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1月28日訊 在包養網廣州市海珠區和貴州福泉市構建對口幫扶合作以來,始終堅持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按照“統籌規劃、完善機制、夯實基礎、民生優先、優勢互補”的原則。立足海珠區所能、福泉市所需包養,兩地廣泛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對口幫扶活動,不斷深化工作內涵,拓展合作領域,突出幫扶重點,推動形成了“優勢互補、長期合作聚焦扶貧、實現共贏”的新格局。不斷推動福泉的脫貧攻堅工作,對口幫扶取得了實效,東西部扶貧協作之花在福泉大地傲然綻放。
高層重視 扶貧協作推動有力
有一種情誼叫心手相連,有一種牽掛叫海福情深。
海珠區與福泉市開展對口幫扶和扶貧協作包養以來,兩地黨政企代表團多次互訪交流,對扶貧協作重點、難點、要點工作進行深層次磋商,建立健全了扶貧協作長效機制。雙方成立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專班,簽署了《2016-2020年對口幫扶合作框架協議》以及其他協議共6項;制定了《廣州市海珠區·黔南州福泉市對口幫扶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福泉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雙方實現215人次互訪交流。
8月21日,廣州市海珠區委書記馬正勇率海珠區考察組到福泉市開展對口幫扶活動。
10月24日,福泉市成功輸出貧困勞動力赴廣州市就業,促進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
11月13日,海珠區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到福泉市開展對口幫扶工作。
11月14日,廣州市海珠區副區長莊承汶率轄區內部分企業代表到福泉市召開村企結對幫扶座談會,就結對幫扶工作相關事宜進行溝通和交流。
山重重,水重重,海珠與福泉相包養網隔1000多公里,山高路遠,海珠區的各級領導不辭辛勞,一次又一次的蒞臨福泉調研指導工作,時刻關注著福泉的未來,關心著福泉的發展。海珠、福泉兩地共同凝聚包養合力,為打贏脫貧攻堅傾情牽手。
陸坪鎮翁羊村屬于省級一類貧困村,與廣州市海珠區石溪村開展對口幫扶,建立了“黨員齊共建,包養攜手奔小康聯絡點”,充分發揮溝通橋梁的作用。石溪村的領導,曾多次到翁羊包養網村來開展調研,對翁羊村的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幫扶包養。并積極的組織發動石溪當地的愛心人士,對翁羊小學23戶貧困學生進行捐助,資助他們完成學業,更好的完成學習計劃。還對沒有勞動能力、經濟能力的困難群眾進行幫扶,幫助他們完成“五改五化”、治理環境美化村莊。
福泉的脫貧攻堅,既需要全市上下齊心協力,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無私幫助。自結對幫扶以來,來自海珠區的資金、技術、人才、理念、愛心源源不斷地輸入福泉。
項目落地不斷增強“造血”功能
脫貧攻堅,產業先行。海福兩地產業合作堅持“所需”與“所能”結合,“輸血”與“造血”并重,因地制宜,突出精準。近年來,福泉市通過“互動教學”、“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和“服務跟蹤”等多元化培訓方式,群眾職業技能水平和發展能力等到了實質性的提升,但企業招工難、群眾就業難等形勢依然嚴峻,培訓與就業服務鏈不長問題依然存在。2018年初,在與廣州市海珠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開展對口幫扶活動的契機下,福泉市2018年6月成功引進貴州華藍人力資源有限責任公司落戶福泉,主要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人力資源服務工作。
通過貴州華藍人力資源有限責任公司,以“政府+企業”、“培訓+就業”一體化模式,搭建起政府扶持、企業培訓、就業跟蹤的一體化平臺,改變為培訓而培訓單一模式,將培訓與就業進行深度融合,達到培訓是手段、就業是目的目標。不僅解決了群眾培訓找工作問題,更重要的是能找一份有保障的工作,讓群眾工作無后顧之憂,有利于群眾長期穩定就業脫貧致富,同時也解決了企業用工難的問題。
華藍人力資源公司落戶福泉數月來,根據福泉市貧困勞動力培訓和就業需求情況,通過與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聯合展開手工技能培訓為主,其他技能培訓為輔的培訓工作,并與全國各大企業形成戰略合作,提供數百種工作崗位。截至目前已經培訓近400人,結業人員中90%以上都能通過后續就業服務實現就業,著力解決了貧困人口的技能低、難就業等問題。
貴州華藍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副經理說,下一步,公司還針對精準扶貧建立“好工快聘”平臺,除了解決就業問題,還有后續的跟蹤問題,比如在哪工作、收入情況、是否有勞動糾紛等,在平臺上都有體現,有利于做好后續的跟蹤服務。
福泉市仙橋鄉是一個種植火姜歷史悠久的地方,雖然對火姜種植具有豐富的經驗,但是種植以散戶為主,銷售以零售為主。傳統火姜具有性辣、汁多等優質特點,包養由于技術的劣勢,難以形成產業鏈以及實現姜的附加值。廣州市海珠區領導也時刻關心關注著福泉的發展,曾多次不遠千里來到仙橋鄉深入考察調研,幫助仙橋鄉解決這一困難。最后提出了“火姜發展深加工提質促銷”助推仙橋群眾脫貧增收的一個攻堅戰略。為實施這一戰略,海珠區為仙橋鄉捐資70萬元,建立仙橋鄉火姜深加工項目,以生產姜粉為主,成為實現傳統火姜提高產業價值、推向市場化的一個重要舉措。
項目投入使用后充分用活了仙橋“雙訂單”產業扶貧保障發展機制,采取“包養網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方式,鼓勵群眾發展火姜種植,雙訂單“以產定銷、以銷促產”為他們解決銷售的后顧之憂。將實現對仙橋大花水村深度貧困家庭對象70戶利益連接保障年戶均保底500元分紅,輻射帶動全鄉3包養網50戶火姜種植戶家門口發展產業,保障600余畝火姜產銷提包養網質增收,實現戶均增收6000元。時下,正值火姜豐收的時節,姜農們也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因為姜價低包養網、銷路難等問題不再是他們需要憂愁的了。
人才援助 智志雙扶齊攻堅
扶貧先強智,人才是關鍵。在包養網海珠扶貧協作工作中,兩地積極開展干部人才交流,為福泉市脫貧攻堅大局儲備人才資源,架起了兩地深化交流合作的橋包養梁。
在仙橋鄉衛生院的問診室里,來自海珠的醫生高浩森正在詢問著張大媽的病情。“哪里不舒服呀?”“我給您量量血壓。”
狹小的接診室,在嚴寒的冬日里顯得更外的暖心。包養一個月前,高浩森離開了妻子和僅5個月大的孩子,獨自踏上了來福泉的幫扶包養網之路。自從高浩森來到仙橋鄉衛生院后,憑借高明的醫術,他迅速成為了街坊口中的專家。大家都說那個外地來的講普通話的醫生看病準,用藥也準,病好得快。高浩森從醫數年,具有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心血管、包養網呼吸、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診治。仙橋鄉衛生院包養網的醫生們經驗不足,遇到什么疑難雜癥都會叫他去把脈問診。
他來的時間不長,可是做的事情可不少。剛開始發現衛生院的醫包養療相關制度及流程方面包養是欠缺的,立刻就跟福泉市衛計局和廣州那邊的醫院包養網包養網進行交流,根據仙橋衛生院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完善的醫療工作制度。仙橋地處偏遠地區,離市區遠,路途不便,有部分需要系統治療的病人得不到應有醫療服務,他與衛生院的醫生護士們共同組建了仙橋衛生院住院部,為有需要的包養網病人提供住院治療,還積極的開展了中醫門診,為群眾提供了一包養項傳統醫學服務。
他平時積極組織醫護人員進行業務學習,把廣州那邊較先進的一些診療知識帶過來,給經驗不足的醫生們培訓,教他們如何診斷、如何看檢查的片子、如何開處方等,他不遺余力的為同事們講解這些知識,解答疑惑。同時,得知仙橋的學生對衛生健康這方面的知識欠缺,他多次組織到學校為學生們開展各種健康知識講座。
在福泉市第二小學掛職校長助理的譚耀沛也是海珠區來福泉的幫扶干部。這是他第二次來福泉進行幫扶了,第一次來的時候是去年的四月份廣州派出學校中層以上干部到黔南州掛職支教幫扶,但是只來了福泉三個月,他總覺得三個月的時間太短,還來不及為福泉的學生做點什么,就回去了,心中難免留有遺憾。支教幫扶結束后回到廣州,包養剛好廣州又要組織到福泉來支教,他抓住機遇,再次請纓,又一次到福泉二小。
第二次的到來,讓他更有規劃和思路,就如他所說的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了,那就是讓更多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為福泉的教育貢獻一點微薄之力。他積極投入到幫扶中,幫助福泉市第二小學健全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規范學校日常工作管理包養網,提高行政人員的管理水平。幫助學校規范教學常規管理,開展各種教學教育研討活動,引導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充分利用廣包養州的資源促使骨干教師前去學習與培訓。他時刻提醒自己,為人師表,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他主動拿出2500元的工資,獎勵那些品學兼優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
他的到來讓福泉二小的學校管理、教研水平、教育教學等都有所提升。
這些幫包養扶干部,他們始終用切身行動來解答自己對幫扶的理解,始終相信,有付出就會有回報,他們俯下身子真幫實扶,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積極探索、甘于奉獻,與福泉的全體干部職工攜手并進,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通往幸福小康的路上,用他們的力量不斷支持著推動包養著福泉的發展。
跨越千里,海福情深。東西部扶貧協作,讓海珠區與福泉市凝聚了跨越千里的親情。兩地在越來越緊密的交往中,共建幫扶大格局,奏響實現全面小康的大合唱。
(羅芳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