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村民八顆牙包養網,會場一片白花花”。近年來,農村人才缺失、人才斷層已經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發展的瓶頸,不少新包養型經營主包養體更是存在年齡老化、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培養年輕化的農業人才,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助力鄉村振興的形勢十分緊迫。江蘇揚州市采取鎖定不同人群、精準開展培育、協助搭建購銷平臺等方式,培養一包養網批年輕有為的“新農人”,握牢新型經營主體包養持續發展包養的接力棒。
吸引“學生娃”返鄉創包養網業。雨森家庭包養農場主王雨森大學畢業后先后在江西南昌和安徽郎溪工作,在揚州市全面鄉村振興的千呼萬喚下,王雨森于2019回包養鄉,承包了350余畝土地,正式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作為一名“95后包養網”新農民,王雨森改變傳統農業方式,引入智慧農業的發包養網包養網展理念,將走南闖北積累的包養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應用在稻麥生產上,將稻麥生產的農藝環節與農機發展高度融合,實現了農機與農藝的融合雙發展。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50多萬元,純收益達到30萬元。今年4月,王雨森作為全國唯一的家庭農場主代表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年團員,并受到團中央表彰。
培養“農二代”挑大梁。2017年,瑞利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兒子王西偉在經過激烈的思包養網想斗爭后,毅然辭去了年薪百萬元的工作,回鄉與父親王瑞琪聯手經營起了專業合作社。回鄉伊始,脫去西裝扛起鋤頭的王西偉非常不適應,甚至有點后悔放下“金飯碗”,端起了“泥飯碗”。揚包養網州市農技部門派技術人員送教上門,愣是把門外漢培養成了種植專家包養網。在分析了傳統種植和經營的困局后,有著長遠眼光的王包養網西偉決定改變以往廣、大、全的種植模式,壓縮種包養網植面積,把提包養網升大米品質放在了首位。20包養22年,王西偉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包養糧食生產先進個人。瑞利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推出的“蘇揚”品牌大米、“蘇揚極鮮米”以及禮盒裝的“小罐米”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鼓勵“退伍兵”成為“排頭兵”包養網。1994年出生的李健超是鴻翼家庭農場主。2015年,退伍返鄉的李健超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包養高郵市鴻翼家庭農場,發展生態草雞養殖。2020年,受疫情影響,李健超的活禽蛋品直銷店被迫關閉,包養銷路受阻,農場產品大量積壓、生產包養網資料成本大幅上漲,鴻翼家庭農場一度陷入即將關閉的境況。揚州市農業農村局主動聯系登門,出手相助,為李健超辦理了農產品運輸“綠色通行證”,幫助尋找農產品銷售出路。當年2月17日包養,由鴻翼家庭包養農場牽頭的“疫情防控愛心菜籃子”活動正式啟動了。通過“網絡下單+生鮮配送”的形式,鴻翼家庭農場將滯銷的新鮮蔬菜、禽蛋、水果等農產品進行整合,利用微店推出銷售套餐,向揚包養州市民提供從產地到餐桌的一站式農產品生鮮配送服務。通過政府搭建的網絡銷售平臺,李健超先后組織揚州本地優質大米、玉米、禽、蛋、蔬果、蜂蜜等農產品進包養網行網銷,帶動周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包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脫離困境,共同致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