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之變包養網
鋼梯取代藤梯
村民上山少走半個小時
去年5月,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攀爬藤梯進村,腳下是千米深的懸崖,步步驚心。“包養小時候上學包養網,爸爸送我下山包養,會用一根繩子,一頭套在我的身上,一頭綁在他的腰上……包養包養網”村文書莫色子古說。
“包養現在進村的路,已經變成鋼梯了。”2月13日,莫色子古告訴記者,原來的藤梯,已經被用鋼管搭建的鋼梯所取代,鋼梯兩旁還焊接了扶手。比起藤梯的驚心動魄,這條鋼管路走起來要讓人踏實安心得多。
鋼梯包養網,是從去年8月開始啟動修建的,州、縣兩級財政共投入了100萬元。11月,鋼梯完工投入使用。莫色子古說,這些鋼管牢牢焊入懸崖,一共組成21段、767級臺階。整個鋼梯用了大約1500根、40多噸鋼管,光是固定用的扣件,就用了6000多個。
鋼管都是請村民用人力,一根根背上山的。在修建鋼梯時,莫色子古負責統計鋼管包養數量、包養計算人員工資。1.5米的鋼包養管,每背一根工錢10元,6米的,則是每根60元。
與原來的藤梯相比,鋼梯是直上直下的,不僅比藤梯好走、安全,還節約了路程。噴包養網了防銹油漆后,壽命可達10至20年。
莫色子古說,以前,攀爬藤梯上山進村,村民需要1個包養網半小時左右,而不熟悉的外地人至少需要3個包養網小時。現在鋼梯修好后,包養村民上山可節約半個小時,下山就更快了。
目前,“懸崖村”的適齡兒童實現了100包養網%入學,在勒爾社山上,還建立了幼兒教學點。雖然鋼包養網梯修好了,但為減少孩子們上下山的次數,從2016年秋季學期起,勒爾小學只允許學生在彝族年等重大節假日,以及寒暑假回家,其他時間全部住校。這樣,住在勒爾社的24名學生,每年回家的次數降低到過去的十分之一。包養網
村里喜迎6名新娘
“不好娶老婆”成歷史
在微信上,莫色子古給自己取名為“懸崖之子”,從他的祖輩開始,幾代人就包養網在“懸崖村”扎根。
去年記者在村里采訪時,莫色子古說,村里有土地、收成好,但是因為交通包養問題,村里的小伙要娶老婆,很是頭疼,要頗費一包養般周折。
不過,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2月6日,村民莫色阿果在村里辦了一場熱熱鬧鬧的婚禮,新娘來自雷波縣。第二天,村民吉巴伍勒也喜迎新娘,新娘來自不遠處的昭覺縣哈甘鄉。
“最近村里喜事不斷。”莫包養色子古笑著說,他要收回去年“不好娶老婆”的說法。他算了一下,最近不到4包養網個月時間,村里的小伙子們,已經迎娶了6位來自外村的新娘。
以前進村要爬藤包養網梯,外面的新娘嫁進村來,需要提前一個月挑選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將新娘從山下背上來。不過,現在不用包養找人背了,新娘可以自己走上山包養網。“鋼梯修好了,新娘也不嫌棄這里交通不好了,以后村里的人會更多,包養喜事也會更多。”莫色子包養古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