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嘉魚S包養網——湖北咸寧市嘉魚縣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江南有嘉魚,詩經賜美名。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脈與江漢平原結合部,因《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義而得名。全縣國土面積1019平方公里,在湖北省內縣市中排名倒數第三。縣域小,人口少,進入新發展階段,嘉魚縣提出的“挺進百強縣、創成文明城”奮斗目標如何實現?

“嘉魚瀕臨長江、緊靠大武漢,武漢包養是嘉魚最大的優勢、最大的資源、最大的潛力。”嘉魚縣委書記王永認為,盡管有借勢突破的有利條件,但融入武漢等不來、盼不來、要不來,必須主動出擊、主動爭取,動員全縣上下共同創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隨著湖北省委支持咸寧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包養網城市,嘉魚找準定位、當好配角、配套發展,念好融武漢、強工業、舞龍頭、美全域、實作風“五字經”,全力包養打好“武漢牌”,就一定能夠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勢發力,實現包養網突破。包養

“豐收的田野是詩經嘉魚最美的畫卷。”秋收季節,記者在嘉魚城鄉采訪,看到這座江南小城,正在加快“武嘉同城”“咸嘉一體”區域協調發展,包養不比塊頭比精致、不比洋氣比特色,堅持以城鎮化視野、全域化理念推進鄉村振興,抬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底板,努力走出一條新時代魚米之鄉包養網特色文化的趕考之路。

包養做足水文章,發展水經濟

“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嘉魚山水相依,濱江含湖,有江南水鄉神韻,是一座從詩經中走出來的夢里水鄉。境內擁有109.6公里長江水道,大小湖泊30余個,自古至今盛產各種鮮魚,淡水魚、蓮藕等蔬菜是該縣兩大特色產業。

驅車行駛在嘉魚長江岸堤上,可見楊柳依依,水杉矗立,秋冬水位降低,大片沙洲露出水面,與隨風搖曳的蘆葦形成一幅濕地美景。這里地處武漢上游,是長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中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自長江大保護實施以來,咸寧市及嘉魚縣緊緊抓住“水”和“源”兩個重點,在“管水”和“治水”上做文章。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率先啟動禁捕退包養捕工作。

嘉魚縣先后開展了多次多輪聯合執法行動、攻堅戰,相關工包養網作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肯定。多年未見的長江江豚、刀魚等瀕危、珍稀物種已在長江嘉魚段被多次監測到。

包養網歷了從“吃長江”到“護長江”轉包養網變的嘉魚魚岳鎮上岸漁民蔡光恒,如今是長江協助巡護員,他認識到,保護長江關系子孫后代福祉,要一直堅守下去。

夏花秋蓮冬春藕,荷塘四季有詩意。在嘉魚新街鎮王家月村大片荷塘里,采藕工們正在辛勤勞作,豐收場景躍然眼前。返鄉創業青年唐包養網攀,在此承包了600多畝藕田,還原湖區生態種植“野藕”,“蓮漁共養”“蓮蝦共作”。他向記者介紹,“野藕”細長纖瘦,口感粉糯,特別包養網適合慢燉制作嘉魚傳統“迎客菜”美食蓮藕吊鍋湯。承載著這一碗鄉愁,他圍繞“野藕+”,開發了加工、文旅觀光產品,父親則負責在藕塘套養魚,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嘉魚科學開發利用水資源,不斷加快水資源生態價值轉化,做強江河聯運的“水運經濟”,做優濱水生態的“水美經濟”,做精好水包養網種好菜、好水長好果、好水養好魚的“綠水經濟”。“北有壽光,南有嘉魚”,嘉魚蔬菜產業全國聞名,還獲評“中國鮰魚之鄉”。作為大武漢的“菜籃子”,嘉魚農產品還銷往全國及多個國家和地區。

“四兩撥千斤”,抓科創、抓龍頭

“有了在嘉魚選育的優質國產甘藍種子,不再受制于人。”當前,嘉魚菜農忙著種植越冬甘藍,湖北金潤公司經理張建建回憶,市場上甘藍種子曾以進口品種為主。十多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率隊在嘉魚潘家灣鎮聯合攻關,成功選育出甘藍新品種。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張揚勇介紹,近4年的驗證,該品種全面超越國外同類品種,扭轉越冬甘藍種子嚴重依賴國外的被動局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品種為當地蔬菜穩產保供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1年,潘家灣鎮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方智遠表示,設在嘉魚的試驗田貢包養獻巨大,既是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試驗田,也是打贏種業翻身仗的前沿陣地。

近年來,嘉魚縣深度推進科技創新,搶抓武漢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咸寧建設“科創中國”試點城市機遇,謀劃建設“光谷科創大走廊”嘉魚成果轉化基地,吸引更多專家來嘉魚設立“試驗田”“科研站”。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咸寧市市長楊軍在嘉魚調研表示,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對農業產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堅持用工業化思維包養網發展現代農業,堅持示范引領,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搶占市場先機。

總部位于武漢光谷的湖北谷神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從事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種子育繁推一體化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湖北省農包養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3年以來,該公司在嘉魚新街包養網鎮陸續投資8000多萬元建設科研基地,建有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品種比較試驗與栽培技術實驗室、高光效和氣候模擬實驗室。

“面對歷史罕見高溫、干旱等惡劣環境,優良品種發揮的作用顯而易見。”谷神科技董事長丁美順介紹,企業與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湖北省農科院等國內多家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廣泛開展育種和交叉科學研包養究。嘉魚谷神科技園的這套裝備可以模擬各種極端氣候,對抗逆種質資源的篩選和廣適性品種的選育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產學研的結合,也有效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

“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嘉魚著力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條,逐漸形成產業聚集、產業融和發展趨勢,正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努力打造農業科創新高地。”嘉魚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昌純介紹,按照咸寧市委“圍繞主導產業至少建設一家研究院”的要求,嘉魚縣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思路,支持谷神科技、金潤農業等多家單位聯合建設嘉魚縣蔬菜產業技術研究院。今年8月,谷神科技園與官橋鎮官橋村八組一起,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進行的鄉村振興促進法執法檢查。

依托特色文化,推動田園變公園

農歷秋分,嘉魚官橋八組田野鄉村公園鑼鼓喧天,彩旗飄飄,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咸寧主會場活動在此舉行,同步舉行第四屆“美麗中國·鄉村振興”全國詩歌邀請賽頒獎。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周文彰,咸寧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張世偉等出席相關活動并表示,期待讓更包養網多農民過上充滿詩情包養畫意的美好生活。

從武深高速嘉魚東出口下,可直達田野鄉村公園,沿路綠樹成蔭,桂花香氣撲鼻,隨處可見鄉村美景。在黨的好政策帶領下,官橋八組家家戶戶住進了別墅,生活條件一點不比城里差……“一花獨放不是春,希望能形成‘1+N’可推廣模式。”官橋八組組長、田野集團董事長周志專介紹,公園規劃范圍為官橋鎮全域,爭取讓鄉包養村民俗文化、現代農業景觀等成為吸引武漢等地游客的重要資源。

走進嘉魚牌洲灣鎮中包養堡村,村口的雕塑和文化墻,以“抗洪精神永流傳”為主題,描繪因水而名的時間軸,再現那段波瀾驚心的歷史。“簰洲灣,彎一彎,武漢水落三尺三”,從地圖上看,千百年來長江在此形成了一道“幾”字形大彎,是大武漢最后一道天然防洪屏障。曾經的抗洪主戰場中堡村,如今開發“生態旅游+抗洪文化”精品線路,依托特色農業種植等優勢,打造紅色中堡愛國主義包養網教育基地。

包養網縣域辦大學,很包養網多縣做不到,嘉魚卻干成了。今年武漢東湖學院嘉魚教學改革基地、武昌首義學院嘉魚校區相繼開學,常住人口不到10萬的縣城,迎包養來數萬名大學生,一座嶄新包養的大學城拔地而起。

近年來,嘉魚縣保護和傳承魚文化、水文化、詩經文化、三國文化,充分發掘生態資源和傳統文化元素,積極推進咸嘉生態文化城鎮帶建設,讓城鎮、村落與生態、文化融為一體。

逐夢“百強縣”“文明城”,小縣能成大夢想。嘉魚縣縣長胡金云表示,將著力構建以水為魂、以綠為脈、以文為韻的水生態公園城市,建設美麗宜包養居鄉村,堅持護好“大江大湖”、建好“大港大橋”、辦好“大學大廠”,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確保“一江清水東流”。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