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鄉鎮商會”,這個脫胎于解決基層矛盾糾紛的社會治理模式,幾經迭代發展,已成為江西新余市渝水區基層治理的一張靚麗名片。目前,“黨建+鄉鎮商會”基層治理模式已覆蓋渝水區所有鄉鎮,并在新余全市27個鄉鎮推廣。
仙女湖畔,渝水鄉鎮商會用心解疙瘩化矛盾、熱心做公益盡愛心、精心謀發展促富裕的一個個感人故事,在這個傳說七仙女下凡的地方,成為善治共富的新傳奇。
“管閑事”幫助管出一個“新村”
“都說這事天王老子來了也沒用。”
5年前,上蘭村“拆三房”,不少村民不理解、不支持。54歲的水北商會理事蘭小林,包養網比較就是上蘭村人。如今舊事重提,他依然情緒激動,話像炒豆一樣往外蹦。
新余市2018年啟動的“拆三房”說的是拆除農村的空心房、危舊房和違章房。
“有的危房常年不住人,開包養條件裂的墻就靠幾根粗木棍頂著;有的甚至已經倒了大半;幾戶‘硬撐甜心花園’著的矮房里,墻和屋頂被熏得炭黑,屋子里堆滿雜物,腳都邁不開。”上蘭村村干部發現,不少人即便已經蓋了新房,仍不愿意拆舊房。
原來,這些房子不少是早年間夫妻倆靠做小工積攢下錢,一塊磚一塊瓦親自壘起來的;有人寧愿老屋倒了,也不愿留下拆家的壞名聲;還有人擔心拆了日后會吃虧。其中老人的反對意見最大。一時間,“拆三房”工作陷入僵局,“村干部里外不是人”。
“你在村里說話有人聽,回來幫忙做做工作吧!”蘭小林接到了村支書的電話。
蘭小林20歲進城,搬過磚、拉過板車,如今經營著一個瓷磚銷售公司和一家建筑企業。村里不少人跟著他在外闖蕩。
“好管閑事”的蘭小林答應下來。回村逐一排查后,他統計共有240間9000多平方米的舊屋需要拆除。為了說服老人,他喊來村里跟他做生意的年輕人,做各家的工作。
可事實上,蘭小林的母親第一個不包養軟體愿意。
為此,他索性把母親接到城里,瞞著母親帶頭把自家房子拆了。“我就跟母親說,下暴雨,老屋倒了。”蘭小林母親至今仍蒙在鼓里。
村里人都知道,蘭小林老家的房子蓋了才十多年,根本用不著拆。
“我自己帶頭,再去做村民工作才有底氣。”蘭小林和村干部,一家一戶挨個說服。為了解決鄉親們的后顧之憂,蘭小林允諾無償墊資幫助村民建新房,還協調村里空閑房子給有需要的村民臨時居住。
從蘭小林到他的親戚朋友,再到其他村民……上蘭村原本殘敗的老房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齊排列的數十棟嶄新樓房,嶄新的柏油路連接各家各戶硬化的門前路……一個新村躍然眼前。
而蘭小林前后為村民墊付200余萬元,至今仍有30多萬元未收回。
退休前在新余市郵政管理局工作的蘭潤根,現在也回村里住。記者一走進他家,熱騰騰的菜香撲鼻而來。蘭潤根的老伴正在寬敞的廚房里做午飯。亮堂的客廳收拾得整潔舒適,空調、冰箱等家電齊全。這位70歲的老人告訴記者,這套127平方米的兩層半小樓花了27.5萬元,“城里人看了也羨慕”。
據水北商會黨委專職副書記簡蜂估計,1包養甜心網40多名商會成員身先士卒帶頭參與“拆三房”,推動拆除危舊房500多間。
水北商會把當地的人緣、親緣、人脈關系理得非常清晰,會員利用自身影響力,熱心參與鄰里、林權、田地、交通事故等矛盾糾紛處理,往往事半功倍,成為調解民間糾紛、化解基層矛盾的好幫手。
“很多基層矛盾糾紛的背后都有經濟因素。”渝水區委常委、統戰部長傅倩說,“先富起來的鄉鎮商會成員來自本地,又見過世面,有思想、有頭腦、有號召包養力,調解基層矛盾往往能起到‘奇效’。”
看水北商會給老鄉解難,給政府分憂,搞得風生水起,其他鄉鎮也紛紛“跟進”學習。目前,渝水全區已建成鄉鎮商會11個,覆蓋839家企業。
“有棘手的事找商會幫忙”,鄉鎮商會已成為協助當地基層干部解決難題的一個“品牌”。
為“她”建座圖書館
正在圖書館里遨游書海的初中生胡可心沒想到,她幾年前的夢想居然成了真!
2019年的六一兒童節,在水北商會為留守兒童舉辦的“臨時半日父母”活動上,四年級的胡可心怯生生地對她的“臨時媽媽”——水北商會婦聯主席敖金鳳說出“心愿”:自己喜歡讀書,可鎮上沒有圖書館。
“要建就建好的,規格高一點的。這樣不僅能解決大家讀書的問題,寒暑假留守兒童也有去處。”時任水北商包養站長會會長、現任水北商會黨委書記鄒細保在聽敖金鳳介紹情況后,十分支持水北商會捐建鄉鎮圖書館。
僅一年后,投資70余萬元、占地360多平方米、藏書2萬余冊的“穎江書院”建成,成為渝水區首個公益性鄉鎮圖書館。
從設計、選材到購書,敖金鳳都親力親為。她說,這個圖書館是奔著“百年書院”去的。“書是知識的海洋、人類進步的階梯,我相信很多人會因為這座包養圖書館而改變命運。”敖金鳳說。
過去,媽媽買的課外書,胡可心已經不知道翻了多少遍了。現在,書院離胡可心家僅幾分鐘路程,一有時間,她就到那里“打卡”。
暑假期間記者在書院遇到胡可心時,這位才上初一的女孩,正在埋頭閱讀經濟學著作。
最讓敖金鳳“驚喜包養網”的還不是胡可心能夠博覽群書,而是這位原本有點自卑、內向的留守女孩,如今面對陌生面孔,表現得落落大方,自信陽光,與過去判若兩人。
“胡可心的成績在全校名包養網評價列前茅,非常懂事,開朗自信、熱心助人,是同學、老師、家長心目中的優秀學生。”水北中學副校長陳曉敏說,“她還懂得父母打工的艱辛,理解父母寄予的厚望。包養故事”
胡可心包養網父母常年在外務工,每年只回來兩三次,留下她和弟弟由爺爺奶奶照顧。現在,胡可心輔導弟弟做功課,有時也帶弟弟到圖書館看書。
水北鎮一半以上的人常年在外打工經商。目前全鎮在校學生近600人,像胡可心這樣包養軟體的留守兒童有145名。
涼爽寬敞的穎江書院成了他們的假期好去處。40歲的圖書管理員劉娟告訴記者,每天都包養網評價有二三十人來圖書館閱讀,從留守兒童到在家復習考研的大學生都有。隔壁鄉鎮的孩子也慕名而來,最遠的來自13公里外的村子。
“留守兒童是我們商會長期關注的群體。我們調查發現,不少留守兒童孤獨、自卑,有的缺乏父母管束整天沉迷電子游戲。為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水北商會除建造書院搭建公共學習平臺,今年還專門為留守兒童舉辦了夏令營,幫助他們學會自信、自立和自強。”敖金鳳說。
“雖然只有短短7天,但我發現很多可喜的變化。你看這是學員們給我們寫的夏令營感受,真實感包養網人!”敖金鳳翻著一疊用各式紙張寫就的“夏令營感想”感慨地說,“這7天,起碼讓孩子們少玩7天游戲。我們記掛著一老一小,我們商會還會幫下去。”
“不做好事不好意思、做點好事不夠意思、多做好事才有意思”,正在成為渝水鄉鎮商會的共同理念。
有一種幸福,叫享受公共養老服務不離家
臨近中午,人和鄉觀下村的“頤養之家”傳來一陣“咣咣”聲——掛在院子桂花樹上的鋼板被敲響,就意味著吃飯時間到了。
老人們三五成群,拿著飯盒走向食堂,食堂的墻上公示著每個老人的信息、每天的菜品和購菜花費。
觀下村黨支部書記彭小軍介紹,70歲以上的老人都能來吃住,人均伙食費統一為每人每月350元,其中200元由老人自繳,其余由市、縣、鄉村分別補貼50元。
新余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賴國根告訴記者,頤養之家按照“有公房的不租房,能租房的不建房”的原則,按照10萬元的標準建設,經費由市、區、鄉(鎮)按照4:4:2比例分擔。
“這個頤養之家住著48個老人。”彭小軍統計,村里有150多個老人年過古稀,頤養之家已經住不下,下一步打算擴建。觀下村頤養之家投資240萬元,其中人和商會捐贈一半。趕上過節,商會送來的米面糧油多得吃不完。
在人和鄉茂江村的頤養之家,出乎記者意料的是,86歲的敖壽英老包養網人,家里條件不錯,卻也喜歡跟村里伙伴在一起,吃住在頤養之家。而69歲的張方妹吃住包養女人在這里4年了。“這里住的都是老熟人,人多有個照應,和在家里一樣。”
耳不聾、眼不花的張方妹在廚房掌勺,這能抵扣當月的飯錢。熱氣騰騰的廚房里,張方妹放下鍋鏟開玩笑說:“在這里,偶爾吵吵架都是開心的。”
曾任長期包養水北鎮黨委書記的周金林介紹,渝水區的頤養之家發端于水北鎮的熊坑村,說起來,還是“一場洪水沖來的”。
13年前,熊坑村遭遇一場大洪災后,商會會員熊水華、熊水生包養網、熊習生和熊九仔四兄弟捐資3600余萬元為全村新建72套3層別墅和一個公共食堂,讓村里老人在家頤養天年。這個公共食堂便是頤養之家的原型。
記者在熊坑村采訪時,正好遇上工作人員騎著小三輪車給附近村組的老人送飯。“熊坑村的頤養之家相當于中央廚房,負責9個村59個老人的飲食。”熊坑村黨支部書記傅金香說。
這個起源于鄉村的養老模式甚至已“逆襲”進城。“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把鄰里相扶、守望相助的農村傳統美德帶入城市社區,培育一種新的社區文化,是城市社區治理的一種新思路新探索。”新余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智萍說。目前,新余全市共建成頤養之家736個,1.2萬余名老人受益。近年來,新余先后出臺《新余市頤養之家條例》《新余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新余市頤養之家條例〉的實施意見》等,讓頤養之家發展“有法可依”。
水包養網北鎮黨委書記陳海賓說,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包養管道、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面的建設任務十分繁重,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資金不足成為主要制約。鄉鎮商會的企業家從農村走出來,也有回報家鄉的能力和愿望。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照護成為急難愁盼。”水北商會會長敖志良說,“商會積極‘補位’,參與‘一老一小’問題的解決,提升了老鄉的幸福指數。”
“在商會成立之前,企業家們在村里做好事,別人會說你顯擺。現在成立商會,有了平臺,組織大家一起做好事,形成了爭著做好事的氛圍。”鄒細保感慨地說。
在水北商會大樓的一面包養妹墻上,醒目地刻著三句話:不做好事不好意思,做點好事不夠意思,多做好事才有意思。鄒細保介紹,這是商會成員共同理念。
“你修了橋,我就疏通小溪,他就搶著栽樹。”鄒細保笑著說,“大家坐在一起都在討論怎么回饋家鄉,你要是啥也不干,自己都不好意思。”
一支冰淇淋和兩個桔子的共富故事
近幾年,一支名叫“椰子灰”的冰淇淋風靡網絡。這款以牛奶、椰汁和椰殼灰為原料、吃完滿嘴黑的黑色冰淇淋,今年還在日本國際食品展上摘得唯一金獎。
很多消費者不知道,他們為之著迷的這款“網紅”冰淇淋就出自水北包養價格鎮的江西天凱樂食品有限公司。
54歲的公司董事長胡方芽,高中畢業后就在小鎮上賣冰棒。從最初沿街叫賣的小攤販,發展為如今年銷售額破2億元、在業內小有名氣的冰淇淋生產商。
最初,夫妻倆批發的是三分錢一根的鹽水冰棍。掌握了做冰棍的手藝后,夫妻倆借了10萬塊錢,在小鎮上買了3畝地建起小作坊,開始自產自銷,還一度給伊利等企業代工。
說起事業的壯大,胡方芽說真要感謝商會。2012年水北商會成立,胡方芽成為首批會員。
“這些原創產品都是加入商會之后,我們幾個成員一起閑聊聊出來的。”在天凱樂一層展廳,胡方芽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起自己的得意之作:椰子灰冰淇淋、水北豆腐冰淇淋,還有火龍果、桑葚、蜜桔等口味的雪糕……
“水北人愛吃辣,有位商會成員突發奇想,建議我們試試冰淇淋里加辣椒,沒想到一炮而紅,還獲得全國行業大獎。”胡方芽舉例說。
水北商會黨委下設服務、建筑、新興、客運物流等行業黨支部。“現在大家經常說,打敗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外行的顛覆式創新。商會成員來自不同行業,聚在一起通過頭腦風暴,冒出來的奇思妙想都能為我所用。”胡方芽說。
“它凍起來是冰淇淋,化了是豆腐腦。”胡方芽從冰柜里掏出一小盒豆腐冰淇淋說,天凱樂通過產品創新,巧妙地將水北原本很普通的豆腐、蜜桔、黑豆等化身新潮產品冰淇淋,帶動了當地土特產邁出家門,走向全國。
天凱樂每年收購本地綠豆100多噸、糯米100多噸、新余蜜桔500多噸,就地加工,創造非農就業,帶動農戶增收。
原來農閑時,水北的街上時有打架的。胡方芽把他們招進了廠。“有事干就不會生事。每個月四五千的工資,還能照顧老人小孩。”胡方芽介紹,企業直接帶動周邊400余名農戶就業,間接帶動就業5000多人。
天凱樂,也已從區域性品牌,成長為全國性創新型冰淇淋品牌。
天凱樂是渝水區鄉鎮商會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賦能鄉村振興和促進共同富裕的一個縮影。
和胡方芽一樣,在人和鄉三山村,67歲的鄉鎮商會會包養網站員丁包養友生也是致富帶頭人。站在自己的蜜桔園前,他指著眼前綿延的大山說,現在鄉里能種的地方都種上了新余蜜桔。
早在1999年,丁友生就帶頭種植新余蜜桔。這個鄉村醫生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多次獲得市里的“桔子大王”稱號。如今,渝水區蜜桔種植面積達12.8萬畝,形成人和鄉蒙山、姚圩鎮七里山、羅坊鎮包養網dcard等三個萬畝基地,年產值6億元以上。如今新余蜜桔種植戶,不少是丁友生的“徒弟”。
丁友生的新余蜜桔品種,來自當地的高級農藝師葉前法。這位1959年畢業于原浙江農業大學園藝專業的果樹專家,1999年給了丁友生兩顆桔子。這是他在黃巖蜜桔的基礎上培育而成的。這兩個果子看起來大小均勻,嘗起來甘甜味濃,丁友生決定試種。
“最初有顧慮,就在原有的500畝蜜柑上甜心花園嫁接。每棵樹嫁接一半,留一半。”丁友生因為小兒麻痹,右腳行走不便,村里很多人不看好他的嘗試。
3年后新余蜜桔掛果。當時老蜜柑一斤賣三毛五,新余蜜桔賣五六毛。丁友生估算,新余蜜桔的利潤是老蜜柑的兩到三倍。
嘗到甜頭的丁友生包養金額,把種植面積從最初的包養妹500畝發展到現在的1500畝。那些原本不看好的人,也向他請教起種植經驗。漸漸地,人們不再叫他丁醫生,都喊他丁總。
他算了一筆賬:采取規模化種植,每畝地利潤能有四五千塊錢。農民自己種,管理更精細,每畝比丁友生自己還要多出兩三千元利潤,最高可達1萬元。丁友生的果園每年需要人工350余人次,每到種植、采摘季,附近的村民就前來務工,人均可增收2000余元。
“現在新余蜜桔一半出口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丁友生說。
如今,新余蜜桔已經獲得“國家農產甜心花園品地理標志產品”,新余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蜜桔之鄉”——全市種植面積19.8萬畝,總產值9億元,2萬余人直接從事蜜桔產業。
新余蜜桔能成為當地富民產業,像丁友生一樣,各鄉鎮商會成員貢獻不小。
在姚圩鎮七里山,漫山遍野的新余蜜桔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猶如碧綠的海面。
“這一片有2.6萬畝,我自己種了近1000畝。”新余市柑桔協會會長、姚圩商會會員裴海明說,自己也是最早種植新余蜜桔的,嘗試成功后,父老鄉親都跟著他種植蜜桔致富,“以前這里都是荒山,野草雜樹叢生,現在每畝一年有1萬元左右收入,真的成了聚寶盆”。
近年來,渝水區以“萬企興萬村”行動為抓手,發展新余蜜桔、黑山羊、稻米、中藥材、油料等特色產業,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助包養網單次力共同富裕。這其中,作為鄉村能人,各鄉鎮商會會員往往起到領頭羊作用。
據敖志良統計,水北商會通過完善“黨建+鄉鎮商會”機制,帶領138家企業320名會員參與,累計帶動6000余名農民實現每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包養網比較敖志良說,商會積極拓展“黨建+鄉村治理”功能,變原來的捐錢捐物為現在的輸血輸智。水北商會選出43名會員領辦扶貧產業,培育致富帶頭人256人,帶動全鎮6000余農民在本地就業,形成了“從商會會員中選出致富帶頭人,從致富帶頭人中發展商會會員”的雙向發展模式。
“鄉鎮商會由最初捐資助學、修橋補路、助老扶幼等慈善性回饋鄉梓,到逐步參與社會基層治理,再到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并在城鎮化進程中,助力城市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在這個過程中,民營企業家們也實現了自我發展、自我提升。”渝水區委書記劉穎豪說。
發佈留言