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是懸崖,腳下小路只有40厘米寬,老戴臉色蒼白,雙腿開始發抖。在前后兩人攙扶下,他背貼峭壁,戰戰兢兢,挪著走過。
“掉下去就沒命了,從來沒走過這樣的包養站長山路,真的害怕了。”說起去年8月家訪山區包養網貧困生的場景,老戴有點不好意思。
老戴叫戴世法,是溫州的一位企業家,捐助貧困大學生整整20年了。
今年8月中旬,他又去了貴州銅仁山區。按照去年要求,銅仁總工會副主席劉昌龍早早就派包養工會干部下去走訪,實地考察,包養網車馬費資料匯集后發給老戴。老戴請老沈把關,審核貧困生材料,之后他挨個打電話詢問情況。
老沈叫沈一功,去年剛從團江蘇省委退休,專職做希望工程17年,經驗豐富。他熟悉老戴的要求。資料傳了3次,有近30人,最終確定15人。
老戴要求很嚴,只資助單親家庭、因病致貧且考上一本的貧包養情婦困學生完成大學四年學業。
進了學生家,老戴先到房間挨個轉一圈,拉開櫥柜、揭開鍋蓋看看,坐下后,就問貧困生一句話:“如果別人問起來,你愿不愿講有人資助你上大學?”
聽到“愿意”兩個字,老戴就不說話包養了。
老沈把一張紙交給貧困生,“這是戴叔叔,是他資助你上學的,把這張紙保存好,上面有我和他的聯系方式,期末后把成績單蓋上院系公章寄給他,逢年過節給他發個短信,下年開學他會準時把學費、住宿費打給你。”包養網
那邊,老沈還在忙活,這邊,老戴就催著工會工作人員姚應俊掏錢,按照錄取通知書上的學費、住宿費標準資助。
前后十幾分鐘,轉身去下一家。
老戴在車上向隨行人員解釋說,如果一個大學生不愿別人知道有人資助他,他就不懂得感恩社會,這樣的人不值得資助。
早上8點出發,晚上8點回賓館,中午吃飯40分鐘。
老戴怕走山路,坐在車上,右手緊緊拉著上方的把手,神情緊張,但路上一個勁兒地催,“快點,快點,再跑一家。”劉昌龍則一個勁兒地囑咐,安全第一,包養女人山路不好開夜車,天黑之前必須回賓館。
老戴是瞞著家人出來的,尋訪途中,公司來了電話,說有很要緊的事讓他回去處理。老戴準備提前回去。
第二天,打了一連串電話,他笑呵呵地跟劉昌龍說,那邊事解決了,不著急了,繼續走。
按照規劃好的路線,3天要跑5個縣區十幾個村。
小偉,考上包養哈爾濱工業大學。兄弟3人,爺爺生病欠下一筆債務,僅靠父母打工度日;小文考上貴州大學包養合約,父親去世。母親撿廢品供她讀書;小明考上鄭州大學。父母都有病在身,是村里低保戶……
在松桃縣,小楊一家3口擠在40平方米的危房中。老戴看了直搖頭,跟劉昌龍說,想辦法給他們搬個地方吧,這地包養網方很危險。
老戴是個直性子,如果看到實際情況與資料不相符,轉身就走。留下包養劉昌龍很尷尬,趕緊安慰家長、孩子說,工會的“金秋助學”項目會資助他們。
在德江縣,回訪了3個去年資助的學生,約在德江縣總工會見面。老戴囑咐他們,假期不要待在家里,要出去打工,幫家人分憂,有困難可以跟他講,如果考研還會繼續資助。包養
一路走下來,老戴表情沉重。劉昌龍介紹說,銅仁10個區縣有7個國家級貧困縣,農民種地只夠口糧,都靠外出打工賺錢。
老戴是苦孩子出身,小時候家里是五保戶,長大了開工廠做生意,日子好了,喜歡和老板們一起打麻將,后來覺得沒意思,尋思著想做點事,包養一個月價錢正好看到電視臺播報貧困生上大學的事。
1997年,他開始在溫州老家捐助貧困大學生。后來,他到江蘇揚中市辦企業,開始資助蘇北貧困生,之后又逐步擴大到安徽、新包養疆、貴州。資助對象都是老沈通過希望工程辦公室找的。
2012年,老戴通過貴州省青基會資助了6名大學生,但沒去實地考察,他包養網比較一直覺得很遺憾。
“一定資助最困難、最需要的小孩,實地看看心里才踏實。”老戴很認真,哪怕生意再忙,他都擠出時間去家訪,曾經乘包養網VIP車從溫州到皖南山區家訪,連夜返回,行程1500公里。
銅包養網仁是去年開始的,老沈找到了在青基會工作時認識的張雨梅,張雨梅又把這事拜托給劉昌龍,劉昌龍又拜托各區縣工會負責人找貧困大學生,團銅仁市委也幫著找了3名貧困生。
“去包養網年包養網是個人行為,今年戴總又打來電話,很感動,我向領導匯報后,把資助活動上升為組織行為了。”劉昌龍說。
一路上,老戴很客氣,不停地說麻煩大家了,跟他一包養起受苦了。老戴一直以個人名義捐助困難學子,不免稅,不求回報,只求心安。他說:“每年到時間了錢沒送出去心里包養網心得就難受,著急。包養網”
到底資助了多少人,捐包養甜心網了多少錢?老戴沒有準確數字,包養網心得只記得每年大概要捐出去五六十萬元。老沈盤算了一下,經他手的資助對象,每年新增一二十個,10年下來已將近200人了。老戴還通過其他渠包養故事道資助過不少人。
讓戴世法自豪的是,他資助的好幾個學生考上臺灣包養網了博士、碩士,有好幾個主動提出不再需要資助,讓他資助其他更需要的孩子。有一個女孩畢業后嫁給一位臺灣人,結婚時請他去坐了上席,“那些臺灣老包養網車馬費板們都坐包養網在我下面”,老戴覺得很有面子。包養故事
在大山里顛簸了4天,坐車跑了1200公里,爬了無數的坡,轉了無數的彎,尋訪了15位貧困生,確定了13個資助對象,回訪了6人。
尋訪結束后,盡管很勞累,但老戴很開心,爽氣地揮揮手對劉昌龍說,“明年擴大規模,總數擴大到100個。”
劉昌龍算了一下,這兩年總共25個,如果要擴大到100個,后兩包養網年每年至少要30個資助對象。
“看來要改變方式了,我們成立一個團隊,制訂個方案,工作要更細致一些。”劉昌龍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