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衛視的扶貧節目《我們在行動》(第三季)中,童謠包養網 、李宗翰身穿彝繡服飾為推介會助力。資料圖片
東方衛視的《我們在行動》(第四季)中陳蓉包養 、張藝興走訪翁丁村茶社。資料圖片
中央電視臺的《決不掉隊》《扶貧周記》、東方衛視的《我們在行動包養 》、河南衛視的包養 《脫貧大決戰》、廣西衛視的《第一書記》、海南衛視的《脫貧致富電視夜包養 包養網 校包養 》……近年來,各種扶貧類電視節目紛紛涌現,為電視熒屏增添了一抹亮色,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輕騎兵”——
若干年后,當人們回望今天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時,電視媒體留下的那些影像,注定會成為珍貴的歷史記憶。畫面切換間,人們需要銘記的,除了包養 電視記錄者的角色,還應該有參與者的包養網 身份。過去幾年,很多電視節目深度參與脫貧攻堅戰,在不同的場景中扮演著扶貧故事講述者、扶貧政策“翻譯官”、扶貧資源“連接器”的包養網 角色包養網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用攝像機寫下了屬于自己的詩行。
做好扶貧政策的“翻譯官”
貧窮不僅會限制人的想象力,也會限制人的認知力和理解力。
位包養于燕山北麓的河北豐寧是國家級貧困縣。該縣的十七道溝村,隱藏在大山深處包養網 ,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民們曾經居住包養 在破舊的房包養網 子中,幾十年如一日地忍受著貧困的煎熬。
這里曾是扶貧政策無法到達的“最后一公里”。就拿土地流轉來說,不少村民對于把祖祖輩輩視為命根子的土地流轉給企業和種糧大戶總是不放心。“萬一企業經營失敗了怎么辦?”“萬一人家將來不愿意把土地交還給我怎么辦?”“土地租出去,萬一遇上歉年糧食不夠吃了怎包養網么辦?”……徘徊在村民心頭的那么多個“萬一”包養 ,反映出鄉親們對國家的政策不了解。
要治窮病,先治“心病”。東方衛視《我們在行動》節目組帶著演員王寶強、郭碧婷和企業家潘石屹等名人走進十七道溝村,他們所做的,不是給貧困群眾送點糧、油、米、面,而是耐心地為他們宣講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勸說他們加入村民合作社,通過包養 土地流轉和分紅的形式發展養豬場。
看到平時只能在電視上見到的名人出現在村里,并親自為大伙兒的脫貧致富出謀劃策,村民們的臉上漾滿了笑容。
就這樣,《我們在行動》利用包養網 名人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為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進行了成功的“翻譯”,化解了群眾心頭的疑慮,幫助當地搞起了跑山黑豬養殖,還幫他們打造了一個極具鄉土特色的跑山黑豬旅游文化節。節目播出后,當地的跑山黑豬肉銷售額達220多萬元,數十個加入了合作社、投身黑豬養殖的貧困戶迅速脫貧。不僅如此,很多十七道溝村在外打包養網 工的年輕人被節目中展現的黑豬養包養網 殖業吸引,紛紛回鄉參與黑豬包養 養殖,形成包養網 了本土人才回流的好現象包養網 。
目前,利用名人來助力扶貧已成為包養 扶貧類電視節目的“標準動作”。《決不掉隊》中,劉媛媛、黃薇、韓磊等社會知名人士相繼成為節目的體驗嘉賓,實地體驗貧困,為幫助貧困戶脫貧奔走呼吁。《脫貧大決戰》中,知名主持人阿丘擔任脫貧觀察員,還邀請了海霞、剛強、水均益、鄧亞萍、任魯豫等觀眾耳熟能詳的名人擔任“特約記者”。名人和脫貧掛起了鉤,“特約記者”和農村連上了線,名人形象的情境置換帶來巨大的陌生化效果,產生了諸多的“不確包養網 定性”,從而擴大了貧困地區的知名包養網 度,也為節目吸引觀眾創造了條件。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