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智雙扶”促景頗山鄉脫貧_中S包養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新華社昆明6月26日電 題:“志智雙扶”促景頗山鄉脫貧

新華社記者伍曉包養陽、楊靜、龐明廣

云南芒市西山鄉全鄉1.2萬余人,景頗族人口占92.8%,人均有耕地5畝、林地17畝,資源稟賦可謂良好。但由于社會發育遲緩、長期偏僻閉塞,西山鄉發展滯后,2014年貧困發生率還有23%。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在精準扶貧中,當地黨委政府推進“志智雙扶”,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引領提升鄉風文明,精準施策解決素質型貧困問題。目前,西山鄉貧困發生率已降至5.8%。

激發內生動力,培育特色產業

西山鄉毛講村的景頗族老人目勒跑,曾經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和老伴長期患病,兩個兒子也不爭氣,一家人靠種地為生,生活困窘。

2014年,扶包養網貧隊員來到他家,講解扶貧政策、了解發展意向。他的兩個兒子是壯勞力,但缺乏技能。扶貧隊員把他兒子帶去參加技能培訓,并對接到浙江打工。老兩口則在家搞養殖,如今養了7頭肉牛、16頭生豬。

2017年,目勒跑一家脫了貧,生活變得越來越好。“黨的扶貧政策好,我們也要自立自強。”曾經郁郁寡歡的老人,臉上露出了燦包養爛的笑容包養

景頗族聚居包養網的西山包養網鄉,光熱水土條件優越,但過去社會發育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初期,這里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以前日子苦啊,連鹽巴都沒得吃。”88包養網歲的景頗族老人董木三說,新中國成立后,解放軍教村民開墾水田、用牛耕田,生產生活水平漸有起色。

脫貧攻堅戰中,當地黨委政府立足資源優勢,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包養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目前,西山鄉甘蔗種植已發展到3萬余畝,百香包養果、澳洲堅果等新產業快速興起。2018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240元。

營盤村芒良組的董跑臘是個“大忙人”。他在當地糖廠打工,每個月包養網固定收入有3200多元,家里種了12畝甘蔗,承包了一片沙灘開發鄉村旅游,還跟人合伙養竹鼠。“白包養天糖廠上包養網班,晚上去竹鼠基地幫忙,家里的甘蔗只能雇人砍了。”他說,“思路開闊了,口袋也就鼓了起包養網來。”

重視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包養傳遞包養

課間鈴聲響起,西山鄉營盤民族小學的300余名學生伴隨著激昂、歡快的旋律,學生在操場上跳起了景頗族舞蹈——目瑙縱歌。

營盤民族小學有9個民族的學生,其中景頗族占85%。為傳承景頗族傳統文化,學校采用雙語雙文教學,民族舞蹈成為學校的課間操。

“我們這里沒有輟學的,家長們都積極送孩子上學。”校長楊安甲說。

“教育能讓我們的孩子走得更遠。”營盤民族小學英語老師石勒干包養說。他在鄉鎮從事教育工作31年了,教過的學生超過千人。他希望學生們能走出去,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包養網,并把本民族的文化帶出去。

近年來包養,芒市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加大本地培養力度的同包養時,還將部分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送到東部職校培養,實現從學校到包養網企業的無縫對接。

移風易俗,提升鄉風文明

對景頗族群眾而言包養網包養網紅白事、入新房都是家里的大事。以前辦酒,8個或1包養0個菜品,米酒、啤酒、飲料、香煙是宴席“標配”。“誰家要是少了,就會被大家看不起。”西山鄉營盤村帕軟組的小組長雷勒弄說。

精準扶貧以來,這樣的“標配”不包養網見了。今年5月,目畢栽的小女兒出嫁,桌上就只有6個菜,香煙、酒類都不上桌。“這次辦酒只花了1萬多塊,跟前幾年行情比,節省了至少一半。”目畢栽說。

過去,景頗族群眾雖包養然貧困,但在“煮酒”“婚喪”等方面花費不少。新中國成立前,景頗族群眾每年用于“獻鬼”等支出最高超過總收入的50%。

近年包養網來,西山鄉景頗學會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對進新房、紅白事宴請人數、菜包養品數量等做出包養網詳細規定,引導群眾移風包養易俗。

“移風易俗讓包養網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芒市扶貧辦主任楊善斌說,通過提倡農村節儉辦紅白事,引導群眾改變陳規陋習,把精力和資金等用于發展生產、改善生活上,貧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的愿望更加強烈。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