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可持續農業-食物系統的認知和實踐演變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一包養app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作者:齊顧波,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 教授)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21年9月23日,聯合國糧食體系峰會(United Nations Food Systems Summit)將召開,分享食物系統如何致力于為實現17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并構建可持續食物系統。屆時聯合國秘書處將發表行動聲明,同時也將討論各國食物系統貢獻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對話與路徑、以及聯合國包養網及其機構的后續支持。

歷史上包養一個月價錢的糧食系統峰會促成了一系列的變化,1943年之后創建了聯合國糧農組織;1974年之后加強了全球食物-研究合作伙伴包養金額“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包養留言板”(CGIAR),以及建立了國際食物政策研究院(IFPRI);2002年加快推動食物權;2009年建立食物價格危機預警的監測體系。

全球糧食體系峰會的議題與多方致力于農業-食物系統的研究和實踐的包養網評價努力密不可分。過去的幾十年,對農業-食物系統的認知不斷深入,通過各種機制的作用,促成實踐創新,并在應對饑餓、氣候變化、貧困和不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個過程中,北方國家,譬如歐盟成員國,由于全民消費結構變化和對高質量食物的需求,以及對于生存環境尤其是生活用水的關注,推動著食物產業鏈最前端的生產標準不再限于生產率和經濟收益,而將食物安全、土壤和水資源的安全等納入其中;環境指標也納入生產標準,推動著有機農業、良好農業規范等生產實踐;消費者補貼等則促進了相關產品的銷售。202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食物與農業系統向達成零饑餓目標的可持包養女人續轉型,有十大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的要素,包括:多樣化、綜合性、效率、韌性、循環、知識的共同構建和分享、人類長期包養與社會價值、文化與食物傳統、負責的治理、循環及團結的經濟。北方國家和多邊機構秉承的理念體現在其對南方國家的發展援助中,相應的農業技術從單一的品包養網推薦種改良到農作系統的完善,諸如保護性耕作的大范圍推廣;農業-食物系統的支持從生產率提高到食物營養結構的提升,諸如食物營養計劃納入產業鏈發展計劃。無論是自我發展路徑的選擇,還是受到發展援助包養網的影響,南方國家可持續農業-食物系統的實踐變化也很顯著。以非洲綠色革命聯盟(AGRA)為例,最早建立時以種子農藥化肥等投入促進農業生產率提高為目標,逐漸向生產投入、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系統支持轉變。其2021年峰會上發表的宣言認為,解決非洲的饑餓和貧困問題只能通過有韌性的食物系統,并提出優先采取的相關行動:促進特別關注小農戶和婦女的農業與食物生產率的快速提升,擴增對非洲食物系統的投資,確保所有人能獲取安全與營養的食物,加強非洲當地和區域食物市場,通過社會安全網以及早期預警系統增強抗風險的能力。

在全球現代農業-食物系統認知和實踐的演變過程中,中國也做了很多工作。第一個階段,更多關注數量的可持續性。最開始是農業發展的綠色革命的積極踐行和貢獻者,在有限的科研條件下產出了優秀成果,并為解決超過全球1/5人口的溫包養感情飽問題發揮了重大作用。例如,袁隆平所創建的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包養女人系,至2012年就累計示范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

第二個階段,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農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得到更多的認知。2000年發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2002年農業部各級農機部門大力包養組織試驗示范和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2007年發布《農業部關于大力發展保護性耕作的意見》,發揮包養網保護性耕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作的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節本增效、減少秸稈焚燒和溫室氣體排放等作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004年開始測土配方施肥補貼包養情婦。2009年發布《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管理工作的通知》。

第三個階段,農業-食物-環境的關系得以系統地呈現。2013年開始實施的修訂包養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不只是在環境保護方面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的發展方向,而且提出農產品質量的保障,如第二十二條指出:國家采取措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檢驗檢測監督體系,按照有關技術規范、操作規程和質量衛生安全標準,組織農產品的生產經營,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同時提及農業基礎的穩定、質量和效益的提高,資源和環境的治理,以及食物質量的保障,之后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繼續發布相似的指導意見。

第四個階段,可持續農業-食物系統的大規模示范推動階段。2016年發布的《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方案》,提出探索符合我國不同區域特征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2018年發布《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管理辦法(試行)》,將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零化肥增長、循環農業、農產品質量、以及綠色消費等具體化。2017年印發《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在創新驅動和約束激勵機制方涉及科技創新、生態補貼、綠色農業標準包養網、綠色包養網評價農業法律體系、資源生態監測預警、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同年印發《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的通知,以促成化肥用量減少、產品和土壤品質提高的目標。2019年,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通知,中央財政支持10省區實施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促進項目。這個階段,信息技術成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創新驅動的綠色農業發展路徑,以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全面深度融合為主線,推動智慧農業、網絡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包括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以及農業生產全過程信息管理服務。在市場鏈接的這一端,農產品認證也逐漸規范,目前根據不同的生產方式和過程,可以認證的農產品包括:無公害、綠色、有機以及地理標志、良好農業規范等。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于2021年9包養網心得月聯合印發《“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包養網VIP,推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中國可持續農業-食物相關政策的變化,一方面體現了對可持續農業-食物系統認知的變化,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對科研、生產和消費實踐的推動和機制保障。目前國家可持續農業發展示范區有40個,第二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共41個。各省又都確定了不同區縣為創建主體。2005-2020年期間,按照中國有機標準認證的作物種植面積不斷增加,2020年達到243萬公頃,產量達1505.2萬噸。通過科研機構、公益組織、企業、農戶自身或合作社等推動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參與式保障體系(PGS)、社會生態農業(CS包養管道A)等也都在穩步發展。2009年在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指導下,安徽省岳西縣包家鄉石佛村建立中國首個有機生產質量PGS,設計中國首個PGS標識。近包養條件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生產者、農夫市集、公益組織和企業開始了PGS和CSA的嘗試。至2021年,CSA聯盟已有三千多家農場的加入,并創建了生態農業優質高產“四位一體”技術體系。

資料圖: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梯田喜獲豐收。(紅河鄉村振興局供圖,龍俊攝)

這些變化表明,對可持續農業-食物系統的認知和實踐已經從最開始的產量和生產率優先,擴展到貧困消除、社會平等、生態保護、資源循環、系統韌性等多目標下多維度的實踐。來自不同領域的參與者對有韌性包養網ppt的價值鏈做出承諾,涵蓋生產投入、加工、運輸、零售,以及食物浪費的管理包養網、消費結構的優化等,這個過程中利益相關群體逐漸包養擴大,信息技術、可再生能源得到創新性應用。很多動力推動著系統變化,包養網其中重要的力量來自研究人員。研究主題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這些力量,最早的單項研究如品種土壤等轉向農作系統研究,較多關注農業食物系統對環境的影響,引導了保護性耕作,可持續農包養網作等實踐;農業生態系統框架已經呈現在糧農組織發布的相關報告里,它納入生產者、消費者、研究者、社會組織、企業等主體,基于自下而上的路徑,是知識的共同生產過程,將科學與傳統的實踐的本土的生產者相結合包養女人,增強地方群體的自主性和適應能力,包養意思為地方問題提供適宜的解決方案;這一框架在20世紀20年代的科學文獻中就已經出現,它從實踐中來,也回到實踐中指導著社會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替代食物體系等路徑。1974年提出包養的樸門永續設計,簡稱“樸門農法”,有三大基本倫理,即照顧地球,照顧人包養類,分享多余;實踐中的有機農業、生態循環農業很大程度上體現出這些倫理。而為了包養網突出可持續農業食物系統,不能停留在已經退化的資源基礎上,需要有再生和創新,同時要應對氣候變化的威脅,實踐者和研究者又共同提出再生農業的概念,通過相應的研究以指導實踐。這個概念涵蓋了環境關懷與人文關懷,均拓展到對氣候變化的緩解與適應;在退化土地上重建土壤健康、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小流域、增強生態和經濟韌性,一方面能夠起到固碳的作用,為緩解做貢獻;另一方面能夠生產健康營養的食物,適應不穩定的氣候變化。前面已經提及的各種可持續農業食物系統的綜合實踐都可以回應到這一概念。

對于現代可持續農業-食物系統的認知和實踐的變化,無論是生產者、研究者還是其他主體,均不是一個線性和獨自行動的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的,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反思、嘗試、相互學習、共同行動的過程。不同的實踐范式,并不能簡單地用“增長與保護”“生產與環境”等二分的標準去衡量其可行性。拓寬思路、放開視野、不局限于某個標準,正視并反思農業-食物系統面對的挑戰,謙虛學習,為應對挑戰而共同行動,才是對可持續最好的詮釋。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