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趕路”在太行山上——追尋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李保國的生命足包養網跡)
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記者廖翊、王洪峰、王昆) 在路上,是他的生命狀態。
整整35年,他的行走足跡始終印在太行山、繞著太行山、貼著太行山。匆匆趕路的身影,定格于莽莽太行、留在了太行百姓心中。
他叫李保國,共產黨員,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1年3月,23歲的李保國剛剛大學畢業留校,就隨河北農業大學課題攻關組來到邢臺太行山區,再也沒有離開。
35年間,在“愚公移山”寓言傳說地,李保國始終做著兩件事:整地、種樹。靠著科學和實干,讓荒山石地變成良田,讓太行果木成林、四季蒼翠,讓世代貧困的山區人民走向富裕。
太行山,是李保國行走的出發地和終點。這是他的自覺——
從他來到太行的那天起,就為自己畫好了人生的行走線路;在長期與太行百姓的甘苦與共中,堅定了自己的生命軌跡。
深刻的緣分起于心、成于愛——他始終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
帶“初心”上路:哪里最窮最包養甜心網苦,哪里是家
八百里太行,巍峨神圣。
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村,是李保國在太行山區的第一個家。抗戰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敵后總部曾駐此兩年零兩個月,這里的每一戶百姓家幾乎都住過抗大學員。為粉碎日寇殘酷的“拉網大掃蕩”,當地百姓與抗大學員一起,寫下了同仇敵愾、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
然而,由短期包養于自然包養網條件惡劣,幾十年過去,太行山區人民依然貧困。河北農業大學課題組來到前南峪,就是為了考察建立產學研基地,以研究解決那里土壤瘠薄、干旱缺水、“十年九旱不保收”“年年造林不見林”的重大難包養俱樂部題。
“我是農民的兒子,看不得農民受苦。……太行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一名黨員,有責任、有義務為太行人民脫貧致富做實事。”
在太包養網行這片貧窮而光榮的土地上,李保國立下“初心”,開始奮斗。
后來,李保國妻子郭素萍作為課題組成員帶著兩歲的兒子也來到前南峪,岳母跟著進山照看孩子。一家4口擠在山上一間低矮陰暗的平板石頭房里,一住多年,直到孩子上學。
多年艱苦的觀測、爆破、實驗,李保國主持的太行山石質山地爆破整包養網地造林技術、“太行山高效益綠化配套技術研究”相繼獲得成功,核桃、蘋果、板栗等經濟林成活率從10%提高到90%以上,前南峪成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百姓開始過上了好日子。
“我得去別的包養女人地方,別的山里了。你知道我的脾氣,我是哪兒窮往哪兒鉆,哪兒窮往哪兒跑。”李保國這樣對前南峪村黨支部書記郭成志說。
像當年抗大學員告別鄉親奔向新戰場一樣,他揮別了奮戰十多年的前南峪,趕往下一站。
1996年8月,一場特大暴雨把邢臺市內丘縣崗底包養村沖了個精光,他把家搬到了崗底。后來,把將要高考的兒子轉到內丘縣中學就讀。在崗底,他培育出了被評為“中華名果”、北京“奧運專供果品”的富崗蘋果。而今,崗底村年人均收入3.1萬元,成為太行山區聞名的“首富村”“小康村”,徹底摘掉了貧困帽子。李保國成了崗底村民心中的“科技財神”“榮譽村民”。
20年后,崗底人還記得,這位大教授當年幾經轉車、自帶被窩卷來到了村里,住的是山上的石板房。特困戶楊群小更不會忘記,李保國對他說:“你以后的幸福我包了!”
在太行山區,李保國不像個教授,更像個流動工,在前南峪、崗底等地做“長工”,又在各地打“短工”;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住在哪里。常常是帶瓶水、揣幾個饅頭就上山、進園了。年均200多天在外、4萬公里的行車里程,記錄了他無以為家、旅途為家、大山為家的生活軌跡。他的微信名,就叫“老山人”。
今年春節前,“老山人”回到了“第二故鄉”崗底村,村民們很是開心,在村里的聯歡會上,非得讓他唱首歌。從來不會唱歌的李保國無法推脫,為鄉親們學唱了一首《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
唱歌前,李保國說了幾句話包養網心得,好些鄉親聽后掉淚:
“這么多年,我覺得自己一直在‘流浪’,在太行山包養甜心網上‘包養網站流浪’,我包養網站‘流浪’是為了更多的人不流浪。我希望大家學到技術后,開發好家鄉,不要再去外面流浪……”
讓夢想“落地”:把最美論文寫在太行山上
山區從事農業科研極為艱辛。
在前南峪研究爆破整地方法聚土截流,李保國冒包養網著生命危險親手制作土炸藥,一次次親自點炮、炸石;
在臨城鳳凰嶺,為掌握核桃開花授包養粉的第一手資料,他在核桃林里從早包養網車馬費到晚盯上一個月;
……
“老百姓脫貧需要什么就研究包養女人什么。”李保國的科研攻關目標始終明確。“山山嶺嶺都綠起來,父老鄉親都富起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帶著這個最大夢想和自我期許,李保國執著于腳下這片土地,志在“把最美的論文寫在太行山上”。
30多年來,李保國先后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示范推廣了36項標準化實用技術,示范推廣面積1080萬畝,應用面積1826萬畝,增加農業產值35.3億包養網元,純增收28.5億元,10萬山區人民脫貧致富……
近年,他又根據太行山氣候特征,把蘋果樹形由紡錘形改成垂簾形,更加通風透光,果形更正、著色均勻;針對青壯年進城打工、年老體弱者留村耕種的現狀,又推出了一次性整地、架黑光燈誘殺害蟲等新技術,省工又省力……他用不斷的創新,把最好、最實用的新技術帶給老百姓。
在太行山,李保國不僅是學者,更是創業者。誰能為老百姓做事他就為誰打工,誰能帶動一方百姓他就跟誰合作。
他在前南峪搞完爆破整地又搞經濟林,一干多年,就沖著村黨支部書記郭成志是全國勞模、為民辦事包養網的實干家。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上世紀80年包養網代就率領村民引種紅富士蘋果,有遠見,有魄力,李保國二話不說把家搬到了崗底。臨城“綠嶺”集團開發薄皮核桃產業,可催生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帶動數萬戶農民受益,他帶著團隊開進了荒灘共同創業;紅樹莓對李保國來說十分陌生,但它當年可掛果,兩三年就可豐產,每畝產值可達萬元,可讓太行人民快速脫貧,李保國開始包養甜心網了新的攻關……多年來,他先后包養女人完成了幾十家山區開發樣板。
推動農民向知識型、技術型、職業化轉變,以“扶智”提升山區“造血”功能、徹底拔去“窮根”,是李保國堅持了幾十年的課題。
這位穿得比農包養妹民還農民、臉膛比農民還黑的教授一次次爬上樹包養金額梢,向果農演示剪枝疏果、枝接芽接……晚上也不閑包養網著,經常在村委會、在村小學教室包養網,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包養一個月價錢給果農作技術培訓。每次講課,他首先在黑板上寫上自己的手機號碼。
“就怕你們不找我呢,我24小時開機,我不煩。”他的手機里,存著四五百個農民的電話號碼。30多年,他舉辦培訓班800余次,培訓果農、技包養網術人員9萬多人次。
2006年下半年,李保國去位于長野的日本信州大學作女大生包養俱樂部訪問學者,那里是富士蘋果發源地,擁有一流的果樹管理技術,他趕緊讓人給崗底村技術員楊雙奎辦理簽證到日本學習,所有費用他給掏。
2010年,崗底191名村民通過考試獲得果樹工證書,成為全國第一個“持證下田”的村莊。這些村民開始走出太行山,當起了老師,在省內外傳授果包養網樹栽培經驗……
“把自己變農民,把農民變自己”——這是李保國感到自己做得最滿意的一篇“論文”。
“我們村民和李保國一家什么關系?比家里人還親!我從不叫他李教授,都叫保國,這樣才親切。”前南峪老支書郭成志是太行山區與李保國結緣時間最長的人,談及李保國,發出感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