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明彪
工作單位:重慶市秀山縣烏楊街道黨政辦
推包養甜心網送單位:重慶市秀山縣網信辦
包養網 2015年,全國上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吹響了扶貧攻堅決戰決勝集結號,全面打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一名長期戰斗在農業農村工作第一線的基層干部,我順理成章的成為一名扶貧工作隊隊員,進駐貧困村——烏楊街道大田壩村,與當地貧困戶一起吃住,一起勞動,一起想法,尋找脫貧路子,建立脫貧信心,實現脫貧致富。
這次扶貧任務,必須做到“五精準”,要求我們包養網車馬費必須深入村社,深入群眾包養,走進他們心里,找對窮根,明確靶向,因戶精準施策,確保脫貧摘帽。來到大田壩村,與村兩委成員開會討論,一致確定以“產業扶貧”作為推手,幫助貧困戶發展優勢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大田壩村陽雀灣組是我們進村入戶、調查走訪的第一站。夏末秋初,驕陽似火,正是對紅苕進行薅草、管護的時節。我們與村委成員一行5人從大田壩村委會出發,順著峽谷,一條水泥硬化的村道蜿蜒爬行,水泥路的盡頭,出現一個村莊,我以為這里就是陽雀灣了。但詢問同行的大田壩村支部蔣書記,他給我澆了一盆涼水:這里不是我猜測中的陽雀灣,還得順著剩下這條爛泥路上山,約40分鐘路程才能到達那里。
我驚呆了,這個村莊的現狀看起來已經夠落后、夠艱苦了,還得再向深山老林爬行40分鐘,可想而知那條件得是多么的惡劣,多么的艱苦啊!
帶著滿腦子的疑問,我們繼續沿著坑洼、蜿蜒包養網VIP的山路前行包養,大雨匯集沖刷出的一條條溝壑把這條原本就很窄很陡的S形蜿蜒山路折騰得面目全非,路兩旁雜草叢生,藤蔓遮蔽,原本可以很寬闊的路由于行人稀少,變成了羊腸小道。
我包養們到達陽雀灣,早已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村子里只有10來家,坐落在快到達到山梁的一塊較為開闊的斜坡。周圍綠樹環繞,流水潺潺,一排安寧祥和,適合納涼避暑,真是天然的養生休閑包養網車馬費場所。只是由于交通條件和其他因素制約,確實顯得很蕭條,很敗落。十幾幢老木屋橫七豎八一幢緊挨另一幢的呈階梯狀排開。表面經多年山風和雨水侵蝕,遍布青苔,顯得破敗不堪,有的已經向一邊傾斜,似倒非倒。
我們來到困難戶老鄒家。他和妻子已經上山干活去了,老母親佝包養網VIP僂著身軀在打掃院子的衛生,幾只土雞在老太婆身邊轉來轉包養管道去,另有幾只在院子邊的樹叢下乘涼、嬉戲。一只土狗躺在堂屋的階沿邊曬太陽。院子坎下一塊菜地被整理得井井有條,各種時令蔬菜蓬勃著,生機盎然。
我們四處打量老鄒家的境況,可能是從艱苦年代幸運生存下來的緣故,老太婆閑不住、空不得,經常打理,家里被收拾得干凈整潔長期包養。我們坐下來和老太婆聊著家常,等待老鄒夫妻倆回來。據老人講:這里看起來有十幾戶人家,其實也就只有包括她家在內的四家了,由包養于交通條件差,自然條件惡劣,其他幾家都于幾年前搬下山了,剩下幾家沒辦法只得留守大本營。老鄒的父親留下老太婆于去年撒手西歸了。老人對老鄒和媳婦的孝敬、和諧一個勁的夸,贊不絕口。兩夫妻很少吵嘴,對老太婆也十分孝道,輕言細語,從來沒有包養在老人面前發過脾氣。老鄒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女兒已經出嫁多年,兒子初中畢業就遠走他鄉,目前在浙江義烏打工,但是由于沒有一技之長,小包養條件伙子年輕,游手好閑,一直沒有帶一分錢回來補貼家用。
下午5點,老鄒和妻子扛著農具回來了包養管道,一身的汗水,褲腿盡管卷起很高也全是泥土。打量老鄒,身材還算健碩,或許是干活時擦拭臉上的汗水把頭發搞得有些凌亂,黑黝黝的臉膛,兩只眼睛十分有神,嘴角始終掛著絲絲微笑。妻子顯得有點嬌小,一條馬尾在腦后顛來顛去,看得出曾經作為姑娘時很有幾分姿色,只是包養網跟著老鄒日曬雨淋,面朝黃土背朝天操勞的緣故,顯得有點未老先衰。
等夫妻兩洗漱好,坐下來,我們就圍坐在一起,與包養網老鄒夫妻倆擺起了農門陣。老鄒說,由于家住在高山坡上,時常有野獸等出沒,不放心家里的老人,一直有外出打工創收的想法卻不敢變成現實,沒辦法只能陪著老婆留守家里照顧年邁的老母包養網VIP親。說到兒子,老鄒不由得唉聲嘆氣,無可奈何狀,兒子很不爭氣,不但讀書不努包養力,出去打工也不務正業,對家里不管不顧,也很少與家里人聯系,更何況寄錢回來貼補家用了。家里的收入就靠種點農作物,由于山高氣候差異和野豬等野獸的破壞,有時顆粒無收,有時多少能收回一點,但還無法自給自足。運氣好能養一兩頭肥豬出售,尚能解決部分家庭開支。由于離城里遠,不能早起夜歸,晚上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包養一個月價錢和妻子,也不能出去打短工增加收入,只能守在家里和那一畝三分地上受窮……說到這些,老鄒一臉的無奈和無助,眼神望向遠方,但卻是迷茫的,看得出老鄒在極力控制自己的淚水。我的鼻子也酸酸的包養網,努力抑制著不表露出來。
我們請老鄒叫來其他幾家在家的人,一起商討如何改變包養網ppt現狀,發展產業,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方案。經過大家討論,結合陽雀灣這幾家的實際情況,大家一致主張要想富先修路。拓寬連接村委會到陽雀灣的通組路剩下這一段并爭取資金進行硬化。有了這條產業路,完全可以依托得天獨厚的天然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把撂荒的耕地開墾出來,大力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以此來作為產業支撐,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
方案定下來了,接下來就是干。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和資源爭取到一筆資金,并通過工作隊成員想法籌措到一些錢,村委會到陽雀灣剩下部分通組路工程正式包養上馬。我們帶領村民又是測算工程量,又是采購物資,又是聯系施工隊,又是催促包養網資金包養金額到位,又是勸導調借土地,又是協商包養網單次占包養故事用林地等,忙得不亦樂乎。但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工作隊和老包養鄒們的共同努力和鄰近村民們的配合和支持,施工隊戰天斗包養網地、超負荷運轉,通組路從開挖到硬化只用了4個月不到的時間終于順利貫通了。
應老鄒們的再三懇求,我們組織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慶功會。一桌簡陋的短期包養農家菜和幾瓶“一桶天下”、幾件啤酒,圍坐在一張方桌邊暢談暢飲,就是我們慶功會的全部內容。幾杯酒下肚,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句的胡吹神侃。看著泛著白光,平正寬闊、蜿蜒向遠方延伸而去的水泥路,扶貧工作隊員和老鄒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和狂喜,相擁而泣,幾個大男人左一把鼻涕,右一把淚水,忘情而任性。
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大聲喊出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的響亮回答!我們有理由相信:老鄒們只要拿出敢想敢干、勇于變革的決心,通過大家齊心協力修建的這條路不光是老鄒們便捷出行的通道,也一定是他們發展產業、創業增收、脫貧致富、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康莊大道!這條路不光通往縣城、通往遠方、更通往幸福的未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