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扶貧好村官”李能龍:百香果打開致富大門一包養網站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題:“扶貧好村官”李能龍:百香果打開致富大門

新華網 谷雨

云南德宏州勐戛鎮象塘村,因歷史原因,貧困戶、殘疾人群體眾多。象塘村物產豐富,由于地處深山包養,受困于信息技術和銷售渠道,百香果等優質農產品鮮有人知,脫貧事業遇到瓶頸。

基于擔任象塘村計劃生育宣傳員時積攢的好口碑,2013年5月,李能龍成為象塘村委會主任。如今,包養在村集體和李能龍的帶領下,象塘村已通過電商帶貨等一系列幫扶舉措整體完成脫貧摘帽。

李能龍表示,在德宏州逐步致富的過程中,作為入黨十年的老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每一個共產黨人應有的責任,“我也是殘疾人,比一般村干部更容易做殘疾人兄弟姐妹的工作,村里的殘疾人看到我拄著拐還包養能天天在村里干活,把日子越過越好,也就紛紛打開心門、走出家門,和我一起參與到勞動工作中來。”

  圖為李能龍 穆功 攝

2020年9月,云南脫貧攻堅獎獲獎建議名單公示,37歲的李能龍獲得云南省“扶貧好村官”稱號。李能龍在收獲認可、找到人生價值的過程中,象塘村也逐漸找到發展方向,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百香果打開致富大門

李能龍帶頭經營的拼多多店鋪“春哺百香園”,主營百香果等云南德宏特產。包養甜心網“品質好”“香氣撲鼻”“無限回購”等千余條好評,短短數月就讓店鋪排在百香果店鋪口碑榜前列,證明店鋪在水包養網果生產、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環節的綜合實力。

“春哺百香園”由德宏州春哺種植專業合作社運營。事實上,這家專業合作社的主體均為當地殘疾人和建檔立卡戶。“互聯網不僅讓我們的農副產品有了走出去的機會,還帶動了殘疾人就業創業。”李能龍說。

  圖為李包養能龍正在查看百香果的質量 穆功 攝

2015年,經過一系列調研探索之后,李能龍決定嘗試用百香果打開致富大門。然而發展百香果產業,絕非易事,需要打通銷售路徑、打磨產品質量,在生產端和消費端投入雙保險,才能吸引城市消費者選擇“云南德宏百香果”。

“之前觀察到周邊村莊商戶包養網心得種植砂糖橘,每年果子成熟的時候,一些砂糖橘因為收購價格低或者沒人采購,最終爛在枝頭出現滯銷。”李能龍表示,傳統的農產品需要很多流通環節才能走向老百姓家,中間渠道獲利占大頭,村民未能因此致富。

要走出困境就必須不破不立,開網店成為李能龍的破局之法。“開網店可以省去部分流通環節,直接與消費者建立聯系,消費者認可德宏百香果,產品自然就賣出去了。”2018年,參加完德宏州殘聯組織的殘疾人電商孵化培訓之后,李能龍開始電商創業開設拼多多店鋪,并在首周實現銷量破零。

提升產量和質量是關鍵,“賣出產品不難,持續賣出產品很難。實現規模化量產百香果,需要維持頻率適度澆水,但象塘村位于山坡上,人工澆水效果不穩定,對百香果產量影響大,村民收益不能保障。”李能龍說。

2020年3月,拼多多精準扶貧項目“多多農園”在長期包養象塘村落地,由李能龍牽頭在象塘村成立春哺種植專業合作社,讓農田與餐桌直連。2020年8月,李能龍帶領村民開始打造配套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的60畝百香果種植示范園,同時建立一個倉儲物流發貨點。工作人員在倉儲物流發貨點對成熟的百香果進行篩選分裝、完成打包后以每天300單的件量發往全國各地。

  李能龍(左)正在和合作社社員一同觀察百香果的生長情況 穆功 包養

就這樣,一條圍繞著百香果展開的產供銷產業鏈在原本落后的小山村里形成。“現在每天的訪客基包養網本維持在千人級別,這讓我備受鼓舞。”兩年多的電商實踐,李能龍的努力沒有白費,實現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包養女人夢想也近在咫尺。李能龍堅信,隨著消費者越來越多,貨源需包養求會越來越大,象塘村包養網百香果等產業規模也包養會逐包養網漸擴大,村里的村民一定能過上好生活。

布滿荊棘的成長之路

李能龍從小就相信人定勝天。在重重困難面前,拄著拐的李能龍依然選擇努力克服身體缺陷,走出家門“折騰”自己。

走南闖北的李能龍做過按摩師,開過按摩店,甚至還去建筑工地搬過磚頭。外出謀生的經歷,讓李能龍拓寬了視野。2008年,李能龍萌生學習電腦操作的想法,便在姐姐的幫助下學會了。因為學會包養網了使用電腦,2009年,李能龍回到了象塘村村委包養會做計生宣傳員,那時電腦作為辦公用品已經開始在村里普及了。

2014年,李能龍在瀏覽網頁時發現,品種豬養殖可以給村民帶來更多效益,“那時候我在反思,為什么我們象塘村的養殖業和種植業發展都很滯后?要想發展農村特色產業,養殖業和種植業都很重要。我就抱著學一學、試一試的心態開始了創業。”李能龍找到當地專業養豬公司,一番咨詢后,在了解養殖管理技術與知識后,決定養豬創業。

2015年,靠著來之不易的17萬元啟動資金,李能龍進包養網評價購170頭商品仔豬,蓋起豬場開始養豬,拄著拐杖大小包養雜事全都一人包攬。第一批小豬出欄后,親力親為的李能龍凈收入14萬元,成功賺到“第一桶金”。

“這樣的收入在農村可不是小數。共產黨員要有奉獻精神,我有責任有義務帶領村民們走出貧困奔小康。所以我就用這些錢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同時聯絡了殘聯等部門,攜手讓象塘村村民都完成資金‘原始積累’。”在州市殘聯的扶包養持幫助下,李能龍順勢開始在全村推廣養豬,通過給村里的貧困戶和殘疾人家庭免費贈送小豬仔,村里的生豬養殖規模開始擴大,養殖戶從幾十家擴大到了兩百多家。

生豬收購價格容易波動,僅僅發展養豬產業有些單包養網評價薄、風險系數高,李能龍給扶貧事業打上了另外一副算盤。“德宏州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別適合種植投資小、見效快的百香果,所以在發展豬肉養殖產業的同時,我也嘗試種植了百香果。”同年,在李能龍的帶動下,包養價格象塘村的百香果種包養網車馬費植面積很快達到了360畝以上。

創業的同時李能龍也在努力學習,2016年參加成人高考,在云南省西南林業大學完成專科的學業,還參加了云南省村(社區)干部“雙提升”法學本科專業第一學期的學習。

2018年,德宏州被云南省殘聯列為“省殘疾人電商扶貧就業創業示范區”建設試點州,成立了德宏州殘疾人電子商務孵化基地,開始系統化培訓殘疾人電商人才。德宏州電商助殘扶貧事業就此展開。相比較殘疾人就業常見的盲人按摩、務農等,電商具備在家操作、在線接單、線上創收等優勢,殘疾人不出家門即可完成就業創業。

  李能龍(右)正在和工人們一起打包快遞 穆功 攝

“體力勞動對我們重度殘疾人來說是難上加難,德宏州電商助殘的模式,讓我們坐在電腦前就可以做事了,這無疑是搭建了我們跟外界溝通的大平臺。”身為黨員的李能龍表示,雖然身體不完整,但是通過自我奮斗努力脫離貧困生活狀態,充盈自己內心能讓人生更有意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象塘村很大一部分貧困家庭都是因殘致貧,與普通家庭相比,困難殘疾人家庭想要富裕起來要吃力很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德宏殘疾人‘互聯網+’居家創業包養網精準扶貧模式對殘疾人貧困家庭來說是福音,為重度殘疾人貧困家庭在小康路上不掉隊奠定了基礎。”在村集體和李能龍的帶領下,象塘村已經整體脫貧,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在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過程中,李能龍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楊大爺一家。“全員肢體殘疾”是這家人最明顯的特征,生活不便極度貧困。2017年和2018年,李能龍給楊大爺家前后發放了幾頭種豬,“經過這幾年的發展,他們家的生豬發展到一百余頭的規模,通過包養網養豬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家庭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李能龍對“身殘志堅”這個詞有包養網推薦了更深的理解,殘疾不是殘廢,只要辛勤付出,就會有回報。

包養金額

脫貧摘帽不是包養網VIP終點。作為基層黨員干部,李能龍認為自己的任務還需要繼續延續,“殘疾人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散發能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李能龍專門購買了四臺臺式電腦放在自己的電商工作室里,供合作社和周邊的殘疾人學習電商課程。

受到李能龍的影響,象塘村不少村民開始了自主創業。對李能龍來說,意味著要更堅定利用電商帶領合作社走向更美包養好、更富裕的生活。到目前為止,來自德宏州的180名殘疾人兄弟姐妹通過州殘聯組織的電包養女人商培訓班學會了電商技能。

三歲時,車禍讓傣族小伙肖小雙失去了一條腿,從小靦腆的他不敢出門,只能常年待在家里,幫助父母做農活。在德宏州電子商務培訓中心認識李能龍之后,肖小雙加入了春哺種植專業合作社,與李能龍一起運營合作社店鋪。兩年時間的學習積累,肖小雙不僅協助“春哺百香園”走向正軌,自己的拼多多店鋪也有了起色。

  李能龍(左)正在跟合作社社員肖小雙(右)探討拼多多店鋪的運營 穆功 攝

同樣是合作社社社員的殘疾姑娘李木蘭,與姐妹金玉萍共同開了一家名為“云鮮薈”的拼多多店鋪,曾在直播帶貨中,半小時賣出60噸甜瓜、1000單貢米半小時秒光,10000斤百香果當天售罄;而00后朱云畢通過電商培訓,也通過拼多多三個動漫店生意小試牛刀進賬數萬創業金……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包養接的起步之年。近日召開的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強調,要抓好產業幫扶銜接,支持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壯大,產業扶貧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戶為主向到鄉到村帶戶為主轉變。

從“產業扶包養貧”到“產業興旺”,象塘村村民的狀態也將逐步由“穩定脫貧”轉變為“生活富裕”。“我希望不僅是百香果等暢銷農產品可以實現規模化量產,不斷擴展上行路徑,更希望村里可以有更多致富達人出現,在‘富口袋’的同時,腦袋也富有起來。”在李能龍的帶領下,象塘村全村乃至德宏州的電商創業氛圍熱火朝天,產業發展的勁頭更足。

新年伊始,李能龍表示,作為共產黨員,將繼續加強學習,努力豐富種植、養殖知識,強化互聯網運營思維能力水平,不斷優化與調整工作思路和方式,帶領更多象塘村人加入電商創業的浪潮中,深入探索“德宏模式”更多可能性,延展農村消費空間提升村民生活質量,為鄉村振興事業添磚加瓦。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