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區四川省渠縣,有46名特殊的駐村“第一書記”,他們以勇于吃苦、敢打硬仗的精神帶著群眾脫貧致富,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
他們有著共包養同的身份——退伍軍人。
開辟新“戰包養網ppt場”特別能戰斗
金土村是個貧困村,距包養網離縣城30多公里,包養網ppt建卡貧困戶121戶、449人。兩年前,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未通公路,36戶危房需改造或搬遷。
“多虧了黃小包養合約軍,別看他只有30多歲,但有的是辦法。”73歲的村民黃建英向記者介紹黃小軍給村里帶來的變化:修了2座小型水庫及灌溉水渠,解決了300多戶田地灌溉難題,有的村民依靠小水庫辦起了農家樂;修了5公里的通村聯戶水泥路,大大便利了村民;引進了一家規模企業,打造了千畝蜂包養金額糖李現代農業果園……
黃小軍是村里的“第一書記”,曾是一名邊防戰士,包養網退役后到渠縣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工作。縣里選派“第一書記”,他主動請纓:“我生在農村,退伍后又在農辦,希望能在脫貧戰場上好好干一場。”
近年,在渠包養俱樂部縣130名貧包養感情困村“第一書記”中,退伍軍人超過了三分之一,年紀最大的超過6包養站長0歲,最小的是“85后”。他們以特別能戰斗的軍人氣質贏得群眾信任,因出色的脫貧戰績獲得表彰。
穿上解放鞋 攻堅不畏難
大眼睛、板寸頭、黑皮膚,一雙解放牌膠鞋滿是泥土……記者在寶成鎮石桌村見到“第一書記”王磊時,他正在走訪貧困戶,了解對扶貧易地搬遷選址的想法。
“今年,全村有23戶貧困戶要易地搬遷,其中15戶已選擇了聯建,剩下的必須在這兩天敲定。”王磊說。
王磊的孩子才1包養價格ptt歲多,家中還有年邁的母親需要照顧。他笑著包養網評價說:“當了12年兵,穿慣了解放鞋,在田里干活更舒服。包養合約”
軍營生涯,煉就了他們吃苦短期包養、樂觀的精神。拱市鄉高灘村“第一書記”劉銳剛駐村時住包養在農戶家中,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視,生活很單包養app調包養甜心網,他樂觀地說:“這讓我想起在新疆駐守邊關的日子。”
農村脫貧工作難做。村里部分群眾寧包養愿土地撂荒,也不愿流轉給業主,包養金額劉銳挨家挨戶地走,反反復復地做工作。土地流轉后,又說服大包養網dcard家進場務工。目前,村里已流轉2000多畝土地,種植花椒1500畝,就這樣一步步地推進著脫貧工作。
萬壽鄉靈感村村民楊芝清因雙側股骨頭壞死,長期癱瘓在床。“第一書記”廖陽上任后,立即帶他到重慶新橋骨科醫院就包養網推薦診。“廖書記不僅包養網幫我聯系了一家包養感情醫療器材廠,還給我申請了醫療救助,是他讓我重新站了起來。”楊芝清豎起了大拇指。
“退伍不褪色”攻堅作榜樣
秦巴山區是我國集中連片扶貧的重點區域之一,渠縣位于其腹地,貧困人口位居四川省第二位。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需要巨大的付出。
云一村“第一書記”周斌腳患滑膜包養意思炎,仍堅持著每天走村串戶,給貧困村民建立了“救助基金”;涌西村“第一書記”李郁幫助村民建起了桑蠶產業園,去年4月在協助蠶農技改時被毒蛇咬傷,幸虧送醫及時才脫離生命危險……
去年10月,縣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下派燕山村“第一書記包養”楊東因積勞成臺灣包養網疾,患胃癌去世,年僅45歲。擔任第一書記后,楊東經常感覺胃不舒服甜心寶貝包養網,但因工作忙,沒當回事。查出胃癌后,他悄悄做包養網ppt完手術,馬上回到了村里,最包養站長后倒包養網比較在了異地包養站長扶貧搬遷建設現場……
楊東遺體告別時,許多村民們自發地為他送行。6包養網3歲的村民張世玉抹著眼淚說:“他到我們這山溝溝里,帶我們掙票子,連命都搭上了。”
“他們傳承著‘退伍不褪色’的紅色基因,更流淌著親民的熱血,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決戰中,渠縣退伍軍人‘第一書記’給大家作出了榜樣。”達州市委組織部長莫懷學說。
文/新華社記者 葉建平吳文詡
(據新華社電)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