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周市鎮上,有一家遠近知名的包養網站裁縫小鋪。閑暇時間,“帽子爺爺”侯振康坐在裁縫鋪里,為居民縫縫補補,手工費盡數塞進了鋪子門口的愛包養app心捐助箱中。2020年疫情期間,侯振康包養網為一線戰疫的志愿者手工縫制了包養管道200多頂防護帽,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帽子爺爺”。
一干就是18年,68歲的侯振康在志愿服務的奉獻路上停不下來。“文明創建關鍵在人,要建好多元平臺,激發市民參與的熱情,從而提升人在城市中的成長空間,讓文明實踐在昆山蔚然成風。”昆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方雪華表示。
如今在昆山,數十個志愿者團隊管理著星羅棋布的文明益站,孕育出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昆小薇”城市微更新項目的推進,讓街頭轉角的一塊空地,變戲法似的成了有故事的風景;閑時尋訪綠意深處,邂逅森林書屋,不妨坐下來進行一場沉浸式閱讀……城市公共設施、生態環境等物質文明建設成果,涵養了精神文明的土壤,使人與城在昆山相依互動。
甜心花園拓展未成年人文明實踐空間
“你看這些粉色的舌狀花簇擁著小球一樣的筒狀花,像不像一顆小松果探出毛茸茸的腦袋?所以它叫松果菊。”暑假伊始,昆山城市生態森林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公園包養網VIP里,10歲的楊禾成了“童心話自然包養”的小講師,面對鏡頭繪聲繪色地介紹她的植物朋友。
“科普小課堂都由孩子們主講,希望他們‘打開五官看自然’,與動植物交朋友。”森林公園科普基地講師楊琳說,“‘雙減’之下,孩子們有更多時間親包養近自然,在大自然里學到的知識和課堂知識非常互補。”作為昆山第一批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體驗站,昆山城市生態森林公園打造了“兩周兩營兩課堂10系列”科普體系,在動手動腦中培養孩子的自然生態觀和科包養網學思維。
目前,昆山擁有70個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體驗站,每個站點各有特色。小朋友們可以在文化藝術中心扮演“小藝工”、在計量測試所化身“小計量師”、在口腔醫院體驗“小牙醫”……體驗站由各政府部門發揮職能優勢牽頭組建,同時發動企業、藝術社團等社會力量共同建成。
“每包養甜心網包養金額月舉辦的100余場實踐活動,通過‘成長昆山’公眾號免費開放預約,往往上線沒多久就被約滿了。”一位包養網小學包養網生家長告訴記者。
“雙減”之下,包養網比較昆山把握未成年人群體特點,為青少年成長拓展實踐空間。昆山積極參加由上海市嘉定區發起的嘉昆太青少年聯學聯動社會實踐活動,共同打造“嘉昆太青少年聯學聯動社會實踐基地地圖”。嘉定數字化無人農場片區、昆南淀山湖抗日游擊根包養網據地包養app史跡陳列館、顧炎武故居等36個實踐場所連塊成片,未成年人文明實包養故事踐的空間得到充分拓展。
文化惠民厚植鄉風文明
走進昆山周市鎮市北村郭家灣,一排排白墻黑包養網瓦的農家別墅惹人注目,綠樹碧水、鳥語花香的新農村生活氣息撲面而來。“以前村里都是爛泥地,下雨天就成了一個個水坑,進出別提多狼狽了。現在不僅道路平整了、環境美了,還有了健身廣場,經常有表演看。”說起郭家灣的變化,村民顧菊英喜笑顏開。
這是昆山市建設美麗鎮村的縮影。“近年來,昆山堅持城鄉一體、全域推進文明城市建設,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創包養網比較新發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開展‘美麗庭院’‘百村共美’等創建活動,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鄉風文明。”包養站長昆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陳勇表示,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昆山推動包養網ppt文化資源重點向農村傾斜,每個區鎮均建有文體活動中心,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實現100%覆蓋。
作為“中國民間藝術(戲曲)之鄉”,“全國文明鎮”淀山湖鎮原創了一系列戲劇藝術作品,包括以鄉村振興為核心,以“全國文明村”永新村為背景的滬劇《葫蘆花開》,以宣傳正能量為主題的滬劇《挑山女人》等,生動講述了淀山湖故事,實現了“文化亮鎮、戲曲惠民”。
近年來,昆山相繼制定出臺《關于在全市深入推進婚喪嫁娶移風易俗工作的通知》《實施昆山市移風易俗“紅7條”“白9條”》,推進移風易俗落地見效。在全市137個行政村全面包養留言板建立“道德講堂”,通過宣傳道德模范、時代鄉賢先進事跡,設立善行義舉包養網榜等形式,用身邊人、身邊事引導群眾崇德向善,并探索實施農村“文明家庭”考評實施辦法等,讓文明包養網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全市城鄉開花結果。
志愿服務漸成全民風尚
6月13日上午包養,昆山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黨總支書記、院長方東緊急捐獻了252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以挽救一包養網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方東就堅持無償獻血,已累計獻血2600多毫升。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想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捐獻造血干細胞包養網dcard對人體沒有傷害。希望更多人加入捐獻志愿者的隊伍中,讓更多患者獲得生的希望。”方東說。今年6月14日是第19個世界獻血者日,截至當天長期包養,昆山已有9包養留言板065名志愿者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成功捐獻73例。
在昆山,志愿服務已逐漸成為全民風尚。
今年疫情甜心寶貝包養網期間,許多昆山市民作為志愿者活躍在防控一線。經營美發店的張美華在結束核酸引導后,稍作休息便提著工具箱到社區為其他志愿者理發。為了給防疫志愿者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昆山在原有63.8萬元的保額基礎上,給志愿者增加了20萬/人的防疫專項保險,并向在抗疫服務中表現突出的社會志愿者提供“8+2”三包養網重禮遇。
截至2022年6月底,昆山已成立志愿服務團隊3353個,注冊志愿者人數達45.5萬人,活躍度超80%。“昆山外來人口多,通過志愿服務可以很快融入城市大家庭,找到歸屬感、價值感、幸福感。”昆山市志愿者總會副秘書長何小利介紹,全城已建成了47個文明益站,交給各志愿者團隊運行,并通過線上平臺“志愿昆山”對志愿活動全流程進行數字化管理。
7月3日,由“文明之光”運營的廟涇河文明益站,開展了落成一個月以來的第15場志愿活動。志愿者與親子志愿家庭分享垃圾分類和水生態知識,開展了垃圾清潔行動。現場一位志愿者媽媽表示:“志愿服務經歷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希望孩子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成長為熱愛生活、熱愛這座城市的人。”
(記者 蘇 雁 通訊員 吳秋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