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疆走來 在內地成長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武漢求學路甜心寶貝S包養網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包養網日,江城武漢這座擁有100多萬在校大學生的教育名城迎來開學季。

武漢大學老包養師達爾漢·毛肯不久前從新疆阿勒泰市返包養回武漢。作為一包養網名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這個暑假他在家鄉新疆先后去到6名學生的家中進行家訪。

為了歡迎達爾漢·毛肯老師,遙感學院的大三學生德麗達·巴合提別克與父親早早地備好一桌餐食:手抓肉、奶疙瘩、油馓子……地道的家常美味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包養距離。

“當面從老師口中聽到孩子在武漢的學習情況,讓我對孩子的大學生活有了更加具體的認識。作為家長真心希望能多與老師坐一坐、談談心,全面了解孩子的困惑,共同找到解決方法。”德麗達·巴合提別克的父親倍感欣慰。

記者從武漢大學了解到,學校現有7名少數包養民族專包養網職輔導員,包括維包養吾爾族4人、包養網哈薩克族3人。今年暑假,7名輔導員遠赴新疆烏魯木齊、阿勒泰、博樂等地,加以線上形式,對近20名學生進行了家訪。

連續4年來,每逢寒暑假包養,武漢大學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都會開展少數民族學生家訪活動。

武漢大學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阿依古麗·哈斯木告包養訴記者,家訪中,輔導員詳細介紹學生的專業課程、職業方向,還與家長暢聊家庭教育方法,搭建家校協同育包養人橋梁。

阿依古麗·哈斯木曾是武漢大學招收的第三批少數民族骨干計劃研究生。200包養0年,她滿懷憧憬來到內包養網地讀高中,遠離家鄉和父母,16歲的她一度難以適應內地的學習節奏和生活方式。

“在開放的校園文化中,我逐漸調整心態,積極參加校園實踐活動,包養網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斷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也變得更開朗、更自信包養網。”阿依古麗·哈斯木說。

為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全面發展,武漢大學還將5000余名少數民族學生與內地學生混合編班包養網、住宿,鼓勵不同民族背景的學生充分交流。

“雖然屬于不同民族,但性格相似,興趣愛好都是一樣的。”“每次回到武漢,就像回到家一樣。”……在與少數民族學生交流中,他們的臉龐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正值新生開學季,武漢大學門口車水馬龍。剛剛結束包養暑期實習的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大四維吾爾族學生衣力亞爾·依馬木艾山,立即投入到包養志愿者迎新隊伍,為新生提行李、發材料,介紹入學事項。

身材挺拔、相貌包養網俊朗的衣力亞爾·依馬木艾山在武漢大學小有名氣。他喜歡交朋友,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見識得更多包養網、經歷得更多,就越能感受到團隊的力量,這將使我畢包養生受益。”衣力亞爾·依馬木艾山說。

由于路途遙遠,不少新疆學生選擇暑期留在武漢“充電”,低年級的學生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高年級的學生則備考研究生或實習。

武漢大學第二臨床學院哈薩克族學生德麗達·艾德拜克一直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實習,難得的實習機會令她更堅定了從醫的信念。“我希望在醫學方面繼續學習和研究,等到學有所成時把自己所學帶回家鄉,讓更多人受益。”她說。

泰康醫學院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卡德爾江·包養網包養爾班欣慰地說,“武漢大學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包養良好的成長平臺,在豐富包養網、開放的校園環境里,少數民族學生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往什么方向發展。”

“大學教育的意義是培養對社會、國家有用的優秀人才。”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屈文謙說,“在教育發展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從邊疆走來包養網,不包養網斷成包養網長,這又將會鼓勵、帶動更多的家鄉少年包養,在服務國家發展中反哺振興邊疆,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記者喻珮、田中全)新華社武漢電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