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針對“走讀式”“掛名式”幫扶,只轉轉不用心、只談談不落實等情況,多地實施扶貧(駐村)干部召回制度。對被召回的干部,情節輕微的教育培訓、“回爐再造”,嚴重的要給予組織處理。截至目前,貴州、湖北、云南等地,已有數千名干部被召回。對扶貧干部召回制度應當怎么看?出現“走讀式”“掛名式”幫扶,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樣通過干部召回來壓實責任,確保駐村扶貧制度在執行中不走樣、不變形?本報記者調查相關案例,約請專家解讀分析。
人在心不在 干事走過場
車路村第一書記召回記
本報記者 王 梅
雨過天晴,車路村村委會前的籃球場上人聲鼎沸。原來,是村里的第一書記和駐村扶貧干部請來省里的醫療專家在進行義診和健康宣傳教育,給村民送醫、送藥。
車路村位于青海海東市樂都區瞿曇鎮。村民還記得,今年初,派到他們村的第一書記和扶貧干部曾被組織部門召回,引起不小的震動。
村民從熱盼到失望
工作不力,駐村干部被召回,選派單位“一把手”被約談
村委會主任楊登奎說,車路村常住戶只有68戶,其中貧困戶33戶,2戶是五保戶。這里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人均可種植土地不足一畝,村民外出務工干的也多是體力活,掙不到大錢,脫貧任務十分艱巨包養。
“去包養網年10月18日,省上派來的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到了我們村,我心頭一熱,指望著他們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村里的會計魏包養網禮唐說。
據瞿曇鎮副鎮長李紅婷介紹,第一書記和扶貧干部到村里不久,就向鎮上提出要解決他們的做飯、電視機、廁所等問題,鎮上答應先解決做飯問題。
“我們村委會活動室電視機沒信號,做飯需要生爐子,第一書記和駐村扶貧干部都不會做飯,加上沒有廁所,他們生活上好像很不習慣。”楊登奎如實說。
李紅婷說,她和鎮黨委書記去年11月中旬包養到過車路村,發現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都不在村里,便撥打電話詢問情包養女人況,得知那位第一書記的母親生病包養條件住院,駐村干部的離崗理由則語焉不詳,二人均沒有請假。
此后的12月7日,瞿曇鎮召開座談會,安排識別貧困戶,開完會后,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直接返回西寧。車路村距離鎮子僅13公里,二人卻沒有回村落實工作。
“我們幾次打電話,明確有事離村要履行請假手續,可是始終沒有看到他們的請假條包養網評價。眼瞅著別的村扶貧工作有聲有色,而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只是偶爾去一趟村里,車路村的村民很失望。二人也表態沒有辦法幫助村里脫貧,只能靠群眾自己、靠鎮上。那位第一書記還說自己并不適合當第一書記。”李紅婷說。
基于這種情況,今年1月,瞿曇鎮向樂都區委組織部請示,提出召回車路村的第一書記及駐村扶貧干部,區委組織部隨后向上級請示,走了相關程序,兩名干部被召回。
被召回干部的選派單位負責人說:“我們接到省委組織部的召回通知后包養意思,單位內部對兩名干部做了嚴肅的批評教育,取消了他們的評優資格和績效獎勵,要甜心寶貝包養網求讓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提高認識,實現‘回爐再造’。單位‘一把手’也被省委組織部門約談和批評了。根據要求,我們認真整改,重新選派了兩名干部。”
被召回干部說難處
單位不“強”帶不來資金、項目,與當地群眾期望有差距
記者聯系到被召回的車路村前第一書記,他坦言駐村扶貧確實存在困難,加之老母親生病住院,工作實在是無心也無力。
“作為第一書記,我沒有正包養價格確履包養行情行請假報包養留言板備制度,沒有常駐村里開展工作,沒有克服生活困難,也沒有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被召回后,我做了深刻的反省,很懊惱。”那位前第一書記這樣說。被同時召回的駐村扶貧干部也說,沒有積極作為,對不起滿懷期待的村民。
此外,被召回的前第一書記坦承,駐村扶貧工作壓力很大。每個扶貧干部后面是自己的單位,而每個單位的實力強弱有別,比如交通部門或者旅游部門,他們可以給當地修路、給旅游項目,脫貧見臺灣包養網效快。“作為醫療單位,我們可以給村民送醫下鄉、講講大病保險政策,或是去醫院就診時找個床位,但沒有資金和項目,不太能夠幫助當地在短時間內脫貧致富,與老百姓的預期有距離。”
“當時鎮上領導讓填表報項目,具體到能聯系什么扶貧項目,能爭取到多少扶貧資金……我們沒有把握,也沒敢填表,導致工作沒有進展,村民不滿意。”那位駐村扶貧干部說。
樂都區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應啟臣介紹,被召回的這兩位干部思想認識上不到位,不重視駐村扶貧工作,以為時間一到就可以返回原單位;二人的能力也不足,不能給貧困戶出點子、跑路子。
“其實這兩名干部在單包養位表現還不錯,也愿意去扶貧,我們也去過村里幾次,包養網但沒有發現問題。是我們與當地黨委政府和村干部的包養溝通不夠。”選派單位負責人說,“我們選派的干部被召包養情婦回,對單位上上下下都是深刻的警醒和教訓。我們以為自己是業務單位,幫扶也就是‘應個景’,至于他們去村里到底能做什么、怎么做,都沒有多少把握。作為選派單位,我們對扶貧工作重視與落實不夠,確實是問題。”
新來的干部怎么長期包養干
挨家挨戶走訪共謀脫貧路,從小處著手,在干事中樹立信心
王德仁和許家瑋是新派到車路村的第一書記和扶貧干部包養網。村委會有三間房,分別用作會議室、儲藏室包養網和宿舍,他們兩人就擠在簡陋的小宿舍里。
“我們自帶米面、煤炭和鍋碗瓢盆,自己做飯,村里不遠處就有小菜鋪,吃飯沒有問題。”王德仁說。
今年3月8日,兩人就來到車路村,不到半年,他們在單位的支持下,修建了71個衛生廁所。“我們是做衛生防疫工作的,希望村民改變衛生習慣,預防疾病。”王德仁說。
兩人挨家挨戶走訪,征求村民意見,對接鎮上和區上的好政策,幫貧困戶出謀劃策,和大家商量怎么發展養殖業、大豆種植、鄉村旅游等。他們還打算給村委會前的場地鋪上水泥地坪,建一個像樣的文化活動廣場,讓村民在閑暇之余有地方散步、健身。“要有所作為,努力和大家一起尋找脫貧方法。”許家瑋說。
樂都區委組織部副部長任惠泉說:“車路村新去的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在村民中口碑很好。脫貧致富需要一個過程,要穩扎穩打。我們一再強調考核部門切勿急功近利,要給扶貧干部時間,讓他們在干事中樹立信心,也讓村民在變化中激發干勁。包養網但是,對于‘掛名式’‘走讀式’駐村扶貧干部,一定要及時召回、嚴肅問責。”
從被召回到評上“優秀第一書記”
劉佰武“回爐”之后
本報記者 黃 嫻
四十出頭的劉佰武是貴州興義市農業扶貧開發局的一名普通干部。去年3月,他被選派到興義市木賈街道楓塘村擔任第一書記。
剛到村里時,村干部不把劉佰武放在眼里,不搭理他。“干部下村,哪個不是屁股沒坐熱就走了?”有的村干部甚至當著他的面數落。
農村長大的劉佰武,在鄉鎮工作十多年,“三農”工作是自己的專長,面對開始時的“不待見”,他說:“能不能干點事,試試才知道。”
想著給自己“爭口氣”,劉佰武把工作一項一項理順:幫村里謀劃產業發展,幫農民解決現實所需,一待就是1年多,帶領老百姓干了許多實事,包養網站當初瞧不起他的村干部再見面時也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從不被待見到大家都認可,我當時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真的很不錯。”包養軟體今年3月,根據市農業局的統一安排,劉佰武被調整到相鄰的干溝村擔任第一書記。有了之前的駐村經驗,新崗位遇到的問題在劉佰武看包養甜心網來,都是“小兒科”,說起啥事,他總說“我有經驗”。
干溝村扶貧推進比較順利,劉佰武自我感覺越來越好,甚至有些“飄飄然”。“人一旦飄起來,就容易出問題。”興義市委組織部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正當劉包養妹佰武包養感情認為一切都順風順水時,在今年4月黔西南州全州脫貧攻堅和易地扶貧搬遷有關工作督查中,暗訪組指出了問題:干溝村“五人小組”工作開展不到位,簽到冊筆跡均為一人所寫,和幫扶單位組建了聯合黨支部,但沒有相關方案,支部組成情況不清楚,未掛牌。
劉佰武作為第一書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州委州政府發出通報,對劉佰武進行召回管理,并安排其參加州委舉辦的集中教育培訓班。
一開始,劉佰武心里有怨言:工作做得好的時候沒得到表揚,僅因為一些“小疏忽”就被召回,有些不近人情。
參加集中教育培訓后,劉佰武看法變了:“頂著過去的成績有些驕傲和浮躁,只注重大方向,忽略了小細節,但往往細節決定成敗。”
培訓結束后,劉佰武回到村里,不但沒有氣餒,干工作更有勁了。除了把產業發展這些“大事”放在心上,一些不起眼的“小情” 也逃不過他的眼睛。
干溝村包養網村民活動室旁邊的道路是孩子上下學的必經之路,今年以來雨水較多,部分路段出現了包養邊坡垮塌包養網的跡象,存在安全隱患。發現這一情況后,劉佰武主動找到木賈街道黨工委反映情況,街道黨工委馬上撥付了1萬元維修資金。劉佰武和村兩委干部帶領群眾投工投勞,對垮塌的邊坡進行了統一加固。
由于工作認真負責,劉佰武被評選為“包養女人全州優秀第一書記”。談起駐村工作,劉佰武感慨良多:“駐村工作無小事,召回既長教訓,又打預防針,確實有效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