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上扶貧“新戰場” 打“最硬”的仗_中國扶S包養app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工作時,濟南市環境保包養護產業協會會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級專家、山東財經大學客座教授王堃往環保、污染企業跑;工作外,哪里窮他往哪里跑。扶貧,像是王堃的新戰場。有時候,一起共事的同事,也分不清他,何時在環保,何時在扶貧。

“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15年年底,習近平總書包養網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讓這名退伍老兵熱血涌動。王堃,5年多來,用真情、智慧、科技,扶志、扶智、包養網扶貧,如同一位扶貧戰士,上扶貧“新戰場”,打“最硬包養”的仗。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包養后,王堃購買40噸生活物資支援湖北包養網黃岡,這是他在養殖區連夜裝盒雞蛋

“甜”西瓜改變高家村的“苦”日子

2016年,王堃與濟南市濟陽縣仁風鎮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高家村結成幫扶對子,資助該村11戶包養網貧困家庭。

如何持續防返貧,激發出困難群眾的內生動力,找準可行的路子,讓大家靠自己的雙手致富?

“我們這的西瓜皮薄瓤甜,可是明星水果。也是我爺倆的救命瓜,發財包養瓜。”來自高家村的董傳文驕傲的說。他今年九十多歲,和患殘疾的兒子一起生活,冬末午后,窗外的包養網陽光照耀在爺倆淳厚又知足的笑臉上。可是三年前,像董傳文這樣的貧困戶在高家村日子卻過得一點不如“西瓜”甜,高家村長久閉塞貧困,西瓜甜,百姓的生活卻有點“苦”。沒有技術,沒有銷路,西瓜常常爛在地里,大家苦不堪言。

王堃在下鄉走包養訪中了解到包養了這個情況,他冒出一個念頭:能不能帶領鄉親們種西瓜包養致富呢?

頂著烈日到包養地頭跟農戶聊前景,鉆到悶熱的瓜棚里考察種植技術,一戶一戶走訪幫扶戶,幾周下來,王堃更黑更瘦了,但心里有譜了。

2017 年春,王堃個人出資100萬元,在高家村建起10個高標準西瓜大棚,帶動11戶貧困戶參與。

2017年夏天,西瓜收獲,一個棚兩畝地,年底算賬純收入達到四萬元,參與的11戶貧困戶當年就脫貧了。種瓜脫貧了,最受益的還是像是董傳文這樣的貧困戶。艱難拮據的日子終于到頭了。提到王堃,董傳文心里既溫暖又酸楚:“他一個殘疾老兵,也不容易啊,還那么關心我,跟半個兒子似的。”

今年高家村的西瓜又熟了,承載著一村人致富的希望

王堃認為,創品牌、擴渠道、建包養網平臺,只有規模化強、組織化高的社會組織,才能將分散的、小規模農戶像珍珠般地串聯起來,形成組織和力量優勢,從而克服農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缺乏包養有效溝通的弊端。

“助學金”成為點亮貧困戶“一束光”

包養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的臨沂姑娘光云(化名),少時經歷了家庭的變故,只剩自己和弟弟奶奶支撐起這個破碎而又艱難的家,在包養網黑暗的夾縫中她不認命和不妥協,苦讀數年,當她收到濟南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心頭卻反復思索:“讀書的錢,哪來呢?這個連吃飽穿暖都成問題的小家,怎么可能支撐我四年的學費?我是不是該放棄讀書去打工養活弟弟和奶奶?”……

在濟南大學和山東財經大學,有近包養網百位像光云這樣品學兼優、立志成才的寒門學子,但貧困,卻是他們改變前途命運路上的“攔路虎”。

2014年10月17日國家首個扶貧日,王堃設立“環保助學金”,資助山東財經大學、濟南大學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54名大一學生。通過“環保助學金”項目,從大一到大四,他們每人每年獲得5000元,助其順利完成學業。

2017 年底,王堃又出資60萬,分包養4年資助山東財經大學30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每人每年5000 元。

王堃不僅資助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還為他們提供假期實習機會和畢業工作崗位。

截至2020年初,“環保助學金”項目已出資約108萬元。很多學生畢業后還在環保協會的推介和幫助下擁有了一份體面而安穩的工作。

2016年春節,王堃收到了濟南大學受資助學生光云寄來的賀卡,賀卡上寫道:“等到畢業后我也會做環保、做慈善,用自己所有去回饋社會。”

王堃(中)和他資助的學生們

通過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拔掉窮根,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家庭的命運。“古人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王堃落實在了行動上。“孩子充滿無限可能,資助一個困難學生,等同于救助一個家庭。”王堃說,他要憑盡自己所能,阻斷貧困包養代際傳遞,把美好的生活留給下一代。

老兵搭起“扶貧橋”牽起“一片情”

白內障是老年人視力喪失最常見的原因。201包養網9年6月、9月,王堃兩次向扶貧眾籌“光明扶貧包養網工程·白內障復明”項目捐款30萬元。

“我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這些白內障患者看不見的時候,我也有深切的體會。自己左眼失明,捂住右眼就全都看不到了,我能想象到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是多么痛苦。”2019年10月14日,2019年扶貧日“互聯網+”社會扶貧論壇上,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副會長李守山說:“王堃同志捐贈30萬元,是目前中國社會扶貧網扶貧眾籌個人捐贈資金最多的一筆,王堃同志是扶貧網千萬名愛心人士中的一員,是‘互聯網+’社會扶貧愛心人士的典型代表。”

王堃是革命家庭的后代,他帶著一腔熱血應征入伍,艱苦的軍旅生涯磨練了他的意志,將一份軍人精神深深熔鑄在骨子里面。

“多做善事,團結戰士,不能忘本,更不能忘了父老鄉親。”包養他說,他是革命精神鼓舞下長大的孩子,根在那里。

西安十年,新疆十四年,腳踏戈壁荒灘,借宿偏遠山村,從一名小戰士,到擔任班長,排長,一直到團長。24年來,王堃以身作則,憑著“我是一個軍人”之信念保家衛國,幫助著身邊的人。

拿出自己在部隊的生活費資助父母雙亡的雙胞胎小姐妹完成學業,幫助精神病老人尋找家人,把自己的挎包送給馬上要上學的孩子,將自己的伙食分給維吾爾族小孩……往日的點點滴滴如同昨天浮現在眼前包養網,王堃說:“維吾爾族小孩經常圍著我們一群軍人說,亞克西包養網,亞克西,解放軍亞克包養網西,我覺得那時候自己忍饑挨餓都非常值得。”

王堃退伍后,依然秉承著軍人的情懷,安置退伍軍人和軍人家屬近百人。每年春節將至,8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劉傳善總是盼著王堃這位小戰友的到訪。

包養

王堃(右一)等看望劉傳善老人(左二)

“咱們都是軍人,我包養網向您敬禮。”王堃為像劉傳善這樣的老兵帶來了濃濃的革命情誼。“搭起一座橋,牽起一片情”,將軍人與軍人、軍人與群眾的心都一一連接起來,他溫暖了退伍軍人的心。

為解決貧困戶及孤寡老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17年9月,王堃組織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專家前往高家村開展義診、普及疾病健康教育等醫療健康扶貧系列活動。高家村百姓常說:“他把貧困戶當親人,把高家村當成自己的家。”

每年春節,王堃都會去看望貧困戶。至今,他已累計走訪濟陽、章丘、長清、泗水、臨沭等地1500余戶貧困戶,慰問金及物資價值達包養網近百萬元。

王堃(左)走訪看望貧困戶

在王堃的辦公室有一摞摞感謝信,一個包養人的時候,他會摘下眼鏡,他的左眼球已被摘除,他就用僅存的右眼慢慢看那一行行字。這么多年的辛苦和付出,在那個時候,他認為是最值得最開心的時刻。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