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貧包養網困人口全部脫貧,為包養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包養目標任務作出了關鍵性貢獻,無數人的命包養網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本版今起包養推出系列文章,和讀者一起記錄小康故事,包養網共享時代篇章。
命是自己的,運卻和整個國家相關聯。歷史的洪流滾起,即便微如沙粒,也能奔騰入海,也能匯成史詩
在寧夏西海固的包養網大山里,有一個小村莊叫黑眼灣,這是我的家鄉。小時候,我經常騎著我們家的白驢行包養走在溝溝峁峁上,看著遠處綿延不絕的群山,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去山外面看看。那時,能看到的除了山還是山,日子枯燥得沒有一絲波瀾。每天早晨爬過大咀山、蹚過包養一條河、再穿過一個村莊到達學校時,那里的人才起床,而我已經在路上走了一個半小時。
學會識字后,從書里看見了山外的大千世界,心也跟著遨游九天,看書成了我看外面世界的一種方式。然而,這樣的日子也在我16歲的時候結束了。原因是家人從早忙到包養晚,從年初忙到年尾,也只比別人家多產幾斤糧,仍然吃不飽肚子,沒有多包養余的錢供我上學。看著年包養邁的父母、貧瘠的土地,我一次次問自己,出路在哪里?沒有答案,我以為我的命運也包養網終止在了我的父輩們生活的這座大山里。
命運的巨變,有時候會猝然而至。有一天,鄉政府通知移民搬遷,說是搬到有黃河水的地方去,再也不用看包養天吃飯,再也不用翻山越嶺過河了。大家說了一聲“走”,對黑眼灣沒有半點留戀。原先的戈壁和包養黃河本沒有關聯,但是因為扶貧的揚黃灌溉工程,硬生生把戈壁變成了綠洲,讓像我一樣在山里生包養網活的人吃上了黃河包養水。
新的地方總是需要人去建設,總是需包養網要時間讓它變好。大山里的苦一眼望不到頭,包養網而新家里的累只是一時的。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過去,這個叫紅寺堡的地方跟著國家的發展步伐,脫貧摘帽了。這里有聞名遐邇的灘羊肉和黃牛養殖基地,有品質上乘的葡萄酒和黃花菜。大家的日子好了,兜包養里有錢了。曾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的父親,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買電動車、買手機,嘗試新鮮事物,活出了他想要的樣子。更重要的包養是,這里走出的第一批大學生已經畢業,又重新參與到紅寺堡的建設中來。更令人歡喜的是,那些年幼的孩子,再也不用擔心上不起學。
我們經常在說命運包養網,但我覺得,命是自己的,運卻和整個國家相關聯。從黑眼包養網灣到紅寺堡,20年間,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我因為堅持寫作,也從黃土地走進了人民大會堂,成為全國人大代表。有人說我的故事是傳奇,但我知道,哪里有什么傳奇,是移民搬遷讓我走出大山,是時代讓我實現包養了夢想。在紅寺堡有這樣一句話:“共產黨好,黃河水甜”。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所有移民區群眾發自內心的感謝。
西海包養網固因移民搬遷而找到出路的人,在紅寺堡有23萬,我只是其中之一。事實上,偉大時代中的每個人都有找到出路的無限可能。在過去,生活曾讓我覺得自己如同西海固的一粒沙,沒有人知道你的一生發生了什么。黑眼灣以所有人全部遷走而翻過舊頁,紅寺堡以千萬人的遷入而開啟了新的篇章。我們把包養網過去的村子還給包養網自然,把自己交付給未來。我始終相信包養:歷史的洪流滾起,即便微如沙粒,也能奔騰入海,也能匯成史詩。
(作者為全國人大代表、農民作家)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