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 五年扶貧搬遷貧困人口100萬_一包養網心得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廣西田陽縣有個尚興村,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在老支書莫文珍的帶領下,用10年時間陸續把全村220戶1300多人,從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大山深處整體搬遷到右江河谷,在荒地上種植芒包養包養網,發展副業,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7200元,成了遠近聞名的移民新村。

“易地扶貧搬遷是幫助‘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區群眾斬斷窮根的有效途徑。”自治區主席陳武說。搬出來、富起來,是廣西脫貧攻堅的可行之路,但五年搬遷100萬人口,涉及13個市79個縣,也是其中“最硬的骨頭”。去年10月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臺灣包養網連續召開4次脫貧攻堅專題會議,各包養網級各地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打醬油的錢,也可以買醋”

從縣城開車十幾分鐘,一大片被稱之為“生態民族新城”的首期40棟公寓樓,齊刷刷地“支起”了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新城區的框架。3年前,一得知這個“民族新城”項目,來自下河村考下屯包養網的蘇興錦就向親戚借了些錢,加上政府補貼的9.6萬元,買下了這套房子。首期的“民族新城”售價為每平方米1380元,縣政府每平方米補貼400元,實際售價為每平方米980元。

怎么會有兩種補貼呢?這還得從大化縣的歷史說起。因為要開發紅水河電能,1988年大化縣成立,全區最早的扶貧搬遷也從這里開始。隨著3座水電站的建成,2012年大化在全區率先啟動“城鎮化與易地扶貧搬遷相結合”試點,新甜心花園城項目由此而生。

新城項目規劃總面積3158畝,建筑面積380萬平方米,計劃安置1.5萬戶6萬人。2013年和2014年兩次被列為全區性重大項目,但總是沒動靜。為何?沒錢、沒地。

“其實也不是沒錢、沒地,只是不能用、不給批。”大化縣常務副縣長黃碧海解釋道。先說用錢:按照現行制度,縣域發展多依靠向上申報各種項目而獲得資金支持;但為確保專款專包養網推薦用,這些隨著項目下來的錢,不能隨便包養網VIP跨項目、跨區域使用。再說用地:因為要調整規劃,就得逐級上報審批,“我們算過,這個項目即使所有條件都具備,正常程序走下來也要215天。”

散落于各個項目的錢,要提高使用效益,就要整合;正常程序下反反復復審批,要提高程序效率,就要簡化,但這都不是一個縣能解決的。

創新,就是在無路中找路;改革,總要在擔當中突破。2014年2月,掛點新城項目的自治區領導在多次考察后作出批示:“打醬油的錢,也可以買醋。”1包養網0年前從福建來廣西投資房地產包養網的蔡旭榮,對這句話的印包養軟體象尤其深刻。

觀念更包養網單次新了,政策也到位了。2015年,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下達到廣西。廣西將此細化為根據全區不同區域,分別給予易地扶貧搬遷戶每人包養網1.9萬元、2.1萬元、2.4萬元的補貼。縣里所有建設項目的“醬油錢”,可以用來買扶貧搬遷這瓶“醋”,“民族新城”項目終于靠改革包養闖出了新路。

20臺灣包養網16年7月,自治包養網區政府出臺80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資金范圍為國家級20類、自治區22類。通過整合,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與此同時,廣西還組建了廣西農投集團作為省級投融資主體,有易地搬遷任務的79個縣也都成立了各自的項目公司。“不僅能買醋,希望還能再買米。”大化縣委書記楊龍文期待更多……

“賣出雞和鴨,培育新產業”

有道難題在百色市田東縣祥周鎮民安村村主任蒙紹斌腦子里轉了好久:民安村地處石漠化山區,自從搬到“福民新村”后,頭等大事就是得給村民找包養一個月價錢個“新營生”。可村里、鎮里沒什么產業,最后,老支書提醒了他:老祖宗不是還傳下來過包養一個月價錢養牛嗎?于是,依靠著掛鉤單位贊助來的30萬元,蒙紹斌和其他15戶養起了牛。

祥周鎮到今年已經搬出來341戶1359人,想養牛的也越來越多,可贊助來的錢畢竟有限,蒙紹斌又“沒招”了。好在田東縣是“有招”的——2008年,田東成為廣西唯一的全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縣——找錢、用錢,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機制。此前,全縣已對8.8萬農戶進行了信用評級、成立助農擔保服務公司、刷卡就能在村包養金額中直接領取貸款。易地扶貧搬遷開始后,不僅比其他地區新增了一項“新建或購買住房、不超過10萬元、3年內全額貼息貸款”,而且還為全縣建檔立卡的1.2萬授信貧困戶,預備了每戶5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計劃。

2015年,蒙紹斌的養牛事業“升級”了,“祥周農民養牛合作社”正式成立,實行“合股共養、集中管理、按戶分紅”方式。養殖者擴大到68戶,僅去年就賣出了20多頭牛,憑此脫貧了15戶。

“增收的路子千萬條,產業扶貧是第一條”。自治區扶貧辦主任蔣家柏對這句話的解讀就是:要把扶貧小額信貸當作突破口。在今年6月的全區脫貧摘帽推進大會上,廣西包養網心得提出要在今年完成今明兩年300億元以上貸款發放。

不僅是“有錢發”,還包養網得“會花錢”。按照田東縣的改革探索,把從中央到縣四級補助資金折股量化后直接補助給龍頭企業、經濟能人、合作社,讓易地搬遷貧困戶增加一塊資產性收益。目前,田東縣累計成立各種涉農產業合作社355個,位居百色市第一位;53個貧困村中的每個貧困戶,都至少得到一個合作社或一個種養大戶或一家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

崇左市龍州縣水口鎮水口居委會主任農小強用的也是這個招數。水口緊鄰越南,為扶持邊民發展邊貿,政策允許當地0—3公里內邊民憑邊民證每天每人享受8000元以內免稅邊貿。2015年9月,農小強組織成立“水包養俱樂部口邊民互助組”,把3000多人以屯為單位分成95個小組,包養進行了專業分工,一支農產品“邊貿大軍”迅速成形。

“賣出雞和鴨,培育新產業。”這是田包養網陽縣代縣長黃國哲的更大設想。在此輪易地扶貧搬遷中,田陽縣不僅要解決本縣3萬多貧困人口安置問題,還要承接隔壁凌云縣1萬人的易地搬遷。

用資源換資本,用資本建資產。田陽縣的最大資源就是毗鄰百色市,借此優勢,田陽出土地、百色出項目,全縣形成了建材工業區、鋁產業示范園、農業科技園和農民創業園“一區三園”的產業格局。同時,引入民間資本,總投資35億元興建了總占地1500畝的田州古城文化園,一期500畝已建成。“經測算,如果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產業、文化產業園這3個項目進一步推進,至少還能夠提供4萬多個用工崗位。”黃國哲說。

“干包養網部脫層皮,群眾脫掉貧”

涉及13個地市79個縣包養金額(市、區),5年搬遷100萬人,還要前期搬得出、后續有發展。無論怎么看,這題都很難。

成非常之業必行非常之舉。為了確保如期保質地完成,廣西出臺了三項落實制度:一是通報。定期通報各市、縣完成易地扶貧搬遷進度情況。表揚類,文件為紅頭;批評類,文件為黑色。二是督查。由自治區扶貧包養網評價開發領導小組抽調若干包養網ppt人員組成暗訪組,每天不打招呼、不找干部,直接進村進戶,隨機抽查。三是協調。每周四定時接收各地匯報,內容為“必需區級才能協調解決之問題”。至7月底,全區已通報3次、協調解決問題40多個。

“只有干部脫長期包養層皮,群眾才能脫包養掉貧。”楊龍文上任才數月,已將這一觀念烙刻到全縣每名干部腦海中。大化縣80后瑤族女干部唐艷,今年初被從縣城附近的六也鄉,調到偏遠艱苦的雅龍鄉任黨委書記。為了工作,唐艷把母親和女兒包養一起帶到鄉下。說到不滿周歲的女兒,唐艷說:“將來把我這段經歷,當作教育她的資本。”

不僅要肯“脫皮”,還得敢“扛雷”。田陽縣洪坡鎮雙達村覃志明當了15年村支書,也受了15年的苦和累。地處喀斯特地區,“引水水漏光,存糧鼠吃光”,全村296戶守著539畝地,年年吃不飽。村里的年輕人基本上跑光了。“要能走,我就帶著大伙一起走。”老覃發誓……

2013年,機會來了。靠近縣城的田州鎮鳳馬村村支書張建新告訴覃志明,他包養管道們村正在搞新農村建設,空出一片58畝地,“你愿不愿意全搬到我們這來?”兩人各自回村一商量,以每畝12萬元成交了。在當時,這種私下變更規劃的事,可是件違規之舉。“大不了拿我一個人問責。”老覃這一豁,帶動周邊4個村,也都采取了這種“自我易地搬遷”。田陽縣委、縣政府并沒有“一棍子打死”,因勢利導,反過來一方面調動國土、建設等部門幫這幾個村重新規劃、合理設計;另一方面又主動向上協調申請報批。如今,這種方式已在田陽縣解決5000多人的易地搬遷。

從廣東佛山創業回來、如今落戶在大化縣“農民工創業園”的黃蘭玉,在家鄉投資辦起了玉華制衣廠,用工達到100多人。“縣里給我免除租金、免費培訓、優惠稅費,如果能再敞開更大的政策之門、促成更多配套企業回來,易地搬遷出來的豐富勞動力,就會從最大的劣勢,變成我們未來發展的最大優勢。”現階段,大化農民工創業園已引進、培育小微企業25家。7月18日,自治區發改委公布2016年全區投資計劃,4900億元總投資中將計劃引入1260億元民資,參與728個重大項目。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