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網紅”書記幫助貧困村成功摘帽_中國扶貧在線_國一包養網心得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楊修凱(左)鼓包養網心得勵幫助返鄉創業人包養網員建設肉牛養殖場。本報記者賴有光 攝

  原標題:不忘初心 扶貧到底  

  本報記者 楊 靜

  5月包養管道3日起,《中國婦女報》的官方微博上,接連推送了《從“包養管道白富美”到“黑富美”——駐村第一書記是這樣煉成的》《白變黑之二:感人!這雙讓人包養價格ptt心疼落淚的腳跑出了有機有情米》《白變黑之三:新平村孤兒三姐弟有了親人:“干媽”來了喜洋洋》等南寧市邕寧區百濟鎮新平村第一書記楊包養網修凱的扶貧故事,獲得500萬+的點擊量,還獲得大量點贊包養,評論區也是一片包養網贊譽。這位第一書記一下子成了“網紅”。

  就在去年8月,本報記者曾采訪楊修凱,并撰文《邕寧區“第一書記”楊修凱:躬耕“責任田” 引領“包養妹脫貧路”》。去年年底,新平村順利脫貧摘帽。如今,成了“網紅”的楊修凱,又將續寫怎樣的扶貧故事?5月5日,記者重返新平村包養女人,再訪楊修凱。

  她從“白富美”到“黑富美”

  “我以前挺白的。”楊包養故事修凱對記者強調。包養網dcard在城市長大的楊修凱,大學畢業后到市第四人民醫院當臨床醫生,后來又擔任人事科科長,她的人生一直與農村沒有交集。包養沒想到,“白富美”楊修凱在2015年10月被選派到邕寧區百濟鎮新平村擔任第一書記。

  上任第一天,村民對這個穿著高跟鞋和時髦洋裝的第一書記很“嫌棄”:“百濟鎮6個貧困村的第一書記都是男的,唯獨新平村來了個女書記。她一個女人能有多大能耐,能為我們村修好兩條路就不得了了,我們就可以給她發個優秀牌匾。”

  后來,村民發現,這個第一書記可真不簡單。換上牛仔褲、平底鞋的楊修凱竟比農村女人還能吃苦——她周末常常不回家,走遍了新平村9個自然坡的774戶,摸清全村的底子;她要來1包養故事.5畝的“責任田”,親力親為地耕種,讓包養留言板村民感受到包養她同甘共苦的誠意;她接包養意思待了一撥又一撥的考察企業,一次次的失敗但永不言棄,終于用真誠換來了公司的進駐;她來包養包養女人回奔波辦理各種手續成立合作社,一個月僅汽車油費就自掏腰包2000元;她盤活閑置地,讓農戶擴大甘蔗、水稻等種植包養網比較面積,發展養殖業增加收入;她當上了孤兒三姐弟的“干媽”,幫助他們建起了新房,給他們買生活學習用品,為他們爭取資助金……

  不知不覺間,楊修凱由“白”變“黑”,而新平村卻從“黑窮丑”變成了“白富美包養”——2016年底,新平村通過自治區脫貧驗收核驗,成功包養摘掉了貧臺灣包養網困帽。

  貧困村從“黑窮丑”到“白富美”

  楊修凱有個5歲的女兒丫丫。一次丫丫隨媽媽來村,她說:“媽媽,我包養感情真希包養網望自己是小魔仙,我把你們村變漂亮、有錢了,你就可以回家了。”

  而包養網如今,通過楊修凱的努力,真的像有一只小魔仙施了魔法,改變了新平村的舊模樣——村民收入提高了,產業發展了,基礎設施更完善了,村民的日子更幸福了。(下轉2版)

  “沒有楊書記,就沒有新平村的今天,就沒有我的今天!”在記者的走訪中,很多村民如是說。村里第一個脫貧的貧困戶劉信軒在講這句話時,熱淚盈眶。

  劉信軒全家4口人,兩個孩子在上學。過去,他家只靠種植水稻、甘蔗維生,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全家擠在15平方包養網米的舊房里。在楊修凱的幫助和引導下,他把原有的2畝水稻擴種到7畝,把甘蔗種植面積從4畝增加至8畝,養殖了300只鴨子,還到百濟鎮金香柑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包養去打散工。而劉信軒的妻子在楊包養網dcard修凱的介紹下,也到新平村中心小學食堂打工,每個月都有固定收入。擺脫了貧困的劉信軒去年建起了二層樓的新房。

  “過包養網站去,我壓根沒想過能住上這么好的新房,現在我真的太感謝楊書記了!”劉信軒激動地說。

  劉信軒的新房門口貼著一副包養對聯——“蒙黨政關懷喜進新居添吉慶賴高堂作主欣邀嘉客暢歡怡”。楊修凱說:“很多村民家門口的對聯都飽含著對黨和政府的感激,看到這些,也讓我對自己所做的充滿了責任感和自豪感,感覺值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