人均可增收325元,有1350戶貧困戶靠大棚圓了脫貧夢。核桃產業方面,制定了核桃嫁接換優實施方案,將夏季芽接任務細化分解到各鄉鎮,精心組織實施,成立了工作組,確定每個點一名蹲點干部,一名技術負責,靠實包抓責任;通過廣泛宣傳、組織發動,激發群眾熱情,強化培訓,推廣普及嫁接技術,為核桃產業開發培養了新的技術力量,同時也使嫁接后續管理落到實處。截止8月底,已完成核桃高接換優3300余畝10.8萬余株。始終堅持把“一村一品一主體”作為產業扶貧的主要抓手,以貧困村為單元,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文化底蘊和比較優勢,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明確了目標任務,安排了工作進度,制定了包養推進措施,要求全縣貧困村在2017年底,都要確立“一村一品一主體”,達到“五有”標準;全縣落實產業扶貧項目資金3203萬元,用于建立“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密切利益聯結,將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結成命運共同體,目前,各鄉鎮的實施方案已基本完成,待批復后付諸實施。投入專項扶貧資金157萬元用于貧困戶特色農業特惠補貼,統籌整合118萬元用于特色種植,重點發展核桃干果經濟林、中藥材、小雜糧、薯類等特色農業。

光伏扶貧上。2016年,全縣投資1680萬元在21個貧困村實施了光伏電站建設工程,并于2017年6月份,全部并網發電運行,每村年可收入13-15萬元左右。為了確保該項目在增加村包養網集體經濟的同時,進一步增加深度貧困人口收入,2017年,計劃投資5920萬元計劃新建46座村級電站建設,對6個已建電站的預脫貧村分別進行補容增建200千瓦。目前,正在進行招投標。成立了大寧縣光伏扶貧管理服務中心,確定了管理維護人員,編制了《大寧縣光伏扶貧電站運行維護方案》,明確縣扶貧局、供電公司、發信局、維護人員、工作職責,建立了績效考核和獎懲機制,確保我縣村級光伏電站正常運營和后期管理維護制度化、規范化。制定了《大寧縣光伏扶貧資產收益分配管理辦法》,將村級光伏電站收益主要用于集體經濟“破零”和公共設施建設及公益事業發展,以及向65周歲以上“三無”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每年分配3000元左右收益,使貧困戶“有業可從、有企可帶、有股可入、有利可獲”。

 

   生態保障創佳績

大寧縣地處呂梁山連片特困區和呂梁山生態薄弱區,境內溝壑縱橫,荒山荒坡居多,素有“三川十垣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之稱,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作出了“高舉綠色發展旗,踐行生態富民,大力實施購買式造林”的決策包養部署,率先在曲峨鎮包養白杜村實施了1146畝購買式造林,平均每個貧困戶每天可掙到勞務費130元,該村15個貧困戶2包養2天共可獲得造林勞務費包養網43416元,人均收入2894元。今年在全縣組建了37個以貧困戶參與為主的造林專業合作社實施了5.31萬畝地購買式造林工程,造林每畝800元,實現了“一人造林、全家脫包養貧”的脫貧目包養網標,可帶動1339戶4030人實現脫貧。林地所有者和承包者還可獲得相應的林木資產,以首開購買式造林先河的白村為例,3500畝林地分別屬于該村14戶貧困戶,三年后14戶貧困戶每戶可獲得250畝林木,以不變價格,按成本計算戶均擁有20萬元的林木資產。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的新路徑,實現了一個戰場打贏兩個戰役的目標。包養網同時,他們緊緊抓住被省林業廳確定為“林業綜合改革試點縣”和“資產性收益扶貧試點縣”的機遇,大力開展資產性收益扶貧試點工作,共有2個合作社與221戶群眾簽訂入股合作協議,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30戶。在生態護林工作中,聘用生態護林員223人,每人每年獲得護林收入1萬元,可帶動223戶、669人實現脫貧。率先設立脫貧攻堅生態效益補償專項基金。從今年起,縣財政每年拿出150萬元,對全縣未納入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的生態林和達產達效前的經濟林,以每畝每年5元的標準給予生態效益補償,以鞏固造林成果、支持脫貧攻堅。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借鑒購買式造林的成功經驗,開展了購買式道路養護、小流域治理、鄉村衛生保潔,可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10戶296人實現脫貧。

購買式造林的成功實踐,得到了國家、省、市相關領導的包養首肯和認可,也得到了各級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2016年11月15日國務院汪洋副總理、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省長樓陽生先后做了批示,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農民日報、人民網、山西電視臺、山西日報、山西農民報、山西新聞網、黃河新聞網、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等多家媒體先后進行了宣傳報道,在國內形成了較大影響。購買式造林這一模式被山西省評為脫貧攻堅創新獎。

項目包養網帶動開新局

大寧縣委、縣政府樹立抓開放就是抓發展,抓項目就是促攻堅的意識。把對外開放、引進項目資金作為脫貧攻堅的第一抓手,取得了明顯成效。

該縣和山西新大象集團簽約了投資11.35億元百萬頭生豬養殖項目。項目實施后,可帶動參與發展的貧困戶脫貧致富,每個貧困戶合作年內最低收益7500元,按股金分紅,戶均可實現1—2萬元的收入。他們正在推行“一對夫婦,一棟豬舍,實現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211”養豬發展模式。現在,投資8000萬元的龍吉村種豬廠及投資4000萬元的茹古村生豬養殖廠已開工建設,全縣報各參與新大象百萬頭生豬養殖項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1401戶。現代農業花卉雙創示范園區項目總投資1.37億元,占地320畝,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營業收入5000萬元,通過務工、參與花卉種植等形式,可帶動10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同時,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在獲取租賃費的基礎上,每年將增加每畝100元作為資產性收益。目前,第一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同時還與山西鴻晉塑料膠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實施了P包養網VC手套項目。一期投資2.2億元,建設PVC一次性手套生產線24條,年產值4億元,實現利稅2600萬元。項目全部建成后,可為12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目前,三包養通一平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廠房建設。6個鄉鎮已有600多名貧困人口報名參加該廠的培訓工作。加快實施了大寧縣煤層氣液化調峰項目。該項目由山西寧揚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規劃生產能力為日處理煤層氣60萬方。項目分兩期進行,一期建設完成日處理煤層氣能力30萬方。2017年計劃投資8000萬元,建設日處理煤層包養氣30萬方的工藝裝置設備布置和配管月、與工藝裝置配套的公用工程建設和及設備安裝工程。目前,各項建設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之中。

 兜底扶貧惠民生

大寧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省、市一系列脫貧攻堅各項優惠政策,增強群眾福祉,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了貧困戶身邊。義務教育成效顯著。去年共補助在讀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殘疾兒童10.85萬元,217人次;補助義務教育階段農村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資金22.61萬元、387人次;補助普通高中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31.2萬元、312人次,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72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補助職包養網業高中階段學生12.3萬元、123人次;對二本B類以上符合條件的39名貧困大學生一次性補助5000元,為1182名貧困家庭大學生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754.46萬元。2017年,繼續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今年春季共免除在中小學教輔資料費108.89萬元。建檔立卡家庭學生資助全覆蓋。補助農村貧困家庭寄宿生304人次,補助資金17.525萬元,同時,對農村所有學生和縣城中學寄宿生生活給予補助,小學生每生每天補助8元,初中學生每生每天補助11元,補助資金64.82萬元,提高了學生的膳食標準。今年還從扶貧切塊專項資金中拿出50萬元用于貧困大學生、中職生補貼。基本醫療覆蓋全縣。在啟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和山醫一院大寧分院建設工程的同時,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我縣定點醫療機構報銷比例提高了3個百分點。在縣級醫院住院報銷比例達到75%。在鄉鎮衛生院報銷比例達到85%。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大病保險起付線由1萬元降到5千元。對全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農村人口由鄉鎮衛生院和鄉村醫生進行動態數包養網據采集,已確認399人,現在已完成制卡及縣醫院前期準備包養工作,并將實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人口就醫一站式結算,力爭年底全部取消貧困人口住院預付金。社保兜底脫貧惠及貧困戶。不斷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2016年,發包養網放農村低保2328戶,2759人,共計779.7萬元;城鄉大病救助192.7萬元;“一站式”救助79人,24.85萬元;發放五保補助金264戶,284人,118萬元;臨時救助919包養網戶,919人,38.71萬元;救災救濟112萬元。今年,縣財政繼續投入119萬元專項資金,為全縣貧困人口辦理大病68元/人,70歲以包養上的貧困戶由政府全額補貼,建設2千瓦的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70歲以下的貧困戶由政府補貼和農戶貸款相結合的方式建設,使這部分無勞動能力和勞動能力短缺的家庭實現穩定脫貧。金融扶貧力度不斷加大。按照“五位一體”金融扶貧信貸的要求。我們因戶因人施策,根據幫扶項目要求,落實好扶貧小額信貸、扶貧再貸款、風險補償金和保險扶貧等政策,提高風險補償金注入比例。用活好用好“富民貸”、“強農貸”。2016年,注入金融扶貧貸款風險補償金1052萬元,共向252戶農戶和22個企業(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7448.18萬元。今年,認真組織貧困群眾與金融機構對接,截包養網至目前,三家銀行共計發放貸款3000萬元,占省下達扶貧信貸任務4426萬元的67.8%,真正把黨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實處。

 

在大寧縣的一些典型示范村,村容村貌發生了顯著變化,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全縣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臨汾市委、市政府包養給予該縣縣“有板有眼、有模有樣、有工包養網有農、有虛有實”的高度評價,市脫貧攻堅督查組在督查反饋中,用大思維、大戰略、大手筆、大創新、大行動“五大亮點”,總結了該縣脫貧攻堅工作先進經驗。目前,大寧縣正按照摘帽18個貧困村,脫貧5000貧困人口目標,深入推進全省“八大工程二十項專項行動”,按照“6453”脫貧攻堅工作思路,通過一系列扶貧政策的落實、扶貧資金的投入和扶貧項目的實施,抓好貧困群眾的增收減支,不斷提升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與全國各族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社會。

一個個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振奮人心,一項項惠民工程溫暖心田。如今,摘貧窮之帽、奔小康之道,已成為大寧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全縣6.7萬人民正以嶄新的精神風貌,開拓創新,奮力拼搏,在建設幸福美好新大寧的征途上譜寫新篇章,創造包養網新輝煌,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