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與尼泊爾人,兩個方向的回家路
4月29日,西藏日喀則樟木鎮的災民成都軍區某部解放軍戰士協助下撤往安全地帶。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包養甜心網 攝
舍不得離開的,不僅是中國人。
“樟木什么都好,好吃的多,下班了還能跳舞。”“茶園賓館”尼泊爾服務員卓瑪說。17歲的她在這里打工已經兩年。地震時,她一個人在餐廳值班,嚇得鉆進桌子底下哇哇大哭。
卓瑪的家距離“友誼橋”也就五六分鐘車程。家人無恙,但房子和父母經營的飯店都坍塌了,她想長期包養回家看看。
地震發生以來的每一天,都有小伙伴們嘗試向尼泊爾境內步行,卻因包養為塌方不得不返回樟木。隨短期包養著政府發出撤離命令包養行情,卓瑪決定,哪怕步行包養上四五個小時,也得立即回家。“雨季包養網到了,留在這里更危險。”
聚集全國甜心寶貝包養網各地商戶的同時,樟木鎮還有幾百名來自尼泊爾的打工者。他們中的大多數在餐廳和賓館包養價格當服務員,愛上包養網站了中餐,也會說流利或簡單的中文。地震發生后,他們與中國同伴們擠同一頂帳包養軟體篷,吃同一口鍋里的飯包養網菜。
在這個國際化色彩濃厚的小鎮上,膚色從來不是阻礙交流的問題。
德國人邁克爾·托埃勒和女友剛剛入住樟木鎮中心的一家包養一個月價錢賓館,地震就來了。他和當地人一起動手搭帳篷。“雖然語言不通,他們喜歡沖我笑,我們合作很棒。”托埃勒說,“救援人員送來毛毯,幫我們加固帳篷。”
這是托埃勒人生中經歷的第一次包養大地震,也讓樟木鎮的尼泊爾人第一次真切包養地感受長期包養到“中國與尼泊爾太近了”。
“包養網尼泊爾地震了,樟木也晃得厲害!”19歲的曼納什很羨慕撤離至拉孜等安置點的中國人,日喀則、拉薩都是包養網他向往的城市。
包養網比較在“一品軒”餐廳工作近一年,曼納什月包養網收入合人民幣2000多元,是包養價格在尼泊爾打工的3倍。卓瑪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寄給父母和在加德滿都上大學的哥哥,曼納什則自己攢著,希望未來創業當老板。
除了不多的餅干和水,離開樟木時,曼納什幾乎沒帶什么東西,只有他的女朋友卓瑪相伴。采訪結束時,卓包養app瑪一個勁問:“這里什么時候能建設好?兩個星期還是三個星期?”得知重建時間可能比她期望的要長,小姑娘滿臉失望。問及今后打算,這對尼泊爾小情侶幾乎同時回答:包養app“等樟木恢復了,就回來。”
作為撤離樟木的一個主要群臺灣包養網體,29包養留言板日,幾百名尼泊爾打工者沿著與中國人相反的方向,踏上回家之路。
與卓瑪包養網評價相比,曼納什的家遠得多。按照最壞的打算,他大概得走上一個星期。
“路壞了包養怎么辦?”他答:“走小路。”
“迷包養意思路了怎么辦?甜心花園”他答:“沿著波曲包養河,不會丟。”
全長445公里的波曲河發源于西藏聶拉木縣波絨鄉,經樟木進入尼泊爾包養金額后匯入印度洋。這是中國與尼泊爾的界河,也包養軟體是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枚重要坐標。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